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進京」之後的鄧小平和習仲勳:共同處理新疆問題

2020-11-23 人民網

編者按:《紅巖春秋》發表文章《鄧小平和習仲勳在廣東改革開放前後》。文中記述中共中央為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加強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需要,決定調各大行政區主要領導人到中央工作,即當時盛傳一時的「五馬進京」,包括鄧小平、習仲勳、高崗、饒漱石和鄧子恢。鄧小平和年齡小自己9歲的習仲勳開始工作交往就從這時候開始。摘編如下。

鄧小平和年齡小自己9歲的習仲勳開始工作交往始於1952年7月。當時,中共中央為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加強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需要,決定調各大行政區主要領導人到中央工作,即當時盛傳一時的「五馬進京」。主持西南局的鄧小平(任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委等職)調到北京後擔任政務院副總理;主持西北局的習仲勳(任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調到北京後接替陸定一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併兼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此外還有東北局的高崗、華東局的饒漱石、中南局的鄧子恢,調京後分別擔任黨和國家機關的其他領導職務。同時,他們5人還兼管指導本大區的重要工作,如鄧小平兼管指導西藏問題,習仲勳兼管指導新疆問題。

鄧小平和習仲勳較早共事,就是處理新疆問題。1953年2月20日,鄧小平召集習仲勳等開會,研究新疆民族區域自治實施計劃問題。會議認為,建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方案是可以同意的。實施步驟是:先幫助境內其他聚居的少數民族逐步實行區域自治,最後建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具體進行中要真正做到各民族人民充分醞釀成熟,不必太急;完成期限以規定到1954年底為宜。24日,鄧小平給毛澤東寫了書面報告。報告認為,考慮到在目前情況下搞好新疆的區域自治還有一個較為關鍵的問題,「即如何適當的教育維吾爾族的廣大幹部克服某些大民族主義的思想,真正從思想上切實執行中央的民族政策,搞好各民族的團結」。建議:如中央同意,擬即本此精神約集(習)仲勳、(李)維漢、包爾漢、賽福鼎等同志共同談一次。

經過批准,3月17日上午,鄧小平召集習仲勳和李維漢等開會,研究《新疆民族區域自治實施計劃(草案)》。27日,鄧和習、李書面報告毛澤東並中共中央,提出重要建議:第一,基本同意《新疆民族區域自治實施計劃(草案)》。第二,在新疆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是一件極為重大的事情。因此,「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可在土改基本結束後,先從維吾爾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區著手推行,取得經驗,而後逐步完成全省範圍的區域自治。第三,在進行民族區域自治及有關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過程中,「必須強調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務使幹部和群眾對偉大祖國能有正確的認識,對毛主席的民族政策能有更深刻的體會」。第四,維吾爾族在新疆如同漢族在全國一樣,在各兄弟民族中是多數,是主體民族。因此,「必須教育維吾爾族幹部如同漢族在全國範圍內團結、幫助和照顧各少數民族一樣,來團結、幫助和照顧新疆境內的其他少數民族」。第五,新疆自治區(1955年成立時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仍應相當於省級,與內蒙古自治區和西藏(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一樣均直接受中央領導,並受大行政區行政委員會的督導。第六,新疆改名「天山」不完全切合實際,以不改為妥,全稱為「新疆自治區」。報告說明:「仲勳同志又與賽、包研究」,「經再次深談,已表示接受。」「後仲勳告包、賽,成立新疆自治區是明年的問題,還可繼續研究,目前暫不以此名稱問題在於部中討論,免得把大家的注視引向不關主要的爭論上去,此一點,包、賽都贊成。」

1959年3月,習仲勳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31日傍晚,他看到會議發的《關於國家機構和人事配備方案(草案)》徵求意見文件,其中提名自己為副總理人選,他當即表示:轉請中央考慮更為合適的人選,自己還是把現任的工作做好更為有利。並致信毛澤東和鄧小平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毛澤東等仍堅持既定的人事配備方案。4月,習仲勳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

