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為什麼長期不是共產黨員?來看看這個開國上將的解釋

2021-01-08 覃仕勇講史

據說,1955年授銜後,幾位老帥閒聊,陳毅有些感傷地說:如果葉挺不死,十帥中將會有兩位葉帥。葉劍英一聽連忙說:如果葉挺活著,我是當不了元帥的。

應該說,無論是論資歷還是論能力,葉挺都是完全夠格評上元帥的。

葉挺畢業於保定軍校,曾任孫中山大本營警衛團營長。加入中共後,擔任我黨掌握的第一支正規部隊——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通稱葉挺獨立團)的團長,率該部隊擔任北伐先鋒,打出了「鐵軍」的稱譽。在我軍建軍著名的三大暴動中,葉挺又先後擔任南昌暴動前敵總指揮和廣州暴動總指揮。

至於能力,毛澤東是這樣評價葉挺的:「共產黨的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

周恩來則說:「十年流亡,五年牢監,雖蒼白了你的頭髮,但更堅強了你的意志;你是人民隊伍的創造者。北伐抗戰,你為新舊四軍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馬功勞。」

1988年10月,葉挺被中央軍委確定為我軍36名開國軍事家之一。

2009年9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葉挺被評為「新中國百位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不過,葉挺評帥的短板也很明顯。廣州暴動失敗後,葉挺不服瞿秋白中央的錯誤指責,竟然在一氣之下,遠走國外,自動脫黨。雖然在1941年皖南事變出獄後電告中共中央,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才過短短一個月,就因飛機失事離開了人世。

也就是說,在葉挺將軍的革命生涯中,竟然長期處於非共產黨員狀態。

為什麼會這樣?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開國上將陳士榘回憶錄》一書中是這樣寫的:

父親非常了解葉挺,他在70年代末一次吃中午飯的時候講到葉挺的獨特情況。

父親告訴我:「共產黨在奪取政權的時候有著非常嚴明的紀律,情況那麼複雜,寧可過嚴也不能放鬆一點。葉挺比我大13歲,他1896年出生於廣東惠陽縣一個農家,父親開過小藥鋪,還到南洋打過工。嚴格地講,葉挺是華僑將領。他15歲還在讀中學,正是辛亥革命發生,他帶頭剪辮子而入獄,沒多久就放出來了。後來他考入湖北陸軍預備學校和全國最高軍事學府——保定軍校,這個學校也是蔣介石上過的。後來他受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影響,開始嚮往革命。

「後來葉挺擔任過孫中山的警衛團二營營長。在陳炯明『叛亂』炮轟總統府時,葉挺是保護孫中山、宋慶齡脫險的功臣,也因此深得孫中山信任。1924年,孫中山把葉挺做為國民黨的軍事人才培養,讓他去蘇聯學習。他在東方大學受到李大釗和同學中共產黨員的影響,加上早年《新青年》已深入他的心,在蘇聯提出入黨要求並得到批准。北伐戰爭開始。葉挺率獨立團作為先鋒首出湘南,連戰連捷,一路攻下武昌。他以團長職務被國民政府破格提為少將。隨後,該團擴編為兩個師,他任第二十四師師長。1927年12月,廣州起義首次打出『紅軍』旗號,他任總司令。僅僅兩天,廣州起義就告失敗。1928年初,在李立三的實際主持下,把這次起義說得一無是處,稱葉挺犯了軍事投機和盲動主義的錯誤,在關鍵時刻動搖,對起義指揮不力等等。但是不容葉挺解釋與申辯,中央就對起義領導人都給予了各種處分,任紅軍總司令職務的葉挺被留黨察看6個月。葉挺是個有血氣的軍人,要是放在很多將領身上就忍了,可葉挺採取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做法,一氣之下出走西歐,與黨脫離關係。

