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1955年授銜後,幾位老帥閒聊,陳毅有些感傷地說:如果葉挺不死,十帥中將會有兩位葉帥。葉劍英一聽連忙說:如果葉挺活著,我是當不了元帥的。
應該說,無論是論資歷還是論能力,葉挺都是完全夠格評上元帥的。
葉挺畢業於保定軍校,曾任孫中山大本營警衛團營長。加入中共後,擔任我黨掌握的第一支正規部隊——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通稱葉挺獨立團)的團長,率該部隊擔任北伐先鋒,打出了「鐵軍」的稱譽。在我軍建軍著名的三大暴動中,葉挺又先後擔任南昌暴動前敵總指揮和廣州暴動總指揮。
至於能力,毛澤東是這樣評價葉挺的:「共產黨的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
周恩來則說:「十年流亡,五年牢監,雖蒼白了你的頭髮,但更堅強了你的意志;你是人民隊伍的創造者。北伐抗戰,你為新舊四軍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馬功勞。」
1988年10月,葉挺被中央軍委確定為我軍36名開國軍事家之一。
2009年9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葉挺被評為「新中國百位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不過,葉挺評帥的短板也很明顯。廣州暴動失敗後,葉挺不服瞿秋白中央的錯誤指責,竟然在一氣之下,遠走國外,自動脫黨。雖然在1941年皖南事變出獄後電告中共中央,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才過短短一個月,就因飛機失事離開了人世。
也就是說,在葉挺將軍的革命生涯中,竟然長期處於非共產黨員狀態。
為什麼會這樣?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開國上將陳士榘回憶錄》一書中是這樣寫的:
父親非常了解葉挺,他在70年代末一次吃中午飯的時候講到葉挺的獨特情況。
父親告訴我:「共產黨在奪取政權的時候有著非常嚴明的紀律,情況那麼複雜,寧可過嚴也不能放鬆一點。葉挺比我大13歲,他1896年出生於廣東惠陽縣一個農家,父親開過小藥鋪,還到南洋打過工。嚴格地講,葉挺是華僑將領。他15歲還在讀中學,正是辛亥革命發生,他帶頭剪辮子而入獄,沒多久就放出來了。後來他考入湖北陸軍預備學校和全國最高軍事學府——保定軍校,這個學校也是蔣介石上過的。後來他受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影響,開始嚮往革命。
「後來葉挺擔任過孫中山的警衛團二營營長。在陳炯明『叛亂』炮轟總統府時,葉挺是保護孫中山、宋慶齡脫險的功臣,也因此深得孫中山信任。1924年,孫中山把葉挺做為國民黨的軍事人才培養,讓他去蘇聯學習。他在東方大學受到李大釗和同學中共產黨員的影響,加上早年《新青年》已深入他的心,在蘇聯提出入黨要求並得到批准。北伐戰爭開始。葉挺率獨立團作為先鋒首出湘南,連戰連捷,一路攻下武昌。他以團長職務被國民政府破格提為少將。隨後,該團擴編為兩個師,他任第二十四師師長。1927年12月,廣州起義首次打出『紅軍』旗號,他任總司令。僅僅兩天,廣州起義就告失敗。1928年初,在李立三的實際主持下,把這次起義說得一無是處,稱葉挺犯了軍事投機和盲動主義的錯誤,在關鍵時刻動搖,對起義指揮不力等等。但是不容葉挺解釋與申辯,中央就對起義領導人都給予了各種處分,任紅軍總司令職務的葉挺被留黨察看6個月。葉挺是個有血氣的軍人,要是放在很多將領身上就忍了,可葉挺採取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做法,一氣之下出走西歐,與黨脫離關係。
「剛到德國時的葉挺有點萬念俱灰,在柏林加入了德國的一個提倡素食的流派,大有超脫塵世、修身養性之意。他打算遠離政治,放棄在中國都已經很有名的軍事專長,轉而從事德文著作的翻譯和著述,用文化為國家做些貢獻。不久,在莫斯科參加了中共『六大』的周恩來取道歐洲回國,在柏林看到了葉挺。兩個人談了半天,周恩來推心置腹地對他講,幹革命不能只承認成功、不承認失敗,尤其個人受點誤會和冤屈是總會遇到的。這個時候既不能意氣用事,更不能消極沉淪,尤其不能放棄革命不幹。葉挺與中共重要領導人交換意見,感到共產黨還是惦記他希望他發揮作用的。葉挺重新振作起來,他知道德國是軍事強國,想在那裡深造學習軍事,然後回國為共產黨效力。
「葉挺在德國邊開飯館邊學習,他對德國陸軍特別加以考察,並進一步學習新的軍事科學,掌握有關工兵等方面的知識,研究爆破技術。旅歐五年後葉挺回到澳門。國民黨知道葉挺如果回到共產黨,無疑會給共產黨的武裝增加很大名聲和力量,蔣介石派國民黨要員送禮拉攏,葉挺非常堅定地要尋找共產黨。人康啊,你要知道,那時共產黨力量遠遠比不上國民黨,前途也並不明朗,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那是因為共產黨蒸蒸日上,而國民黨腐敗,各級官員都要撈一把,早就失去民心了!
