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明的由來,想必大家都知道,晉文公為報奉肉之恩放火燒山,無奈恩人被燒死。次年,燒死的柳樹發了芽,想來是恩人的化身,便賜名「清明柳」,而那一天,就被當做清明。
然而今天我想說的並不是清明的由來,而是一些關於清明的且發人深省的詩句。
《清明日對酒》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南北山上有很多墓地,都是清明上墳祭掃的人群。
燒的紙灰像白色蝴蝶在飛舞,哭出的血淚染紅滿山的杜鵑。
傍晚寂靜的墓地一片荒涼,只有狐狸趴在墳上睡覺,晚上歸家的兒女在燈前歡聲笑語……
相信很多讀完這首詩的人心情都是低沉的,一朝身死在棺槨,不知後人甜與苦。白天還揮淚掃墓,晚上便在家中嬉笑……「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活著的時候切莫怠慢了自己,人間俗事甚多,無需事事煩心,也無需事事爭多少,身死之後,什麼也帶不走。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時節,本是桃紅杏白爭相開放之時,奈何面對「野田荒冢」只會生愁。
不多做解釋了,不知道你們看這首詩有什麼感觸?是不是也像詩人一般,覺得「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呢?是啊,無論生前多麼輝煌或是多麼落魄,死後也不過一個土堆……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裡哭泣?
風吹動曠野中的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長滿了綠草。
海棠花與梨花掩映著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
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瀟瀟的雨聲裡回去了。
那些逝去的人啊,已然逝去了!有人說人死後會走進與人間對立的世界,想必那就是黃泉吧!與人間所平行,永遠不會有交點。在哪裡他們聽不到我們的哭聲,笑聲……看不到我們的稚嫩,蒼老!當然,我們也不知道他們的喜怒或哀樂。所以,親人活在世上時,請好好對待,盡心盡責,切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