「剛到德國時的葉挺有點萬念俱灰,在柏林加入了德國的一個提倡素食的流派,大有超脫塵世、修身養性之意。他打算遠離政治,放棄在中國都已經很有名的軍事專長,轉而從事德文著作的翻譯和著述,用文化為國家做些貢獻。不久,在莫斯科參加了中共『六大』的周恩來取道歐洲回國,在柏林看到了葉挺。兩個人談了半天,周恩來推心置腹地對他講,幹革命不能只承認成功、不承認失敗,尤其個人受點誤會和冤屈是總會遇到的。這個時候既不能意氣用事,更不能消極沉淪,尤其不能放棄革命不幹。葉挺與中共重要領導人交換意見,感到共產黨還是惦記他希望他發揮作用的。葉挺重新振作起來,他知道德國是軍事強國,想在那裡深造學習軍事,然後回國為共產黨效力。

「葉挺在德國邊開飯館邊學習,他對德國陸軍特別加以考察,並進一步學習新的軍事科學,掌握有關工兵等方面的知識,研究爆破技術。旅歐五年後葉挺回到澳門。國民黨知道葉挺如果回到共產黨,無疑會給共產黨的武裝增加很大名聲和力量,蔣介石派國民黨要員送禮拉攏,葉挺非常堅定地要尋找共產黨。人康啊,你要知道,那時共產黨力量遠遠比不上國民黨,前途也並不明朗,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那是因為共產黨蒸蒸日上,而國民黨腐敗,各級官員都要撈一把,早就失去民心了!

「1937年抗戰爆發後,葉挺毫不猶豫地趕到延安,共產黨用很高的規格迎接這位歸來的遊子。毛澤東親自主持為他在抗大禮堂舉行了歡迎葉挺的幹部大會,我也參加了那個大會。記得葉挺用夾雜著廣東鄉音的北方話說:『革命就好比爬山,許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險,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時間,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現在又跟上來了!』那提高到最大的聲音就在會場飄蕩。但是共產黨也有規矩,脫了黨並不是很快就可以重新入黨的,還要長時間地接受黨的考驗。葉挺受中共中央的委託,以非黨員的身份向國民黨交涉,將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改編成新四軍,並擔任軍長。可是葉挺在新四軍幹得並不舒心,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他和中共東南局書記項英的關係緊張。

「項英主觀剛愎,總愛用對黨外人士的眼光看待葉挺。這都驚動了黨中央,毛澤東特意叮囑項英要尊重葉挺,周恩來親自出面為二人調解,葉挺終於顧全大局留了下來。在皖南事變前,葉挺已經對國民黨有所警惕,我在重慶見到他的時候他還對我回憶說,1941年1月5日,新四軍部隊到達茂林地區,天下開了大雨。葉挺說,要警惕國民黨,為避免成為甕中之鱉,最好改變路線,不從東南翻山去旌德,而從西南過去向東進軍然後北上。但是項英不同意,還是按照國民黨指定的路線進軍。到了丕嶺腳下,國民黨40師、144師瘋狂進攻,新四軍非常英勇,浴血奮戰,激戰數日,終因寡不敵眾而損失極為慘重。

「項英對國民黨認識不清,抱有幻想,卻最終在這次事變中被國民黨殺死。還有袁國平、周子昆等將領被殺害,葉挺被俘。蔣介石馬上反咬一口,宣布新四軍『叛變』,取消新四軍番號,將軍長葉挺革職,交所謂的軍法審判。葉挺被捕後非常英勇,與國民党進行了義正辭嚴的鬥爭。先是顧祝同用高官引誘葉挺投降,被怒斥。蔣介石知道葉挺的分量,親自出面勸降葉挺,讓到第六戰區去好好休養,其前途是光明的。葉挺的回答是『我不能這樣做,請槍斃我吧!』

「葉挺關了幾年,換了好幾處監獄,他先被解往上饒牢房,接著又關入桂林一個潮溼的山洞中。一年多後,蔣介石認為讓他嘗夠了苦頭可能會被軟化,下令押往重慶。葉挺還是不屈服,在重慶做了一首很有名的獄中詩,廣為流傳。

