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康縣:美麗鄉村建設的十年堅守 推動山鄉巨變的生動實踐

2021-01-09 中國縣域經濟報

2020年12月22日,甘肅康縣山歡水笑、賓朋雲集,由農業農村部、甘肅省政府及世界旅遊聯盟、法國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聯盟聯合主辦的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在康縣福壩舉行。這一天,必將永載康縣發展史冊。

「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永久會址落地康縣,這一份沉甸甸的榮譽背後,是康縣幹部群眾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自我加壓抬標杆,咬定青山不放鬆,十年潛心耕耘的結果。

十年堅守,青山不負。康縣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堅持生態理念、傳承歷史文脈、突出地方特色、彰顯時代精神,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示範引領、梯次推進,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讓莽莽山鄉變成了全域美景……

立足縣情實際的開創之策

清澈的溪水從村中淌過,整潔的道路通往家門口,民居悠靜致雅、院落窗明几淨,房前屋後綠樹成蔭……看康縣的鄉村景致,分明就是一幅山水田園式的美麗畫卷;村史館賡續優良傳統,文化廣場舞動現代時尚,村規民約成為村民共同遵循……品康縣鄉村內涵,處處洋溢著幸福和諧新氣象。

而眼前的這一切,對於十年前的康縣人來說就是一個奢望。

位於秦巴山區甘肅南部的康縣,是第一批國列貧困縣和甘肅省58個特困片區縣之一,80%以上的群眾居住在高半山或深山峽谷及林緣地區。十年前,康縣農村村內人畜混雜、柴草亂堆、蚊蟲遍地,農戶住房高、大、黑、空,髒,「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通訊靠吼、出行靠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生產生活條件曾經極為艱苦。外地人對康縣普遍印象是「山清水秀人不秀,鳥語花香飯不香」,本地年輕人多有逃離之心、少有堅守之意。

2011年9月,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在中國共產黨康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做了題為《準確把握髮展大勢,努力提升執政能力,奮力開創康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新局面》的報告,首次提出「生態為基、發展為要、民生為本、黨建為先」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明確了今後五年的工作重點和主攻方向。

李廷俊多次深入當時康縣最典型的貧困片區王壩鎮大水溝流域,走訪農戶,把脈問診,連續召開黨員代表會、群眾代表會和鎮村幹部大會達27次,提出以大水溝流域為試點,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示範帶動全縣逐步推進。

2011年12月,《康縣2012年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出臺,提出「長遠規劃、分步實施、保護優先、長效管理」建設原則,全力打造成「生態特色鮮明、村容村貌整潔、增收渠道順暢、鄉村文化繁榮」的生態文明新村。

壯麗山鄉,生機孕育。以此為發軔的康縣美麗鄉村建設,徐徐拉開了帷幕。

農村發展的強烈願望,如星星之火,瞬間燎原。僅僅到2012年底,首輪50個村徹底告別了千百年來髒亂差的居住環境和煙燻火燎生活方式,建成了美麗鄉村。

頂層設計的理念決定著方向。此後,康縣每年以縣委1號文件統籌安排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相繼出爐《康縣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康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考核辦法》《康縣美麗鄉村建設驗收及獎勵辦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進一步完善確立了「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建設小康美麗康縣」總體思路,緊緊盯住「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奮鬥目標,不搞千村一面,依村就勢建設,按古村保護、康養旅遊、生態田園、文旅開發、環境改善五種類型,對全縣350個村統一規劃、分類實施、全面推進。

美麗沒有終點。截至目前,全縣350個行政村1642個自然村已全部建成美麗鄉村,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4個、國家AAA級景區2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鄉村旅遊示範村70個,2鎮16村獲評中國最美村鎮,相繼榮獲「中國最佳生態宜居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康養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遊名縣」等稱號。

