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煩惱,學佛之人怎麼面對|菩薩|出家|佛陀|佛法_網易訂閱

2021-01-12 網易

2021-01-10 18:32:56 來源: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舉報

  

  人是欲界眾生,由先世煩惱惑業,感得粗重的血肉之軀。除了乘願再來的三果以上聖人,飲食男女,到了青春期,都有面對情感的渴望。情感、婚姻是欲界生死之根,最為重要的煩惱。

  不少佛教青年,都為這一矛盾所困惑。情關難過,欲界難出。縱觀佛法,雖力說情愛為欲界生死之根,但也並非一概教人不婚不嫁。愛情、婚姻一事,多分由前生的習氣和業因所決定,多為既定的業報。愛情婚姻雖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修道亦非必以不戀愛結婚為最佳。釋迦牟尼佛以一生補處菩薩示現成佛,是在結婚之後出的家,此事當有其深刻寓義。經教中多處談及戀愛婚姻問題,除了力說愛欲、家庭的過患,倡導具緣者出家修道外,還對宜居家學佛者說夫妻和諧之道,如《阿含》中《善生經》說夫妻雙方應互相「愛敬」的五事,《玉耶女經》載佛陀教誡少婦玉耶女如何盡婦道。對於「異體同心」、歷劫不渝的愛情,經中持同情讚賞的態度。

  

  佛陀還以結婚戀愛為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如《須摩提女經》載,佛弟子王舍城美女須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滿財長者子求婚,往問佛陀,佛謂須摩提女若嫁與滿財家,當「大度人民不可稱計」。須摩提女依佛教敕出嫁,後來果然感化大家及滿財城多人皈信三寶,受佛稱讚。

  大乘經中還多處說摯愛行菩薩道者及菩薩隨順眾生愛欲以結緣度化的功德。如《華嚴經》卷七五說妙德女因摯愛修菩薩行者威德主太子(釋尊前身),求為其妻,而生大功德,「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載,眾尊王菩薩「以地大心執女人手共一床坐」,勸一位愛他的姑娘發菩提心,受到佛的讚嘆,謂「成就如是悲心,雖受五欲,不犯眾罪。」樹提梵志對一女子起悲心,答應她的求愛,為作丈夫十二年後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死眾苦」。《惟日雜難經》既說「有婦不得道」,又說菩薩娶婦有四因緣:一者「宿命同福」,謂前世已結就夫婦之緣;二者「畢罪」,謂以結婚形式償還宿債;三者「應當共生男女」,謂有共同生兒育女的業緣;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意謂有智者結婚,反而能成助道之緣,如釋尊之娶婦,及符合修秘密雙運道因緣的婚配,就有助於道。

  

  學佛之人對待愛情、婚姻問題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一、若宿根深厚,人慾淡薄,無情愛因緣,道心堅固,具備出家的各種條件,當然以出家修道為好。二、如果有情愛結婚之緣,雙方情投意合,這種情況宜於戀愛結婚,居家學佛,建設佛化家庭,雖然夫妻恩愛和諧,也應觀情愛過患,愛別離之苦,發出離心,居塵不染。

  在戀愛、家庭生活中,只要善於運用佛法,可以使愛情、家庭生活過得美滿合理。以緣起法則冷靜觀察自他,知己知彼,善體他心,可避免單戀、失戀的痛苦;勤觀無我,超越低級的肉慾和自私的佔有欲,懷慈悲、平等心,常為對方著想,尊重、關心對方,可使戀愛易於成功,夫妻關係易於和諧。

  只要真實發菩提心,以正見為導,在生活中修大乘漸道,便不難解決種種矛盾,擺脫重重困惑苦惱,獲得現法樂住,增長福智資糧,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令青春煥發出正法的光輝。