「葉挺不是個文學家,可是寫的詩很有氣勢。葉挺一輩子真是坎坷,先是被黨內錯誤對待漂流在外,後來又在國民黨的監獄裡受盡折磨。算起來這個共產黨裡非常重要的大軍事家大部分時間沒能在戰場上效力,真是個悲劇!尤其是他的死,太慘烈了!由於中共中央長期交涉,被關了5年的葉挺於1946年3月獲釋。他出獄第二天就致電中央請求再次入黨,可見他對共產黨的感情,兩天後他的要求得到批准。恢復黨籍沒幾天,葉挺於1946年4月8日去延安途中飛機撞山遇難。我的老首長、老前輩就這麼粉身碎骨地走了,他要活著,是無可爭議的元帥……」

關於葉挺將軍流亡在海外的生活,葉挺將軍的長子葉正大中將也曾在80歲高齡時向記者做了詳細的描述。

老人說,父親先後在德國和法國度過了5年,賣過水果蔬菜,還在柏林開小吃店賣油條、燒餅。顧客多是附近的華工,誰也不知道這個炸油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名將。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而蔣介石對日本一味退讓,卻不斷調兵「圍剿」紅軍。父親被蔣介石倒行逆施的行為給氣壞了,每天翻閱大量報刊,密切注意國內局勢。但遠居海外,消息閉塞。所以,索性回到澳門,結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葉正大深情地回憶說,澳門的那段生活經歷,是他們全家最寶貴的幸福記憶。「只有在澳門我們全家聚得最齊。母親當時已經生了7個孩子,一家人常去野餐、遊泳、拍照。父親那時就是一個攝影發燒友了。他從香港買來暗房器材,自己在家裡衝洗膠捲。那時我們全家拍了很多照片,現在看來,還照得很有藝術性。」那段時間,蔣介石不斷派人拉攏葉挺,但均遭拒絕。

葉正大還隱約記得,一次父親勃然大怒,批評他的侄子葉欽在國民黨裡混飯吃的做法,認為就是回家種地,也比去國民黨那裡乾淨。「父親的共產主義信仰非常堅定,即便在德國,他也只是賭氣,心裡仍舊放不下共產黨,時刻牽掛著。」

1937年抗戰爆發後,葉挺毫不猶豫地趕到了延安。不久,他出任新四軍軍長,率部隊奮戰在抗日最前線。

附葉挺在獄中所作《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呵,給爾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也深知到(道)人的軀體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