然而,習仲勳擔任副總理還不到4年時間,就在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被康生誣告「利用小說進行反黨」而遭停職審查,後又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迫害,被審查、關押、監護前後長達16年之久。

推薦閱讀:

習近平寫給父親習仲勳的一封拜壽信

《習仲勳畫傳》收錄300餘幅圖片 再現習仲勳奮鬥的一生

習仲勳的家庭相冊:與孩子玩耍最愜意 教育子女"夾著尾巴做人"(組圖)

相關焦點

  • 饒漱石疑「五馬進京」是中央調虎離山
    「五馬進京」即1952年至1953年冬春之交,五大行政區首腦調入中央任職,包括西南局書記鄧小平、西北局書記習仲勳、東北局書記高崗、中南局書記鄧子恢、華東局書記饒漱石」。這一決策是如何出臺的?
  • 「五馬進京,一馬當先」是什麼意思?
    1952年至1953年冬春之交,新中國政壇發生一件盛事:「五馬進京」,即五大行政區首腦調入中央任職,包括西南局書記鄧小平、西北局書記習仲勳、東北局書記高崗、中南局書記鄧子恢、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董必武稱讚他們為「千裡駒」。尤以高崗位高權重,統管全國經濟,一度與劉少奇、周恩來並駕齊驅,故時人稱為「五馬進京,一馬當先」。
  • 揭秘:新中國成立初期撤銷大區"五馬進京"內幕(1)
    1952年至1953年冬春之交,新中國政壇發生一件盛事:「五馬進京」,即五大行政區首腦調入中央任職,包括西南局書記鄧小平、西北局書記習仲勳、東北局書記高崗、中南局書記鄧子恢、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董必武稱讚他們為「千裡駒」。
  • 「五馬進京」:抽調「地方大員」加強中央領導
    其中包括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高崗、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書記鄧子恢、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習仲勳,史稱「五馬進京」。  「高饒事件」是如何傳達的?  「高饒事件」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共黨內出現的第一次重大鬥爭。關於這次事件的傳達,由於資料不足等原因,此前的文章和著作均鮮有論及。
  • 1952年「五馬進京」:抽調「地方大員」加強中央領導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黨中央決定將各中央局和大區行政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調到北京,擔任黨和國家機關的領導職務。
  • 「英雄一世,坎坷一生」的習仲勳
    後來,毛澤東見到了習仲勳,開玩笑地說:「仲勳,你真厲害,諸葛亮七擒孟獲,你比諸葛亮還厲害!」1951年春,新疆以烏斯滿為首的叛匪殘餘勢力在新、甘、青三省交界處搶劫,破壞民族團結,情況相當嚴重。加上新疆工作中出現了「左」的做法,使問題更加複雜。引起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嚴重關切。在提出西北土改問題時,中央和西北局特別指示新疆、西藏的土改工作緩行,即現在不搞土改。
  • 從進京到發難到死亡:高崗事件始末
    就任國家計委主席從1952年8月1953年初,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東北局書記高崗,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中南局第三書記鄧子恢,西北局第二書記習仲勳先後奉調進京擔任黨和國家機關的領導職務。其中鄧小平為政務院副總理,高崗為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饒漱石為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鄧子恢為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習仲勳為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
  • 2002年5月24日 習仲勳同志逝世(組圖)
    他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大膽而妥當地解決了複雜的民族宗教問題,團結爭取了一批少數民族宗教界上層人士,為鞏固新生政權,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恢復戰爭創傷,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1952年9月,習仲勳同志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兼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他主持制定「整頓提高、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16字方針,指導了建國初期的文教工作。
