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談戰略預備隊:不要怕嘲笑我們是瘋子!

2020-11-27 極客網FromGeek

任正非8月31日在戰略預備隊學員和新員工座談會上的講話刷屏。不少人在後臺留言,華為的戰略預備隊是什麼含義?怎麼理解職員類、專家類、管理類這三個崗位分類?

戰略預備隊是華為的「能力交付平臺」,通過戰略預備隊的建設,華為明確了三個目標:一是讓參加「上甘嶺戰役」或「二萬五千裡長徵」的戰士,通過在戰略預備隊重新賦能,轉化成為將軍或航空母艦艦長;二是通過在關鍵環節建立人才的循環流動機制,以實現後方與前方、不同模塊之間的人才流動,避免因地方主義而人才板結;三是外部高端管理者進來後,先不安排崗位,到戰略預備隊參加作戰,在戰鬥中實現團隊和文化融入,提高人才的存活率。

華為的管理職位,簡單分為主官和主管。一線稱為主官,後臺職能類稱為主管。官,顧名思義,責任是指揮作戰,而不是「管」。華為重在主官的定義和培養。

主官能否打勝戰,關鍵又看兩個「輪子」作用的發揮,一個輪子是職員隊伍,另一個輪子是專家隊伍。主官盯戰略目標,重點做好決策,承擔責任;職員類是確定性工作的執行隊伍,奠定穩定運行的基礎;專家系統是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工作的主戰隊伍與參謀系統。

管理者和專家這兩個職類需要參加循環流動,形成「之」字型的成長路徑,在流動中進行晉升和淘汰。所以,任正非說,主官和主管每年要強制性末位淘汰10%。在華為,末位淘汰在職員類不再做強制要求。

華為定義了專家及管理者三層流動循環:第一層是「金字塔」底部的認知型流動;第二類是中部的賦能型流動;第三類是高層的領導力流動。有橫向流動,也有縱向流動,橫向流動是跨領域,這類人員將來可能當領袖;縱向流動是在技術上不斷夯實。比如,專家流動性強,多數是縱向流動,少數跨領域的橫向流動。

對職員進行分類管理,「一國一制、一門一類」,根據崗位權重大小來確定,針對不同人群特點持續簡化管理。原則上不跨地區流動、不跨業務流動,建立相對穩定的專業人才基地,並以此培育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

華為的「鐵三角」無處不在!

【參考閱讀】

任正非在戰略預備隊述職會上的講話

2017年7月11日

一、建立戰略預備隊的目的是什麼?

1、為主航道培養有戰略洞察、戰役管控能力、戰鬥意志和自我犧牲精神的職員、專家、主官。

通過戰略預備隊的賦能訓戰,實現員工的能力轉換,以及戰略目標建構能力的提升,為公司大結構轉型培養各級專家、職員、主官。我們認為,目前華為公司的能力積累是疊加上去的,沒有系統性改變,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我們希望通過內部組織結構合理化,通過戰略預備隊、華大的賦能,完成公司大結構性轉型,充分激活每個人的能量,讓公司能活下來,還能長久地活下去。我們下定決心聚焦主航道,加大對未來的戰略投資,在公司人員數量增長不多的情況下,產值、利潤增加。所以,將來對戰略預備隊、華大等部門的考核,首先看華為公司人均貢獻、投資收益率是否有提升,從這兩個指標來看價值。

大家要去認真理解上海戰略務虛會的會議精神,我們的目標是世界領先。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將軍」、「將領」、優秀的職員、專家,戰略預備隊要堅持自己的定位,作戰管理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能力轉換模型,實現對未來領導者的識別和塑造。所以,我們要聚焦在人的能力培養,不能總抓一些「雕蟲小技」的細節去誤導員工的發展方向。不只是學員要轉身,高層管理人員也要轉身。

2、當出現爆炸性機會點時,我們要在行政組織上快速調整,戰略預備隊快速培養人才,爭奪戰略機會窗。

如果出現戰略機會窗,戰略預備隊「鐵三角」就要快速補進去。比如,部分平安城市業務可能會有爆發性增長,我們有落地服務的優勢,要繼續把這個優勢發揮好:第一,儘快在國內各對口代表處建立行政組織,可以作為一個單列的系統部,業務隸屬企業BG,行政隸屬代表處;第二,在成熟的運營商業務中挑選一批優秀員工去組成這個系統部,加大戰略預備隊的入隊和作用,只要考核達到標準,不特別要求經驗,就可以進入預備隊。

