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甘肅康縣山歡水笑、賓朋雲集,由農業農村部、甘肅省政府及世界旅遊聯盟、法國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聯盟聯合主辦的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在康縣福壩舉行。這一天,必將永載康縣發展史冊。
「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永久會址落地康縣,這一份沉甸甸的榮譽背後,是康縣幹部群眾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自我加壓抬標杆,咬定青山不放鬆,十年潛心耕耘的結果。
十年堅守,青山不負。康縣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堅持生態理念、傳承歷史文脈、突出地方特色、彰顯時代精神,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示範引領、梯次推進,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讓莽莽山鄉變成了全域美景……
立足縣情實際的開創之策
清澈的溪水從村中淌過,整潔的道路通往家門口,民居悠靜致雅、院落窗明几淨,房前屋後綠樹成蔭……看康縣的鄉村景致,分明就是一幅山水田園式的美麗畫卷;村史館賡續優良傳統,文化廣場舞動現代時尚,村規民約成為村民共同遵循……品康縣鄉村內涵,處處洋溢著幸福和諧新氣象。
而眼前的這一切,對於十年前的康縣人來說就是一個奢望。
位於秦巴山區甘肅南部的康縣,是第一批國列貧困縣和甘肅省58個特困片區縣之一,80%以上的群眾居住在高半山或深山峽谷及林緣地區。十年前,康縣農村村內人畜混雜、柴草亂堆、蚊蟲遍地,農戶住房高、大、黑、空,髒,「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通訊靠吼、出行靠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生產生活條件曾經極為艱苦。外地人對康縣普遍印象是「山清水秀人不秀,鳥語花香飯不香」,本地年輕人多有逃離之心、少有堅守之意。
2011年9月,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在中國共產黨康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做了題為《準確把握髮展大勢,努力提升執政能力,奮力開創康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新局面》的報告,首次提出「生態為基、發展為要、民生為本、黨建為先」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明確了今後五年的工作重點和主攻方向。
李廷俊多次深入當時康縣最典型的貧困片區王壩鎮大水溝流域,走訪農戶,把脈問診,連續召開黨員代表會、群眾代表會和鎮村幹部大會達27次,提出以大水溝流域為試點,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示範帶動全縣逐步推進。
2011年12月,《康縣2012年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出臺,提出「長遠規劃、分步實施、保護優先、長效管理」建設原則,全力打造成「生態特色鮮明、村容村貌整潔、增收渠道順暢、鄉村文化繁榮」的生態文明新村。
壯麗山鄉,生機孕育。以此為發軔的康縣美麗鄉村建設,徐徐拉開了帷幕。
農村發展的強烈願望,如星星之火,瞬間燎原。僅僅到2012年底,首輪50個村徹底告別了千百年來髒亂差的居住環境和煙燻火燎生活方式,建成了美麗鄉村。
頂層設計的理念決定著方向。此後,康縣每年以縣委1號文件統籌安排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相繼出爐《康縣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康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考核辦法》《康縣美麗鄉村建設驗收及獎勵辦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進一步完善確立了「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建設小康美麗康縣」總體思路,緊緊盯住「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奮鬥目標,不搞千村一面,依村就勢建設,按古村保護、康養旅遊、生態田園、文旅開發、環境改善五種類型,對全縣350個村統一規劃、分類實施、全面推進。
美麗沒有終點。截至目前,全縣350個行政村1642個自然村已全部建成美麗鄉村,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4個、國家AAA級景區2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鄉村旅遊示範村70個,2鎮16村獲評中國最美村鎮,相繼榮獲「中國最佳生態宜居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康養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遊名縣」等稱號。
此時,美麗鄉村成色更足。
順應民心期盼的務實之舉