  來源:南普陀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佛法講修心,這是要點
    佛法講什麼,這裡就說得清清楚楚了,佛法講修心。大家試想像一下,假如我們把身心世界統統都放下,內心就是徹底清淨的,無所謂得失,無所謂生滅,那就是菩薩;又假如一個人到達了這樣的心境,回歸到現實生活當中來,與一般人會有什麼區別?在事相可以說沒有任何區別,區別在於心裡,那個心境不一樣。因而,我們學佛,不是要改變生活,而是為了改變心境。
  • 學佛三書(套裝三冊)
    釋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義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團發展;何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因果與因緣,唯心與唯名,活佛與活菩薩;學佛的基礎,在家居士如何學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內容簡明扼要,準確權威,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門的最佳參考書。我皈依聖嚴法師多年,受益匪淺。法師的心語,猶如智慧的明燈,清心的甘泉,點點滴滴滋潤著我的心靈。
  • 夢境能預示一個人的因果,佛陀千年前已經說過,怎麼用佛法解夢?
    學佛人都知道,我們生活在這個充滿煩惱的婆娑世界,夢境也是我們心性的一種心理暗示,是我們無名煩惱的另一種方式表達,它所能預示的只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種表象,用佛法來講就是另一種「相」。一、我們都會做什麼「相」的夢境?
  • 今日農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
    今天11月16號,農曆十月二十日,是佛教裡文殊菩薩的出家紀念日。文殊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另外三位大菩薩分別是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的寶劍為斬斷煩惱的智慧之劍,左手持的是金剛般若經寶卷,以智慧斷除愚痴。文殊菩薩的大智慧並不僅指世間那種學富五車的知識和小聰明,更是指通達一切佛法和世間真理,證悟真如自性的無上大智慧。「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覺母智難量;右持利劍煩惱斷,左執青蓮德相彰;孔雀神獅供乘馭,毒龍猛獸伏清涼;童形五髻知權現,本是如來歡喜藏」。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經雲「宿有福田得逢佛法」,所以如果一個人過去沒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人遇到佛法是件非常殊勝的事,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發心學佛,說明你有這個福田,才有機緣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不要錯失佛法,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佛,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 佛法:學佛人,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六道中」
    信佛人真心誠意禮拜佛菩薩,只要功夫到家,則可以與佛菩薩的慈悲願力感應道交,從而得到加持。但如果只是為了獲得保佑與福報而信佛,實際上不過僅僅停留在民間信仰的層次,與佛法真義還相去甚遠。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以消災賜福來吸引信眾的宗教,而是佛陀對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實現徹底覺悟解脫的正道。
  • 佛陀慈悲開示,跟阿那律講明了這八大人覺,修佛之人要認真領悟
    阿那律,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家後修道精進,立誓不眠,因而罹患眼疾,至於失明,天眼漸開,終成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阿那律在修行之時,請佛陀慈悲開示,佛陀就跟他說了這八大人覺,後成《佛說八大人覺經》。
  • 學佛修行四種人不能傷害,人在做天在看,因果報應饒過誰
    而且佛陀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與還滅,皆由於因緣聚散所致。「因」是指此一事物生滅的主要條件,即指起根本作用、內在作用的條件;「緣」則為起輔助作用、外在作用的條件。「因緣」即條件或關係。舉頭三尺有神明,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學佛修行四種人不能傷害:一、自己的父母學佛修行,首先要孝養父母,這樣才有資格學佛。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我們一輩子都報答不完。
  • 學佛人怎麼用佛法消除前世業障?