如果有些地區因戰亂、自然災害……涉及業務大規模收縮,則採取人員快速撤出機制。我們可以明確一個原則:優秀的中方員工回國優先進入戰略預備隊,特別優秀並且實際他國業務特別需要的外籍員工,才考慮跨國流動。

3、挑選高潛質人員入隊,從散兵訓練走向鐵三角實戰訓練。

未來的訓戰模式應從散兵訓練逐漸轉變為鐵三角組成訓戰。「鐵三角」是一個代名詞,不強調標準化;成員也不僅限於技術人員,還包括財務、供應鏈……。對特別優秀的鐵三角,可以針對特定項目,先在預備隊模擬作戰,空投到同一個項目去參加實戰。當然,他們不是主戰部隊,而是參戰部隊,與區域人員形成混編團隊,以區域為中心。實戰結束後,戰略預備隊給這些學員做出鑑定。對於特別優秀的學員,可以寫推薦信到相應崗位,但是具體是否勝任,需要以貢獻結果進行評估。當然,我提出的是一個方向,目前可能還做不到,但要不斷去牽引。如果總是將散兵空投到各個地區,容易被當地傳統經驗作業同化。

另外,目前戰略預備隊承載了大量研發輸送一線的轉型工作,這批學員參加完訓戰就上崗。根據他們的自願,多數「洗完澡」後,可以回到研發。原派出單位的主管,要保持與派出人員溝通,有些不適應轉型訓練的人,快速把他撈回來。對於已經參加一定時期賦能並且有一線成功實踐的人,可以分流成三部分,一部分回到研發去當「將軍」,一部分到GTS,一部分到營銷。對於分流到GTS的人員,做幾年後還可以再回流。

二、戰略預備隊總隊建立平臺,分隊建立管理機制。

1、戰略預備隊總隊是一個平臺,不能變成部門化運作。

如果平臺需要AT,可以管理自己團隊和老師,而不是管理學員。建立平臺鑑定模型,抓住試點,深入科學的指導分隊評價學員。戰略預備隊沒有學員升級的批准權,因為任何人的職級提升都是以貢獻為標準。學習成績好,不代表能升官,一定要上戰場去作戰。戰略預備隊對他的學習成績做出鑑定和推薦給業務部門,讓他有機會在實戰去做出貢獻後,才能升職加薪。

2、學員的管理和使用權在分隊,健全分隊的組織結構。

戰略預備隊要建立起品牌,大家都認為去了是有前途的。我們的學員,並不要求以打贏多少戰役來證明,在訓戰過程中能力提升,就達到我們的目的。扔到戰場上,幾年後他成長起來了,追根尋源,看看出自哪個分隊。這也是將來考察、評價每個分隊的方法。

當然,我們不會強調一個絕對性指標,要確認相對性指標。各個分隊做得好與不好,我都不會評價,因為都在往前走。跑得快一些,多撈一些,是英雄;跑得慢一些的,我也不會認為是「狗熊」。只要創造的貢獻大於成本,我都認同。

三、簡化入隊流程,加強出隊及隊員鑑定管理,建立末位淘汰機制。

1、簡化入隊流程。

對於推薦的學員,流程需要簡化。推薦到戰略預備隊的學員,要求必須是各部門、各層級前25%的優秀人員,基層直接主管在評議中認為他優秀,經過公示基本可以快速入隊,不需要再設面試環節。學員入隊前可以安排專業溝通或專業輔導,只是為分配隊列時提供參考,而不是否決他的入隊資格。我們不能用專業面試來設關卡,正因為他不懂這個專業,才需要給他賦能。當然,對於自薦的員工可以在通過必須排在前25%的篩選後安排面試,面試有決定權,所在部門核實後才能入隊。

