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說起張籍,大家可能會有些陌生。但如果我說他是韓愈那首「天街小雨潤如酥」詩裡的「張十八員外」,你是否能記起他來?沒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張籍。
雖然張籍有幸在韓愈的詩中客串了一個角色,但他本人留下的詩作卻是少得可憐。出名的更是沒有。
那首:「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其實也是他的作品。詩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遊子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不過,我們今天要講的,顯然不是這首詩。
《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張籍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乍一看,這就是一個男人喜歡女人,女人卻早已嫁做人妻,無奈錯過的故事。但是,你覺得,真的是這樣嗎?
在這首詩的詩題旁邊還有一行字:「寄東平李司空師道」,這裡揭示了這首詩真正的意思,同時也引出了一個故事。
中唐以後,藩鎮割據,當時的節度使們為了擴張勢力,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官吏也紛紛依附他們,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
據史載,李師道與當時另外一個節度使王承宗互相勾結,與中央對抗,為了阻止政府軍平定蔡州吳元濟叛亂,他們竟然燒了河陰糧倉,幹了很多為非作歹的事情。
而此前,李師道就想拉攏張籍,讓他為自己效力。張籍對李師道的拉攏顯然是不願接受的,但是李師道王承宗目無法紀、為所欲為他也是知道,萬一自己的拒絕惹惱了李師道,他對自己下毒手,那怎麼辦?
因此,如何對這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說「不」就成了一個頗費腦筋的問題。
這首詩從表面看完全就是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的言情詩,骨子裡卻是一首政治抒情詩。
首二句說: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婦,還要對我用情,此君非守禮法之士甚明,語氣中帶微辭,含有譴責之意。
這裡的「君」,喻指藩鎮李師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來,直接指出師道的別有用心。
接下去詩句一轉,說道:我雖知君不守禮法,然而又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親自把君所贈之明珠系在紅羅襦上。表面看,是感念師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層看,話中有文章。
繼而又一轉,說自己家的富貴氣象,良人是執戟明光殿的衛士,身屬中央。古典詩詞,傳統的以夫婦比喻君臣,這兩句意謂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緊接兩句作波瀾開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鬥爭激烈:前一句感謝對方,安慰對方;後一句斬釘截鐵地申明己志,「我與丈夫誓同生死」。最後以深情語作結,一邊流淚,一邊還珠,言詞委婉,而意志堅決。
張籍終於靠這首詩逃過一劫。
元和十二年十月,唐軍攻破蔡州,活捉吳元濟。裴度派人遊說,迫使恆州的王承宗歸順朝廷。元和十四年二月,裴度又派兵攻陷鄆州,作惡多端的李師道被誅殺。
那麼這首詩的三個誤區,又分別是什麼呢?
1.這首詩的作者是個女子。
我相信有這樣想法的朋友絕非個例。你看這首詩通篇都是妾、夫、君之類的詞彙,再加上樂府詩語言直白,通俗易懂。有此誤解實屬正常。
中國古代部分文人寫作時喜歡以女子的口吻自居,像「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等。
2.這是寫給女子的詩。
節婦吟,顧名思義是稱讚守護貞潔的婦女,我們大家都會下意識認為寫作對象是女子。
但你要知道,這首詩的全名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其中司空是官職名,也就是說這是寫給李師道的,他不僅不是個姑娘,還是個行伍出身的軍人。
3.詩名《節婦吟》。
其實這裡有一個很大的疑惑,詩中的少婦真的可以被稱得為節婦嗎?
單單從詩裡來看,她把別人送的明珠佩戴在身上,還口口聲聲說「恨不相逢未嫁時」,哪怕放在開明的現代,這也算得上是精神出軌了吧?自然與節婦之稱遠不相稱。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