每天清晨,長壩鎮福壩村村民李飛都早早起床,把自家經營的農家樂打掃乾淨:「每天有那麼多遊客來吃飯,必須把衛生搞好。」李飛一直以來都在外面打工,與丈夫也是聚少離多。近年來隨著康縣美麗鄉村的建設,鄉村旅遊的興起讓她看到了新的機遇,今年在村裡開起了農家樂。「能讓更多的人來吃我們自家做的家鄉菜、家鄉飯,每天還能收入到1000塊錢左右,我真的很高興。」李飛談及現在的生活時滿臉幸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康縣美麗鄉村建設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引導和調動群眾參與建設,從根本上全面改善群眾最期盼的路、水、電、房、上學、就醫等設施條件,村村配套建設村民服務中心、文化廣場、農家書屋、衛生室、村史館、家史館等,大力開展「六爭六評」「一日五問」「最美系列評選」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讓各級幹部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康縣把發展多元富民產業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發展理念,立足資源稟賦,大力推進「南茶北椒、整縣核桃、區域優勢、做精做優」的產業發展布局,建成興源、龍神、滿福等農特產品龍頭企業,打造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號」名優農特產品。全縣發展核桃、花椒、天麻、中藥材、茶園等特色農林產業110多萬畝,實現了提升產業適宜區全覆蓋。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康縣有80000多農民從事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讓綠水青山真正成了群眾致富的不竭資源,改變了守著「寶山」過苦日子的狀態。
隨著全域鄉村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天生麗質的康縣鄉村日益成為創新創業的深厚沃土和吸納就業的優質平臺,吸引越來越多像李飛一樣的人,辦農家樂、開民宿、發展現代農業……,開啟了「新寶藏」,吃上了「旅遊飯」,鼓起了「錢袋子」。
過去那些感到農村無奔頭、無盼頭的外出創業務工者,紛紛返鄉回鄉興辦企業、建設農村、發展產業、創業致富。近年來,有4000多名長期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引回資金約6.5億元,帶動全縣6000多名勞動力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十年前我在市計生委工作期間,走遍了各縣區大部分的農村,感覺最髒亂差的就是康縣的農村。十年後的今天再次來到康縣,感覺整個鄉村乾淨整潔,變成了一個大花園,讓人來了就不想走。」原隴南市政協副主席張俊蘭說道。
康縣過去因環境差不敢帶對象回家的農村青年,現在挺直了腰杆,有了臉面、有了底氣,全縣2000多名35歲以上偏遠貧困村大齡青年實現了成家立業、安居樂業,僅岸門口鎮中節村,近5年來就有17名來自雲南、重慶、山東等地的姑娘嫁到這裡。
堅持久久為功的振興之路
「我們將著眼於鄉村振興,著眼於農業農村現代化,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的平臺作用,學習借鑑國內外的成功經驗,交流互鑑,取長補短,讓隴南的山更綠、水更清、民更富、村更美。」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在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發言時提出。
鄉村振興,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中國最佳生態宜居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康養旅遊目的地」、2019年國務院表彰的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地方等眾多榮譽,只是康縣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從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到發展鄉村旅遊、推進鄉村振興,一步步循序推進。這樣的理念,這樣的道路,康縣一走便是十年。
康縣牢固樹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和「管環境就是管健康、就是管民生」的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政治擔當,堅守工作重心不動搖,施政理念一以貫之,連續以縣委1號文件全面安排部署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保證了工作思路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制定完善美麗鄉村「十有」建設標準和美麗農家「庭院五美」「家中五有」「室內五淨」建設標準,保證了建設有規範、管理有機制、運行更長久。
康縣充分發揮縣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全力調動班子成員和各級領導幹部抓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堅持在美麗鄉村建設一線鍛造鍛造「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幹部隊伍和「建設有規劃、落實有隊伍、辦事有資金、工作有幹勁」的基層組織,形成了縣四大班子圍繞一個目標、步調一致的向心力,各部門敢於擔當、務實高效的執行力,各鄉鎮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競爭力。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年接著一年抓,集中力量辦大事,美麗鄉村育新人。康縣持續開展全域環境綠美淨工程、「花滿康城詩意鄉村」「明窗亮灶」「拆危治亂」「廁所革命」等行動,系統治理,逐年推進,踏踏實實沉下心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真正讓老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美不在一朝一夕,但必須只爭朝夕。十年來,康縣幹部群眾在縣委的領導下,在縣委主要領導的親力親為、強力推動下,自強不息、苦幹實幹,將一條條「羊腸小路」修建成了平坦寬闊的康莊大道,將一道道「爛泥溝」整治成了魚嬉鷺飛的景觀河,將一座座「高大黑空髒」的土坯房改造成了乾淨舒適的農家院,將一個個人畜混雜、環境髒亂的小山村建設成了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家園,在康縣大地上繪就了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村美院淨家潔」的秀美畫卷。
久久為功必成功。回頭望,美麗康縣一路精彩;昂首向前,鄉村振興藍圖必將在這裡變為波瀾壯闊的生動實踐!(記者 牛新建 通訊員 郭博 馮麗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