文/格瓦拉同志
2020年一開始,圍繞著伊朗革命衛隊高級軍官蘇萊曼尼被美軍「斬首」事件,伊朗與美國之間的恩怨情仇,頓時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在一大批譴責美國「暴行」的人當中,以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最為積極,批評的言辭也最為激烈。那麼,最高精神領袖在伊朗國內政治中扮演著什麼角色?跟總統相比,誰的權力更大一些?
自從1979年「霍梅尼革命」成功後,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而代之以政教合一的體制,即神權體制。在這種特殊的政體下,總統雖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承擔著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伊朗建國之初曾設立總理職務,但在1989年被廢除)的角色,但真正的統治者卻是最高精神領袖。
根據憲法規定,最高精神領袖只能從伊斯蘭教什葉派教法學家中產生,通常情況下,只有什葉派最高等級的教法學家-大阿亞圖拉才有資格擔任。自霍梅尼病死後,最高精神領袖改由「專家委員會」選舉產生(實際上,最高精神領袖在去世前,往往會指定自己的接班人,而委員會必定要推戴他為領袖),除非嚴重瀆職或被罷免,將任期終身。
作為國家實際上的統治者,最高精神領袖領導著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部門,擁有廣泛的權力。其職權包括: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並監督其執行,擔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宣布戰爭、和平和總動員令,下達全民公決令,可任命或罷免總參謀長、伊朗革命衛隊(相當於最高精神領袖的御林軍)的總司令、廣播電視局局長和司法總監等官員。
雖然最高精神領袖的權力至高無上,但他並非對所有的政務都事必躬親,在大部分時間裡,精力主要集中於處理宗教、軍隊和媒體宣傳等事務,而具體負責政務執行的則是總統。儘管總統名義上是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但參選人的資格及當選後能否順利就職,都必須經過最高精神領袖的批准方可生效。而且,一旦總統在任內跟最高精神領袖產生矛盾,後者可根據議會或最高法院的裁決將其罷免。
最有說服力的事例,發生在前總統內賈德身上。在2017年的總統大選中,內賈德挾帶強大的民意,準備再度出山競爭大位,但是由於他在公開場合經常批評總統魯哈尼及其領導的內閣,指責他們不顧民生、治理不善和壟斷公共財富,從而激怒了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因此被取消總統候選人資格。不僅如此,內賈德很快又被投入監獄,而幕後主使正是哈梅內伊。
總而言之,伊朗總統就好比高級「代理人」,是為最高領袖服務的,各項政策、建議如果得不到他的批准,根本沒辦法通過。很多情況下,雖然責任出在最高精神領袖身上,國家是他「帶歪」的,但是總統往往要承擔「背鍋俠」的角色,站出來接受民眾的批判和質疑,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被罷免。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伊朗最高精神領袖相當於中世紀的教皇,而總統則相當於歐洲各天主教國家的國王。天主教國王們雖然名義上統治著國家,但他們在登基前必須得到教皇的的批准,而且國內外政策必須符合教皇的利益,一旦不合教皇心意,輕則被申斥,嚴重的情況下還會被革出教門(形同被廢黜)。
自從首任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在1989年病死後,該職務一直由哈梅內伊擔任,時間已超過30年。哈梅內伊生於1939年,亞塞拜然族,起初在馬什哈德的哈瓦扎(傳統伊斯蘭神學院)研讀神學,1958年開始在庫姆定居並成為霍梅尼的忠實信徒。1964-1978年間,哈梅內伊因參加、領導反國王巴列維的示威遊行而多次被捕入獄,1978年又一度跟隨霍梅尼流亡國外。
「革命」獲得成功後,作為霍梅尼最器重的信徒和助手,哈梅內伊屢受重用,先後擔任革命委員會成員、國防部副部長、革命衛隊司令、德黑蘭教長、伊斯蘭議會議員和霍梅尼在最高國防委員會代表等職,並在1981-1989年間出任總統。霍梅尼在1989年病死後,哈梅內伊被擁戴為最高精神領袖,成為伊朗最高統治者。
在擔任最高精神領袖30餘年間,哈梅內伊以其強硬的反美姿態、堅持發展核武器和實行嚴酷的伊斯蘭教法而聞名,由此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裁,在國內也激起持續不斷的民眾反抗。2020年1月初,伊朗各地發生大規模的反哈梅內伊示威遊行,要求他下臺,由此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伊朗未來的局勢該如何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資料來源:《伊朗史》、《劍橋伊朗史》、《列國志: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