    只要平時生意不忙,就會去寺院做功德,而且每次放生法會他都是必到,即使外出談生意,他也是能不喝酒就不喝酒,絕不食葷腥,和他一起的人都知道。但是最近卻出現了讓他很頭疼的事情,原本很順風順水的事業突然出了很多問題,生意上的合作夥伴要麼突然中斷合作,要麼因為別的問題無法續籤合同,自己在資金周轉上也頻頻出問題。
  • 諸行無常,教你怎麼面對生老病死,修行不一樣的人生!
    諸行無常,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各種煩惱,我們學佛就是為了正確面對這些苦和惱的。今天末學就說怎樣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延續,生和死沒有界限;對於生死的解讀,一直是人類解決的終極問題之一。從我們生下來到一天天長大的事實,我們要接受生老病死,面的父母一天天變老的事實,我們要認清世事無常。
  • 師父說:學佛第一步先要像普賢菩薩一樣熱愛生活!你做到了嗎?
    大乘佛法是在生活中修行,也是在事相中認知。一邊走一邊認識佛法,什麼都不耽誤,上班不耽誤,做事不耽誤,修行也不耽誤,但是我們要具備禪定的基礎——起碼明白「止」怎麼修,「觀」怎麼修。我們的核心在哪裡?普賢十大願。
  • 學佛之人能不能求財,不讓求財,為什麼佛教裡還有財神呢?
    第一位佛教裡的財神,說起名字來家喻戶曉,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他是佛教的護法菩薩人間的武財神。他就是關公關二爺。三國名將,千百年來被人敬仰的關二爺怎麼成了佛教的護法菩薩呢?《佛祖統紀》卷六記載:天台宗智者大師,於隋朝開皇十二年(592年)到當陽玉泉山附近,見峰巒疊嶂,碧水如鏡,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因此,想在當地建立寺院精舍,講經弘法。
  • 孝順父母是學佛人的根本 要勸父母信受佛法
    孝順父母學佛人的根本(圖片來源:資料圖片)一、孝順供養父母是根本《賢愚因緣經》摘錄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三、孝即順,即承順無違,儘量了解並解除父母的煩惱。做好自己,不讓父母操心。《菩薩戒義疏》摘錄:     善事父母為孝。孝即順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摘錄:依悲母教承順無違。
  • 佛法教人放下貪慾,為什麼佛教還會有財神?
    佛說:「放下貪念,你就是富有的人;放下執著的心,你就是解脫的佛。」  學習佛法的目的在於學習佛陀的思想,超脫凡心,擺脫六道輪迴的痛苦。五大財神的修持其實是佛法中的一個法門。這其中黃財神菩薩為五大財神之首,其形象除了通身黃色,手中還握有一隻紫金鼠。
  • 佛教之中,何謂「九乘」佛法?學佛之人該如何認識?
    在佛教之中,我們都知道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從整體上來說,小乘的佛法更接近原始佛教的教旨,而大乘的佛法更像是後世佛法的豐富和演變的產物。修行者雖然這樣的解釋並非完全正確,但卻也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看法,但在有些經典之中,佛法的分類更加細化,甚至有人提出了「九乘」佛法的概念。那麼,何謂「九乘」佛法呢?
  • 這5種人不用拜佛,菩薩也會保佑,看看有你嗎?
    這世間有5種人,就算不拜佛,菩薩也會保佑,因為這5種人經常種下善因,所以一定會得到善報。  菩薩並不會保佑所有人,有一部分人去寺廟拜佛,就算再求菩薩也沒用,因為菩薩不會保佑惡人,只會保佑相信因果,經常種下善因的人。
  • 普賢菩薩從四個方面 向佛陀提出了圓覺法門的修行問題
    在聽了佛陀對文殊菩薩講解完本起清淨的圓覺法門以後,普賢菩薩即從自己的禪修墊上站起來,像文殊菩薩一樣,恭敬地對佛陀行禮後,向佛陀提出如何修行圓覺法門的禪修問題。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 哪種八字結構的人,容易出家且學佛較易有成?
    學佛者皆知,學佛的目的與意義在破除《我執》,體悟我空、法空而達到解脫諸苦、煩擾和生老病死輪迴的目的。以八字而言,日主(元神)代表我,那麼日主得時(月支祿刄印),得地(其他三支)的人,表示身強,身強者自我主觀意識強烈,也可說是我執深重之人。
  • 諸佛菩薩誕辰成道紀念日
    我們學佛的人,在佛菩薩的誕辰、成道、紀念日都應該做功德,即供養三寶。功德不論大小,儘自己的力量就好,但是心裡也不要總想著功德這回事,以免著相有礙功德利益。在佛菩薩聖誕紀念日的時候做的功德要比平時做的功德大百千萬倍。下面我們就按我國陰曆月份的順序來簡述諸佛菩薩的聖誕紀念日。
  • 佛法漫談|菩薩也有煩惱?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為何功德無量?
    但是由於往昔的緣分深重,業力彌大,了卻業緣之痛苦猶如心頭割肉,痛尚能忍,而情難割捨,同時已無成佛之憂,便使很多聖者菩薩們剎車踩下,修行放緩,當初發大勇猛心成佛,此刻業已退失了成佛的勇猛心。第三個是隨順世緣的煩惱。人有三大惑業,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成佛之路,便是斷除三大惑業之路。開悟佛性,等於是斷除了見思惑中的見惑,而思惑猶在。所謂思惑,指的是對境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