地下的火衝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相關焦點

  • 江西1988年有一開國少將晉升上將,他是誰?
    1988年,我國恢復軍銜制度,當時有1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中有不少是開國將軍,其中有一位是開國上將洪學智,他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也被譽為六星級上將。1988年的17位上將中,山東籍有四人,而我們江西有一人,你知道他是誰嗎?也就是說,江西老紅軍中,有四位上將。
  • 截止2020年7月24日,開國少將還有多少在世?2019年已去世五位
    這也是我國首次大規模的授銜,有元帥十人、大將十人、上將五十五人、中將175人以及少將798人。本來還想在元帥之上設置一個大元帥,最後被委婉地推辭了。後來,還進行過幾次補授儀式。1956年,王建安補授為上將,聶鶴亭補授為中將;1958年,李聚奎補授為上將,賀誠補授為中將。所以,上將一共有57人,中將一共有177人。
  • 「獨臂將軍」賀炳炎——第一個去世的開國上將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只有在戰場上立下顯赫戰功,並享有一定聲譽的死者才能進入公墓安葬,許多開國將軍都葬於此地。著名的"獨臂將軍"賀炳炎1960年逝世後,就長眠於此。60年來,賀炳炎將軍墳前一直香火不斷,後世人始終記得這位威風凜凜的將軍,曾經為中國做出的巨大貢獻。
  • 1988年恢復軍銜制,17人成為新時代上將,這其中開國將帥有幾人?
    1955年9月,我軍實行軍銜制,到1965年軍銜製取消,全軍共授予或晉升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合計1614人。他們被尊稱為「開國將帥」。1988年9月,我軍恢復實行軍銜制,中斷了23年的軍銜授予與晉升機製得到恢復。當月14日,軍委為17名上將授予軍銜。
  • 此縱隊的兩任司令員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
    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是個很特殊的縱隊,雖然番號靠前,但成立比較晚,而且其他野戰軍都沒有第五縱隊這個番號。這個縱隊的前兩任司令員都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的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您知道嗎?萬毅後來被授開國中將,首任政委劉興元也是開國中將。1948年11月,我軍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第五縱隊改稱解放軍第42軍,萬毅仍任軍長。不久,由原第五縱隊副司令員吳瑞林接任軍長。吳瑞林綽號「吳瘸子」,打紅了朝鮮半島,後來也是開國中將。不過,第五縱隊還有一人更牛,後來成上將,此人名叫固輝,原是第五縱隊的一名文書。
  • 陳賡為什麼和毛主席說:我的大將不是你給的?和這位特殊上將有關
    此事不久就傳到陳賡的耳朵裡,他哭笑不得,也被老鄉李聚奎的一片真情感動,後來在授銜儀式上,毛主席對陳賡這位愛將,難得開起了一個玩笑,他說「跟著我幹,比跟著蔣介石要強吧,我看蔣介石他給不你大將軍」陳賡對此笑笑說:主席,我這個大將可不是你給我的。
  • 1988年上將,山東籍最多,他們都是誰?
    1988年,我國恢復軍銜制度,有1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其中有不少人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其中安徽籍的洪學智在1955年和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被譽為六星級上將。 山東,是我國的十大將軍省之一,山東有有89位開國將軍,有孔慶德(享年100歲)、孫繼先、劉興元三位開國中將和86位開國少將,他們多數是抗日時的老八路。儒家文化發源於山東,孔子、孟子、墨子、孫子等先賢也都為現山東人。曲阜市,由濟寧市代管。曲阜,古為魯國國都,「三皇五帝」中有四人在此留下了足跡,是先賢孔子的故鄉,有「東方聖城」之稱,1982年被評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小夥武藝高強,喜歡打抱不平,被父親送去參軍,後成為開國上將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李燕川有五個孩子要養,光給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就耗盡了這個貧寒之家微薄的收入,實在無力再供李天佑讀書。然而,李燕川打算再省一省,讓李天佑多讀幾年書。可再省一省,對這個捉襟見肘的貧寒之家而言,猶如在搖搖欲墜的茅草屋上踹上一腳。李天佑是個孝順的孩子,為了減輕父親的壓力,執意退學回家,幫父親幹活。
  • 英雄魂斷黑茶山,揭密葉挺將軍飛機失事真相
    這架飛機去延安的飛機為什麼會飛到這裡,飛機上乘坐的是些什麼人,他們到延安去執行的又是什麼任務呢?如果飛機是非人為事故,那麼它是怎麼造成的?如果是一場預謀已久的陰謀,一次慘絕人寰的暗殺的話,葉挺將軍離奇墜機的背後,誰又是真正的操縱者?
  • 開國中將及以上軍銜有254人,他是唯一北京籍將星,部下18位上將