  • 溫家寶贊習仲勳正直磊落
    央視16日晚間播出了六集紀錄片《習仲勳》的最後兩集《勤政歲月》和《海納百川》,前者介紹了習仲勳上世紀80年代從廣東上調北京,在中南海勤政殿辦公,主持中央書記處日常工作的情況;後者介紹了習仲勳在幾十年革命生涯中廣交朋友,主管統戰、民族宗教工作,與各界名流的深情厚誼。  溫家寶贊其光明磊落  在第五集《勤政歲月》中,播出了溫家寶受訪的鏡頭。
  • 大型歷史畫《習仲勳在南梁》在京展出引關注-陳延,習仲勳,中國畫...
    這段在延安的生活經歷,對於陳延今後的生活和創作都有著很深的影響,對革命題材更是懷有一種特殊的創作熱情。「創作這幅畫,既是對習仲勳等老一輩同志歷史功績的回顧和述說,也是為了表達我對老一輩革命家們的敬仰。」陳延說。
  • 關於鄧小平領導1975年整頓若干問題的探討
    本人在研究鄧小平領導1975年整頓的著述中對這些問題曾經做出過不同程度的回答。在紀念1975年整頓40周年之際,本人擬對以上問題,不避重複,發表一些個人的研究心得,以就教於廣大讀者和專家學者。 一、鄧小平領導的1975年整頓是不是「全面整頓」 鄧小平領導的1975年整頓是不是「全面整頓」?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大事記(1981年)
    會議根據趙紫陽講話精神,研究解決新疆墾區農場上海支邊知識青年問題的方針、措施、方法、步驟,取得了一致意見。會議共同商定了《關於解決新疆墾區農場上海支邊知識青年問題的具體規定》,共10條,其基本精神是,堅決貫徹把大部分「上海支邊知識青年」穩定在新疆的方針,分期分批地把一部分符合條件的「上海支邊知識青年」商調或遷回上海。
  •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18)
    根據毛澤東講話的精神,這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討論和試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的指示》,明確規定:「為著發揚民主,有必要對於最近幾年來,受過批判和處分的幹部和黨員,實事求是地加以甄別。」「過去批判和處理完全錯了的,要改正過來,恢復名譽,恢復職務;部分問題批判和處理錯了的,要改正這一部分問題的結論。對於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的幹部的處分,應該交給群眾審查。
  • 1984年的鄧小平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在談到全會的中心議題時說:「最理想的方案是通過一個改革文件。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上、經濟上都起了很多的作用,這次三中全會能否搞一個改革文件?這個文件將對全黨起巨大的作用。」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作用的歷史考察與思考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之前,自力更生、生產自給,站穩了腳跟,並且取得了新疆少數民族的熱烈擁護。1954年10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之後,繼承並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在天山南北建成了一個個田陌連片、渠系縱橫、林帶成網、道路暢通、規模經營的現代綠洲生態經濟體,開創了新疆現代農業和現代工業的先河,為新疆的工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新疆自治區建設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鄧小平:反右派擴大化我就有責任
    以上兩段話,是鄧小平在事隔20多年之後對「大躍進」的總結和反思。那麼在「大躍進」前後,作為在一線工作的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是如何看待「大躍進」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呢?最近出版的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的《鄧小平年譜(1904—1974)》(以下簡稱《年譜》——作者注),披露了很多鄧小平在「大躍進」期間的活動線索。本文試圖以此為依據,理清鄧小平對「大躍進」的理解和認識的大致脈絡。
  • 1975年:鄧小平與軍隊整頓
    面對這種混亂局面,鄧小平不顧剛剛恢復工作、困難重重的處境,決定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使各項工作走上正常的軌道。 奏響軍隊整頓的號角 整頓的工作艱難複雜,鄧小平首先把突破口選擇在軍隊。由於林彪反黨集團幹擾破壞軍隊的時間長、涉及面廣,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正常工作,造成了全面而深重的破壞。林彪反黨集團覆滅後,「四人幫」又想插手軍隊,企圖把軍隊搞亂,乘機奪取軍隊的領導權和指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