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面向世界,交流合作是發展正道

2021-01-09 國際在線

中國網評論員 牛慧穎

2021年4月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前往中國天眼進行實地探訪時還表示: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

中國天眼,大國重器。2020年1月11日,FAST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截至2020年11月,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40餘篇。而隨著2020年12月初,美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的坍塌,世界上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此前,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之初,即確立了「中國天眼」將按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以更好地發揮其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

「天眼」總工程師王啟明表示,中國願意與世界分享「天眼」,因為天文研究不分國界。雖然這個望遠鏡是中國科學家攻堅克難,從預研開始算起共花費26年時間才建成的,但中國卻不會固步自封、秘而不宣,而是將FAST向世界開放,讓全人類共同探索宇宙奧秘,這彰顯了中國的大國胸襟和大國風範。

有目共睹的是,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一直堅持開放合作的態度。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也積極加強與多方的聯繫,同其他各國合作推進病毒檢測、疫病防治、疫苗研發等,積極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學者也愈發成為國際科研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10年到2020年,《自然》雜誌發表的「中國產」論文數量,佔比從1.5%上升到11%,這證明中國在國際科技舞臺上擁有更多話語權。此外,中國還積極向世界分享北鬥衛星發展成果,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中國舉辦的高交會、智博會、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等,無一不顯示出中國在科技領域與外界深化交流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誠意和決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是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進行的。去年年底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樣品備受各方關注,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中國政府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不過遺憾的是,美國自2011年開始,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中國同行開展任何合作交流項目,能不能合作,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

科學無國界,合作無遠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所言,「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中國會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