戰略預備隊應選高潛質人員參加。本部門也應針對自己的高潛質崗位,有意識的定向培養人,因為培訓成本很高。這些人也許代表處要求回到原部門去的,就不用把工資關係轉出來。對於推薦入隊的人員名單,推薦單位要先內部公示和背書,被提名者要獲得榮譽感。對於落後員工,各個部門應採取的做法是直接辭退,而不是送到戰略預備隊來佔用資源。在戰略預備隊淘汰,主官與HR要承擔一部分培訓成本。

2、建立兩種鑑定模式,即學員自我鑑定和組織鑑定。

第一,學員自我鑑定要公示。有人說他只會幹活、不善於記錄,我充分理解,可以去做職員,何必來作戰部隊呢?戰略預備隊培養的是將軍,善於總結、學會管理,才能做將軍。如果他不想做將軍,不要勉強,認真幹活,當勞動模範也很光榮。

第二,組織鑑定要互動。組織鑑定是簡潔、如實記錄學員的歷程,而不是要做出他的人生鑑定。即使他今天沒能發揮作用,也許「霜葉紅於二月花」,後期會發揮出作用。目前的組織鑑定可能不夠科學化,不適合全公開,那就加強與學員的互相交流,聽聽他們的意見,也可以再修正,寫鑑定的目的是促進他們更好成長。

3、訓戰要建立末位淘汰機制。

在戰略預備隊的培訓中,應像西點軍校一樣,有末位淘汰。不是每個班末位淘汰,而是整體拉通來看末位淘汰。公示淘汰名單,發函通報推薦單位。推薦單位要負連帶責任,如果他推薦的幾個學員都被末位淘汰,代表、HR怎麼辦。因此,派出單位要經常保持與學員的溝通。

這裡的「末位淘汰」,不是貫徹能力末位淘汰制,而是精神末位淘汰。隊員入隊後,不認真學習,學習態度不端正,就要被淘汰。能力鑑定是學員出隊時的鑑定環節。因為同一隊列也許有「師長」、「旅長」、「連長」、「排長」,因此,不能憑能力淘汰人。但是退隊或轉崗不算末位淘汰,比如有些學員確實努力學習,但仍跟不上預備隊的學習節奏,建議出隊上戰場當兵去,可以不給鑑定。

學員不準牢騷怪話,要聚焦正能量。學員不是自由人,應受一定的紀律管束。

四、戰略預備隊以培養「將軍」為目標,內生成長和外部引入相結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戰略預備隊的目的是快速培養出一批「將軍」,內生成長為主,外部引入為輔。一方面把我們的員工訓戰成「將軍」,另一方面將外面的「將軍」引入我們公司當將軍,兩者相結合。依靠我們自己的「萬裡長徵」培訓過程成長起來,固然很好,但目前我們還存在一些短板,完全自給自足,估計還不足夠。要歡迎一切優秀的人與我們結合在一起,歡迎一切優秀的模塊和公司與我們捆綁在一起,我們要形成一種組合優勢。

我們一定要這種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做世界領先。戰略預備隊可以經常開展一些活動,唱唱歌、搞搞聯歡,開闊心胸。你們是否看過一部電視劇《高地》,兩位最親密的戰友在軍隊裡面鬥了一輩子,退休了還在爭。我們就要形成這種爭先恐後的風氣,一種活躍風氣,一種精神投入風氣,不要怕社會嘲笑我們是瘋子。

今天我還是很高興,看到大家都在認真做這件事,短時間內也不容易看出成績,哪能立竿見影呢?找一個電桿,插上一根火柴,這個火柴燈能煮飯嗎?我們要的是照亮世界。你們這次匯報整體挺好,總算走出一步,哪怕存在一些問題,也很好,我們對標後重新定位。雖然我們不知道華為公司最科學化的結構是什麼,摸著石頭過河,只要一步步往前走,相信公司一天會比一天好,一代更比一代強。(來源:獵雲網)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並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連結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智慧財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依法儘快聯繫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連結。 )