此時,美麗鄉村成色更足。

順應民心期盼的務實之舉

每天清晨,長壩鎮福壩村村民李飛都早早起床,把自家經營的農家樂打掃乾淨:「每天有那麼多遊客來吃飯,必須把衛生搞好。」李飛一直以來都在外面打工,與丈夫也是聚少離多。近年來隨著康縣美麗鄉村的建設,鄉村旅遊的興起讓她看到了新的機遇,今年在村裡開起了農家樂。「能讓更多的人來吃我們自家做的家鄉菜、家鄉飯,每天還能收入到1000塊錢左右,我真的很高興。」李飛談及現在的生活時滿臉幸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康縣美麗鄉村建設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引導和調動群眾參與建設,從根本上全面改善群眾最期盼的路、水、電、房、上學、就醫等設施條件,村村配套建設村民服務中心、文化廣場、農家書屋、衛生室、村史館、家史館等,大力開展「六爭六評」「一日五問」「最美系列評選」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讓各級幹部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康縣把發展多元富民產業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發展理念,立足資源稟賦,大力推進「南茶北椒、整縣核桃、區域優勢、做精做優」的產業發展布局,建成興源、龍神、滿福等農特產品龍頭企業,打造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號」名優農特產品。全縣發展核桃、花椒、天麻、中藥材、茶園等特色農林產業110多萬畝,實現了提升產業適宜區全覆蓋。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康縣有80000多農民從事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讓綠水青山真正成了群眾致富的不竭資源,改變了守著「寶山」過苦日子的狀態。

隨著全域鄉村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天生麗質的康縣鄉村日益成為創新創業的深厚沃土和吸納就業的優質平臺,吸引越來越多像李飛一樣的人,辦農家樂、開民宿、發展現代農業……,開啟了「新寶藏」,吃上了「旅遊飯」,鼓起了「錢袋子」。

過去那些感到農村無奔頭、無盼頭的外出創業務工者,紛紛返鄉回鄉興辦企業、建設農村、發展產業、創業致富。近年來,有4000多名長期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引回資金約6.5億元,帶動全縣6000多名勞動力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十年前我在市計生委工作期間,走遍了各縣區大部分的農村,感覺最髒亂差的就是康縣的農村。十年後的今天再次來到康縣,感覺整個鄉村乾淨整潔,變成了一個大花園,讓人來了就不想走。」原隴南市政協副主席張俊蘭說道。

康縣過去因環境差不敢帶對象回家的農村青年,現在挺直了腰杆,有了臉面、有了底氣,全縣2000多名35歲以上偏遠貧困村大齡青年實現了成家立業、安居樂業,僅岸門口鎮中節村,近5年來就有17名來自雲南、重慶、山東等地的姑娘嫁到這裡。

堅持久久為功的振興之路

「我們將著眼於鄉村振興,著眼於農業農村現代化,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的平臺作用,學習借鑑國內外的成功經驗,交流互鑑,取長補短,讓隴南的山更綠、水更清、民更富、村更美。」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在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發言時提出。

鄉村振興,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中國最佳生態宜居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康養旅遊目的地」、2019年國務院表彰的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地方等眾多榮譽,只是康縣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從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到發展鄉村旅遊、推進鄉村振興,一步步循序推進。這樣的理念,這樣的道路,康縣一走便是十年。

康縣牢固樹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和「管環境就是管健康、就是管民生」的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政治擔當,堅守工作重心不動搖,施政理念一以貫之,連續以縣委1號文件全面安排部署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保證了工作思路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制定完善美麗鄉村「十有」建設標準和美麗農家「庭院五美」「家中五有」「室內五淨」建設標準,保證了建設有規範、管理有機制、運行更長久。

康縣充分發揮縣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全力調動班子成員和各級領導幹部抓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堅持在美麗鄉村建設一線鍛造鍛造「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幹部隊伍和「建設有規劃、落實有隊伍、辦事有資金、工作有幹勁」的基層組織,形成了縣四大班子圍繞一個目標、步調一致的向心力,各部門敢於擔當、務實高效的執行力,各鄉鎮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競爭力。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年接著一年抓,集中力量辦大事,美麗鄉村育新人。康縣持續開展全域環境綠美淨工程、「花滿康城詩意鄉村」「明窗亮灶」「拆危治亂」「廁所革命」等行動,系統治理,逐年推進,踏踏實實沉下心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真正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美不在一朝一夕,但必須只爭朝夕。十年來,康縣幹部群眾在縣委的領導下,在縣委主要領導的親力親為、強力推動下,自強不息、苦幹實幹,將一條條「羊腸小路」修建成了平坦寬闊的康莊大道,將一道道「爛泥溝」整治成了魚嬉鷺飛的景觀河,將一座座「高大黑空髒」的土坯房改造成了乾淨舒適的農家院,將一個個人畜混雜、環境髒亂的小山村建設成了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家園,在康縣大地上繪就了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村美院淨家潔」的秀美畫卷。