過去有林則徐和魏源「開眼看世界」,當今有「中國天眼」助世界看宇宙。未來,「中國天眼」將作為「世界巨眼」,FAST將以Faster的加速度,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為人類認識宇宙、探索外太空奧秘作出中國貢獻。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與世界共「見」未來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題:「中國天眼」與世界共「見」未來新華社記者郭爽中國日前向世界宣布,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4月1日起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為世界科學界提供中國智慧,為全球工程界提供中國技術,為人類外空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貢獻和中國發展經驗……「中國天眼」邀請各國科學家攜手走向星辰大海,共「見」未來。遙望未知宇宙,全球科學家在未來若干年間將因「中國天眼」變得更為「火眼金睛」。從宇宙星辰,到基本粒子,人類重大科學發現往往離不開尖端科研儀器。天文學界通常認為,宇宙中只有不到1%是人類能看見的發光物質。
  • 中國天眼是星辰大海,豈是美國天眼能比的?
    不過我國並沒有放棄,經過不斷的努力,中國還是得到了不錯的發展,如今已經成功擁有了世界上最靈敏、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直接領先其他國家20年時間。不過在中國天眼建成之前,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位於美屬波多黎各島的阿雷西博望遠鏡,1963年11月就建造完成並使用了,1972、1980、1997年進行過三次改造,其直徑最初時為305米,1980年改造後擴建為366米。
  •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開放什麼狀況 天眼到底有什麼價值作用...
    據「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面向全球科學界開放的第一年,預計分配給國外科學家的觀測時間約佔10%。   按照科學目標和相關戰略規劃,「中國天眼」已確立多個優先和重大項目,其中包括多科學目標漂移掃描巡天、中性氫星系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衝星測時、快速射電暴觀測等,但觀測申請不限於這些領域。   射電望遠鏡的發展是什麼呢?
  • 【外媒關注中國天眼向世界開放】法新社12月15日報導稱,本月初美國...
    【外媒關注中國天眼向世界開放】法新社12月15日報導稱,本月初美國阿雷西博(Arecibo)望遠鏡發生坍塌後,中國天眼成為世界射電天文學領域內「唯一重要的儀器」。明年起,FAST將面向國際天文學家開放使用,彰顯中國成為全球科研中心的願景。
  • 中國天眼在宇宙中究竟看到了什麼?看完全世界都為之振奮!
    中國天眼在宇宙中究竟看到了什麼?看完全世界都為之振奮!我國在載人航天事業上發展的發展十分迅速,並且取得了巨大性的突破。我國的航天事業雖然沒有美國時間長久,但是我國的航天技術進展的真的是無法言語。在很久之前,我們沒有先進的望遠鏡,但是經過科學家不斷的努力探索,我們也擁有了屬於中國的望遠鏡,那就是中國天眼。中國天眼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者新聞上都沒有聽過這個望遠鏡,有很多人認為,中國天眼還不如普通的天文望遠鏡,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中國天眼它是迄今為止,功能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但是它很少出現在人類的視線中。
  • 中國外文局2019年國際合作交流重要事件
    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覆信寄語中外文化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向中國外文局工作對象——《我不見外》作者潘維廉、義大利羅馬國立住讀學校師生、 「 熊貓杯 」 徵文大賽獲獎日本青年中島大地覆信,向 「 讀懂中國 」 廣州國際會議致賀信,勉勵他們積極做國際交流的文化使者。
  • 從世界之最「中國天眼FAST」,多圖解析有關天眼的天文常識,乾貨
    ,中國批覆了這項工程建設,確認了這臺巨型望遠鏡的名字:中科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外號天眼/中國天眼!建設中的天眼2016年中國天眼完成以後,我們國家取代了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擁有最大、觀察距離最遠的望遠鏡
  • 「中國天眼」 4月1日起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了解到,自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項目遴選建議,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據「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面向全球科學界開放的第一年,預計分配給國外科學家的觀測時間約佔10%。
  • 「中國天眼」將對全球科學界開放!今天,又想起他的名字……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 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了解到,自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項目遴選建議,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  據「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面向全球科學界開放的第一年,預計分配給國外科學家的觀測時間約佔10%。
  • 「中國天眼」將對全球科學界開放!今天,又想起他的名字
    「中國天眼」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了解到,自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項目遴選建議,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  據「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面向全球科學界開放的第一年,預計分配給國外科學家的觀測時間約佔10%。
  • 【社會新聞播報】 1、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日前透露,俗稱中國「天眼...
    【社會新聞播報】1、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日前透露,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今年1月完成國家驗收以來運行穩定可靠,已取得發現逾240顆脈衝星等系列重大科學成果,並以其當今世界最強靈敏度射電望遠鏡的巨大潛力,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2021年起,中國「天眼」將面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使用。
  • 中國天眼到底發現了什麼?新發現證明中國天眼並不是個擺設
    趣味探索訊 自從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在中國貴州建成並投入使用後,中國在世界天文學領域地位一下提高了不少,在世界天文學研究領域從以前的「追趕」到現在的「領先」,顯然中國已躋身入世界天文學研究強國。然而作為中國驕傲的「中國天眼」卻一直被好多人質疑。
  • 被西方壟斷的天文學,建座「中國天眼」,留住科學人才
    不過,雖然當天文學家是很多人的夢想,但翻閱近現代天文學的成果,你就會發現中國在這一領域上的突破,完全是一片空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中國和西方天文學的發展,其實是處於同一起跑線的。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
  • 中國國防部:願與日方加強防務部門交流合作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高凱)中國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25日表示,當前,中日關係回到正常發展軌道,中方願與日方加強防務部門交流合作。4月25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當前,中日關係回到正常發展軌道,我們願同日方一道努力,落實好兩國領導人共識,加強防務部門交流溝通,妥善管控分歧,增進安全互信,為推動中日關係在新的歷史時期取得新發展營造有利條件,同時也為維護地區和平發展作出貢獻。中新社記者 宋吉河 攝當日下午,中國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將於4月1日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月5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了解到,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0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據「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自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項目遴選建議,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
  • 《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9 全文完)
    捐資8000萬美元設立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信託基金,在近30個國家實施農業合作項目,超過100萬農民從中受益。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項目準備基金分別提供5000萬美元、400萬美元資金,支持成員國做好項目前期設計。——促進聯合融資。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雙多邊金融機構加強交流合作,共同為有關國家提供資金支持。
  • 4月1日,全球唯一的中國天眼將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自4月1日起,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項目遴選建議,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
  • 「中國天眼」到底有沒有用?看看都發現了什麼
    中國天眼是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於2001年立項,在2016年安裝完成並進行調試,正式運行時間為2020年1月11日。實際上中國天眼在調試階段的超強能力就已經掩蓋不住,天眼自建設以來就受到了國際廣泛關注,它肩負了幾項重要使命:揭秘暗物質、宇宙的起源、建立宇宙導航、搜索地外文明等等,然而作為中國驕傲的「中國天眼」卻一直被好多人質疑。
  • 專家匯聚青島 獻策「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與科學發展
    必須加強教育自信、文化自信,適應我國新時代的發展戰略要求,面向「一帶一路」搞好留學生教育,與國家對外開放、中外人文交流、中外經濟文化與合作密切結合起來,跟文化強省戰略結合起來。  「一帶一路」提出之後得到相關國家的一些響應,尤其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為打造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提供了一個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好的平臺。
  • 詩詞:中華獨具生天眼,勘破微塵世界同
    2021-01-03南風覆壟 09:072020年12月初,美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坍塌後,位於中國貴州省平塘縣的射電望遠鏡成為了全球唯一的「天眼」。與此同時,中國宣布「天眼」將從2021年起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 ,引發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