「1937年抗戰爆發後,葉挺毫不猶豫地趕到延安,共產黨用很高的規格迎接這位歸來的遊子。毛澤東親自主持為他在抗大禮堂舉行了歡迎葉挺的幹部大會,我也參加了那個大會。記得葉挺用夾雜著廣東鄉音的北方話說:『革命就好比爬山,許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險,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時間,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現在又跟上來了!』那提高到最大的聲音就在會場飄蕩。但是共產黨也有規矩,脫了黨並不是很快就可以重新入黨的,還要長時間地接受黨的考驗。葉挺受中共中央的委託,以非黨員的身份向國民黨交涉,將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改編成新四軍,並擔任軍長。可是葉挺在新四軍幹得並不舒心,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他和中共東南局書記項英的關係緊張。
「項英主觀剛愎,總愛用對黨外人士的眼光看待葉挺。這都驚動了黨中央,毛澤東特意叮囑項英要尊重葉挺,周恩來親自出面為二人調解,葉挺終於顧全大局留了下來。在皖南事變前,葉挺已經對國民黨有所警惕,我在重慶見到他的時候他還對我回憶說,1941年1月5日,新四軍部隊到達茂林地區,天下開了大雨。葉挺說,要警惕國民黨,為避免成為甕中之鱉,最好改變路線,不從東南翻山去旌德,而從西南過去向東進軍然後北上。但是項英不同意,還是按照國民黨指定的路線進軍。到了丕嶺腳下,國民黨40師、144師瘋狂進攻,新四軍非常英勇,浴血奮戰,激戰數日,終因寡不敵眾而損失極為慘重。
「項英對國民黨認識不清,抱有幻想,卻最終在這次事變中被國民黨殺死。還有袁國平、周子昆等將領被殺害,葉挺被俘。蔣介石馬上反咬一口,宣布新四軍『叛變』,取消新四軍番號,將軍長葉挺革職,交所謂的軍法審判。葉挺被捕後非常英勇,與國民党進行了義正辭嚴的鬥爭。先是顧祝同用高官引誘葉挺投降,被怒斥。蔣介石知道葉挺的分量,親自出面勸降葉挺,讓到第六戰區去好好休養,其前途是光明的。葉挺的回答是『我不能這樣做,請槍斃我吧!』
「葉挺關了幾年,換了好幾處監獄,他先被解往上饒牢房,接著又關入桂林一個潮溼的山洞中。一年多後,蔣介石認為讓他嘗夠了苦頭可能會被軟化,下令押往重慶。葉挺還是不屈服,在重慶做了一首很有名的獄中詩,廣為流傳。
「葉挺不是個文學家,可是寫的詩很有氣勢。葉挺一輩子真是坎坷,先是被黨內錯誤對待漂流在外,後來又在國民黨的監獄裡受盡折磨。算起來這個共產黨裡非常重要的大軍事家大部分時間沒能在戰場上效力,真是個悲劇!尤其是他的死,太慘烈了!由於中共中央長期交涉,被關了5年的葉挺於1946年3月獲釋。他出獄第二天就致電中央請求再次入黨,可見他對共產黨的感情,兩天後他的要求得到批准。恢復黨籍沒幾天,葉挺於1946年4月8日去延安途中飛機撞山遇難。我的老首長、老前輩就這麼粉身碎骨地走了,他要活著,是無可爭議的元帥……」
關於葉挺將軍流亡在海外的生活,葉挺將軍的長子葉正大中將也曾在80歲高齡時向記者做了詳細的描述。
老人說,父親先後在德國和法國度過了5年,賣過水果蔬菜,還在柏林開小吃店賣油條、燒餅。顧客多是附近的華工,誰也不知道這個炸油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名將。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而蔣介石對日本一味退讓,卻不斷調兵「圍剿」紅軍。父親被蔣介石倒行逆施的行為給氣壞了,每天翻閱大量報刊,密切注意國內局勢。但遠居海外,消息閉塞。所以,索性回到澳門,結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葉正大深情地回憶說,澳門的那段生活經歷,是他們全家最寶貴的幸福記憶。「只有在澳門我們全家聚得最齊。母親當時已經生了7個孩子,一家人常去野餐、遊泳、拍照。父親那時就是一個攝影發燒友了。他從香港買來暗房器材,自己在家裡衝洗膠捲。那時我們全家拍了很多照片,現在看來,還照得很有藝術性。」那段時間,蔣介石不斷派人拉攏葉挺,但均遭拒絕。
葉正大還隱約記得,一次父親勃然大怒,批評他的侄子葉欽在國民黨裡混飯吃的做法,認為就是回家種地,也比去國民黨那裡乾淨。「父親的共產主義信仰非常堅定,即便在德國,他也只是賭氣,心裡仍舊放不下共產黨,時刻牽掛著。」
1937年抗戰爆發後,葉挺毫不猶豫地趕到了延安。不久,他出任新四軍軍長,率部隊奮戰在抗日最前線。
附葉挺在獄中所作《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呵,給爾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也深知到(道)人的軀體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
地下的火衝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