久久為功必成功。回頭望,美麗康縣一路精彩;昂首向前,鄉村振興藍圖必將在這裡變為波瀾壯闊的生動實踐!(記者 牛新建 通訊員 郭博 馮麗蓉)

相關焦點

  • 【中央媒體看甘肅】從「一處美」到「處處美」
    走進村子,鄉村道路乾淨整潔,村民們樂悠悠地談論著家鄉的變化……這就是甘肅康縣美麗鄉村景象。  近年來,康縣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堅持生態理念、傳承歷史文脈、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人居環境實現了從「一處美」到「處處美」的蛻變。
  • 電視劇《花繁葉茂》以好作品展示山鄉巨變
    前不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出品,反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農村建設的電視劇《花繁葉茂》播出,引發觀眾熱議。該劇在用戶群主要為年輕人的一些網站獲得高分,令人深思。「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花繁葉茂》立足廣闊和深刻的現實農村生活,反映了脫貧攻堅之「難」。
  • 美麗中國先鋒榜4|福建莆田市木蘭溪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莆田市也成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打造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木蘭溪樣本。  木蘭溪治理是「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為加強流域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水災害防治以及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借鑑,為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久久為功、系統治理的思想提供了經驗,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生動範本。
  • 盡心盡力建設美麗鄉村
    吳紅蘭傾自己所能爭取資金和項目,幾年來共爭取資金220萬元、項目8個,將夏館村建設成為湘贛邊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她號召村民種植油菜,夏館村的百畝油菜成為了觀光油菜花的又一好去處。作為一名市人大代表,吳紅蘭提出了《關於加快沔江公路改造升級項目建設的建議》《關於對農村基層老幹部生活補助的建議》《關於支持加快株洲市東大門炎陵縣沔渡鎮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議》等書面建議40餘條,對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今年兩會期間,吳紅蘭重點關注的是鄉村振興。
  • 美麗鄉村建設2017年工作總結和2018年工作計劃
    與此同時,開展全媒體大型新聞行動「美麗鄉村行」系列報導。會同市紀委在「銅陵廉鏡」微信公眾號開設專欄,共推出25期微信介紹美麗鄉村中心村。在《銅陵廣播電視報》推出「魅力鄉村」(民生工程)系列專版共17期。
  • 樅陽開出「負面清單」把脈美麗鄉村建設
    中安在線訊  據銅陵日報報導, 「請有關鄉鎮在編制2018年度美麗鄉村規劃和安排整治項目時,認真對照縣美麗辦下發的負面清單,堅決予以避免。」日前,樅陽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微信群裡的一條醒目通知提醒每位工作人員今年該縣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事項。記者日前從樅陽縣美麗辦獲悉,今年以來,該縣堅持問題導向,借鑑先進地區建設經驗,針對部分美麗鄉村建設點照搬城市模式,脫離鄉村實際,大量使用高檔飾材,破壞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的問題,研究制定了美麗鄉村建設負面清單。
  • 白馬鄉加快美麗小城鎮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美麗小城鎮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近年來,白馬鄉按照全縣鄉村振興戰略、「一帶兩廊」規劃以及重點工作責任清單,立足全鄉發展實際,搶抓機遇,全力以赴謀項目、爭資金、抓建設、促發展,不斷加快美麗小城鎮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 鄉村振興的五種「味道」
    龍門鎮黨委書記凌濤說,要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古鎮名鎮效應,做好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民宿培育、優質項目招引等工作,努力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若是4月來到富陽,能看到「鄉村百花大會」打擂正酣。農戶窗臺上、牆角籮筐內、舊單車車籃裡,鮮花草木裝點著庭院——農民爭相把春天「搬回家」。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夏芬說,百花大會包含「最美賞花勝地」「幸福花開·最美庭院」等評比,讓農民自己「掰手腕」,目的是推進環境整治,打造美麗家園,助力鄉村振興。