    這個時期,很多優秀將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比如王樹聲等人,都還只是倪志亮的跟班,可能也是與這位優秀的師長相處時間久,紅四方面軍走出的大部分將領都帶著幾分超乎常人的血性。在抗日戰爭時期,倪志亮是傳奇部隊——八路軍第129師的參謀長,這支部隊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之一,作戰勇猛無畏又頗懂戰術,在抗日戰場上讓敵人聞風喪膽。
  • 葉挺將軍家庭老照片,圖三為葉挺夫人,圖四全家福太珍貴
    相信很多朋友在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都不會陌生,葉挺是一位著名的北伐名將,同樣還是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在軍事方面的才華是少有對手的。就如同下面照片中的情形,葉挺正在與兩名日本俘虜談心。
  • 開國將帥中,最先去世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以及少將都是誰?
    因此軍銜制度很重要,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部隊經過嚴格整合後,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元帥這些軍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我軍被授予軍銜的開國將軍一共有1614名,在這1000多名開國將帥中,最先去世的將帥是誰呢?
  • 88年授銜3位河南人被授上將,2位開國少將,另一人是誰?什麼資歷
    在這其中,河南籍上將1人,中將9人,少將104人。授銜儀式結束後,激烈的掌聲傳至禮堂內外。這最耀眼的時刻,他們值得擁有,這也是新中國為他們的付出做出最好的褒獎。    33年時間轉眼而過,直至1988年,我國再次舉行授銜儀式,共授予上將17名,其中兩人是河南籍開國少將升任上將的,另一人是開國大校,那麼他們分別是誰?
  • 這位獨腿將軍,好幾位部下成上將,他卻為何只是中將
    在開國將軍中,有獨臂上將,比如賀炳炎和彭紹輝。那麼,有獨腿上將嗎?沒有。但是有獨腿中將,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鐘赤兵中將。很多人可能要問,鍾赤兵為什麼成獨腿中將了? 那要問貴州軍閥王家烈了。話說,建國後,鍾赤兵去貴州任職。有一天,正巧遇到了王家烈,王家烈不認識鍾赤兵,他就問將軍尊姓大名?
  • 開國上將楊成武子女今何在?長子少將次子中將,么女也是武警少將
    正如我國的開國上將楊成武的子女一般,他的兩個兒子後來一個成為了少將,一個成為了中將,甚至女兒也是將軍! 01 楊成武,1914年時出生於福建省長汀縣, 他在15歲之時就參加革命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並於次年光榮入黨。
  • 【一周人事觀察】最近新晉4名上將都是什麼來頭?一年晉升2批上將...
    這個《通知》明確,以構建軍銜主導軍官等級制度為指向,通盤考慮不同職級、不同類型軍官軍銜晉升政策調整,從指揮管理類軍級以上軍官這個重點切入,分步組織、壓茬推進,逐層逐級理順軍銜級別與職務等級對應關係,為軍官法修訂實施提供示範引領和實踐支撐。4名新晉上將,新職務首次公開此次授銜儀式中,4位上將均以新職務首次公開亮相。
  • 十大將軍省:從元帥到少將各個級別的開國將帥,只有三個省擁有
    共和國1614名開國將帥,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同一個目標走在一起,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中國。按照開國將帥原籍省份人數較多的前十位排序,我們稱之為「十大將軍省」。由於建國之後我國的行政區有過重新劃分,這裡的統計是按照現有的行政區來劃分的。
  • 1955年授銜,縱隊司令員被授予中將,下屬卻當了上將,怎麼回事?
    1955年評銜時,解放戰爭中的軍級指揮員多為中將或少將軍銜,兵團級才是上將居多。然而原東野四縱司令員胡奇才被授予了中將軍銜,當時他的副司令韓先楚卻成為了開國上將。為何如此呢?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是東北局面困難時期留守南滿的主力部隊,牽制了杜聿明集團的大量兵力,四縱對於東北野戰軍的壯大及戰略反攻有著重要意義。
  • 解放軍新十大上將學歷高 平均年齡61.7歲
    徐平:第一代將軍都是開國上將,主要最突出的是戰功。  張羽:打出來的,實實在在打出來的。好比說這次授的十個上將,平均年齡是61.7歲。這和平時期也不能說,好比說歲數大了,還是正常的,戰爭時期因為晉升得比較快。  張羽:和平時期應該這個序列和前進的步伐比較正常了,像在戰爭時期,實際我們國家的開國領袖都很年輕。  徐平:對,毛主席那時候是56歲。  張羽:咱們國家的開國領導人都很年輕。
  • 餘灑度:秋收起義是師長,手下走出5位上將,自己卻選擇叛變革命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像劉胡蘭這些革命先烈們一樣意志堅定,為了自己的革命思想,堅定不移,悍不畏死。不少人在革命艱苦時期,思想就產生了動搖,他們有為了活命,有為了權力,有為了金錢,有為了美色,紛紛背離自己曾經的革命理想,放棄自己的革命理念,做出了背叛革命,投降反動派的可恥行為。有這麼一位我黨早期高級將領,他曾經是堅定的革命者,很早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後來跟隨葉挺獨立團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