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很多瘋狂的粉絲,例如李白的粉絲魏萬,為了見他一面,從王屋山追到揚州,追了3000多裡;還有賈島的粉絲李洞,因為喜歡賈島的詩歌,特地為他造了銅像,天天參拜。
最瘋狂的要數杜甫的粉絲,將杜甫的詩燒成灰燼,拌上蜂蜜,每日食用三大勺。
而這個瘋狂的粉絲就是韓愈的弟子,中唐詩人張籍。
要說張籍也不是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便是出自他的筆下。
而他最出名,也是爭議最大的詩歌應該是《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千年傳唱不衰。
這首詩有兩層含義,表面是寫一個為丈夫守節的貞婦,實際卻是詩人藉此表達自己對朝廷、對國家的忠心。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愈演愈烈,當時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想要拉攏張籍,而張籍便以這首詩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你明明知道我有夫君,卻還是向我表白,送了我一對明珠。
我很感激你的心意,所以把這明珠系在了紅裙子上。
可即便如此,我也不會為了你背叛我的家庭和丈夫。
我家的高樓連著皇家的花園,我的丈夫在皇宮中任職。
我明白你對我的心意日月可鑑,但是我早已發誓和丈夫同生共死。
所以只能含淚將明珠歸還給你,只怨我們相遇太晚。
如果拋開這首詩內在含義來看,這首詩和《陌上桑》還有《羽林郎》,有異曲同工之妙。
《陌上桑》說的是美女秦羅敷拒絕使君的故事,一句「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讓人看到了秦羅敷的堅貞。
而《羽林郎》也差不多,說的是一個賣酒的胡姬義正言辭地拒絕了權貴家豪奴的調戲。
這三首詩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婉轉得體,卻又堅定地表明了立場。
尤其是張籍的《節婦吟》,將含蓄演繹到了極致,這大概是因為李師道是炙手可熱的高官,張籍不想投靠他,但也不敢太過得罪他。
然而就是這麼一首委婉曲折,言辭懇切的詩歌卻引起了千古的爭議。
在唐宋時期,對這首詩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劉克莊在他的《後村詩話》中曾言「張籍《還珠吟》為世所稱」,姚鉉在編寫《唐文粹》的時候,還將其放在《貞潔》一類中。
然而到了明清時期,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許多人都質疑說這首詩「三觀不正」,一是因為節婦的精神出軌;二是因為節婦在炫富。
節婦之所以不肯背叛丈夫,不是因為「事夫誓擬同生死」,而是因為「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明朝學者明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是這麼說的「系珠於襦,心許之矣,以良人貴顯而不可皆是以卻之。然還珠之際,涕泣流連,悔恨無及,彼婦之節不幾岌岌乎?」
翻譯過來就是:這女的收了人家的貴重物品,還隨身帶著,這不是說明對人家動了心嗎?
沒有跟人家走,不過是因為夫君的地位,自家的富貴。
後來歸還明珠的時候又泣涕漣漣,深感後悔,這怎麼可能是「節婦」呢?
甚至還有人專門寫詩反駁張籍,「還君明珠恨君意,閉門自咎涕漣漣」。
可不管明清文人如何反對詆毀張籍的這首詩,它依然成了千古名作。
尤其是最後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完全就是教科書式的婉拒。
著名的情僧蘇曼殊還化用了這兩句「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不知你們如何看待詩中的節婦呢?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