  • 2020東莞十大年度字「靚」|鄉村鬥美,不止在山水之間
    這一年,東莞鄉村的「蝶變」迎面而來。這一年,全市65%村(社區)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這一年,50個特色精品示範村建設如火如荼;這一年,東莞全力創建全省唯一地級農村人居環境示範市;這一年,東莞蹄疾步穩,鎮街「工改工」加速推進。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最深切的民之所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美麗鄉村:卓福印象
    在卓福村,山水是美麗鄉村畫卷的點綴,「美」的核心在於人文與山水的交融。 美麗湘西建設工作開展後,村支兩委下決心改變村裡的衛生環境,聘請6名保潔員,2名河道保潔,分片區劃定責任範圍;每月開展評選活動,邀請村民代表參與,民主評選村中「最美家庭」,併入戶舉行隆重頒獎儀式。
  • 新思維賦能鄉村振興打造齊魯樣板寧津實踐模式
    寧津縣圍繞保障"糧袋子"、豐富"菜籃子"、鼓起"錢兜子"的目標,跳出"農業發展只能在農唯農"的固有模式,以工業思維、融合思維、共享思維三種新思維賦能鄉村振興,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德州實現率先突破探索了可借鑑、可推廣、可複製的寧津實踐
  • 產業壯壯 鄉村美美
    12月22日,全市「美麗村屯」建設總結暨農村產業發展工作會議在靈山縣召開。會議分為現場觀摩和總結部署兩個環節。欽北貴臺鎮青皮村清晨,伴隨著涼爽的微風,部分與會人員從市區出發,驅車一路北上,前往靈山縣沙坪鎮雙六村。隱藏在雙六村委山坳中的雙鳴谷養雞示範基地是此次活動的參觀點之一。
  • 美麗鄉村建設的負面誤區及借鑑做法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到底怎麼建才能更好地留住鄉愁呢以下列舉了這些建設誤區及好的做法供大家借鑑
  • 田園鄉村 美麗富民(美麗中國)
    2016年,賈汪區關閉了最後一個國有煤礦,並以此為契機進行棚戶區改造、鄉村環境建設,磨石塘村的環境治理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如今的磨石塘村,北邊大景山適合滑雪、漂流,南邊張古山建有滑翔傘基地,東邊是督公湖景區,西邊有鳳鳴海風景區。而且,村裡還保留下第一批石磨匠人的住址,以及代代相傳的推磨工具。
  • 興義鎮長江村:四輪齊驅跑出美麗村莊建設「加速度」
    「村莊建設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載體,關乎村民的切身利益。」1月5日,興義鎮黨委組織委員譚肖說,在村莊建設中,該鎮長江村圍繞「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鄉風和諧美」的美麗村莊建設目標,堅持以「黨建引領、基礎設施、特色產業、文明積分」這四輪驅動齊發,不斷跑出了美麗村莊建設「加速度」。
  • 學思踐悟領袖青春故事 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
    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經問世,即在甘肅全省上下引起強烈反響,一股學習的熱潮在隴原城鄉迅速興起。甘肅省委高度重視,省委書記林鐸明確要求以省委黨的建設領導小組名義發文,並在市州調研期間親自審改籤發學習通知,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 一片山水的崛起之路 麗水全力推進大花園建設
    面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當地黨委、政府痛下決心,開展木業整治,騰空拆除木製品企業和加工點154家,並將轉型升級後的企業搬入十多公裡外的工業園區,同時大力開展河道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如今,浴火重生的大港頭鎮和鄰近的碧湖鎮合在一起,有個動聽的名字:古堰畫鄉。
  • 「四化」同步發展 江蘇推動城鎮化質量提升
    美麗嬗變,得益於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孫正壯說,為打造鄉土氣息濃鬱又有個性與活力的宜居宜業村莊,他們邀請省裡建築設計團隊指導,對田園風光的自然環境、農村生態的景觀布局、鄉土風格的建築式樣、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設計。
  • 偉大旗幟引領歷史巨變
    在這5年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取得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景光明,中華民族迎來新的歷史巨變。
  • 康縣吳慧星:我與祖國共慶生
    吳慧星,男,中共黨員,生於1989年10月1日,2006年12月入伍,2008年12月退伍,2009年12月到治安大隊工作,2015年6月到看守所,2019年5月到特巡警大隊,2020年4月到康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