相關焦點

  • 馬雲想坐電梯上喜馬拉雅,任正非卻說:華為絕不放棄珠峰戰略高地
    任正非在一次記者採訪中,將5G技術稱為喜馬拉雅山頂的「珠穆朗瑪峰」,並明確表示:華為5G業務,不追求「銷售額最高」,但一定要佔領「珠穆朗瑪峰」這個戰略高地,華為也絕不會為了錢放棄這個戰略高地。對5G的戰略定位,美國司法部長巴爾是這麼說的:「5G技術是下一代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以及下一代工業系統的中樞神經系統。
  • 任正非:面子是給狗吃的
    20年前,他去拜訪某縣郵電局局長,推門進去之後,都不敢看對方,滿臉通紅地把材料放在桌子上,說:「局長,這是我們公司的介紹。」沒等對方答話,就跑了出去。任正非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了——不要臉才能進步。任正非要求員工,到了華為,一切從0開始,華為是靠業績說話的,任何人的過往輝煌在這裡必須被清零。所以,任何人必須戰勝自我,包括虛榮、自大、自卑、浮誇以及惰怠的心理。
  • 任正非最新講話:2021-2022年是華為公司重要的戰略攻關年
    2021-2022年是求生存、謀發展戰略攻關最艱難的兩年,在公司聚焦的業務領域,作戰需強大的隊伍,要有足夠水平的兵力才能集中優勢兵力打贏「殲滅戰」……  10月27日,任正非在研發應屆生招聘座談會上發表題為《人才很關鍵,面試最重要》的講話。
  • 「永遠,不要和沒有格局的人談錢。」
    而我們,永遠,都不要和沒有格局的人談錢。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永遠不要和沒有格局的人談錢。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沒有格局的人,本質上不值得合作。這些錢本質上,也並不屬於他。 即使是靠運氣賺來的錢,也會憑實力虧光。
  • 任正非談管理,行政主管不要幹預技術決策
    前段時間,任正非也表示華為不會做整車,但會涉及汽車核心技術的研發,華為自研核心技術的方向始終未變。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任正非很少代表華為,在公開場合露面。任正非明白,他是華為的靈魂,但技術領域,應該交給技術專家來做。
  • 任正非:你不了解真正的稻盛和夫,我們趕不上他
    對此,任正非自愧不如:「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精進,做到了全球第一,我們只有追隨的份。華為擁有全球一流的數學家,但他們卻擁有全球一流的化學家與物理學家。我們趕不上他!」稻盛和夫與任正非,真正可以稱得上是企業家。他們知道一切精神、理念、好主意、創意,都必須有一個物質產品的載體,才可能存在,否則就只能是虛幻的空想。
  • 任正非:我們成功是為了給老婆多賺點錢,不是為了當世界領袖
    首先我們要去掉「農民意識」,跟別人去喝咖啡,要送一瓶好酒;和教授合作,不要提那麼多要求,就說能否在你立項和失敗的時候給我們講兩堂課,在講的過程中,我們喝幾次咖啡。我們與幾百個人喝了咖啡,消化幾百人的思想,然後就會領先世界。如果你不理解,當「黑天鵝」要出現時,就會錯失。丁耘說「擁抱挑戰,擁抱顛覆」,我們不要害怕顛覆,真正的挑戰出現了,要敢於上去擁抱。
  • 任正非談「範弗裡特彈藥量」和華為的壓強原則,極為高明,收藏了
    眾所周知,任正非是軍人出身,軍營給人留下的印記往往是難以磨滅的,在創業過程中,那種堅毅果敢的風格和氣質,非常明顯。其實柳傳志、王石、王健林等做過軍人的企業家似乎都一樣,在企業管理中都強調組織性、紀律性,講究令行禁止。
  • 沒有長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任正非:我曾因做噩夢而哭醒
    現在的任正非已經75歲了,還是一種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狀態,實際上,如果我們了解任正非和華為過去的歷史就會知道,不管是任正非還是華為,一直都是在經歷困難,幾乎就沒有不困難的時候。華為三十二年,就是一部艱苦卓絕的創業史,而任正非的創業過程,也是一個逆風飛揚的過程。我們看網上的任正非笑容滿面,顯得那麼睿智和樂觀,可誰知道他曾有長達數年的憂鬱症,一度想要自殺呢?
  • 任正非這樣說
    任正非:律師在法庭與檢方打官司,就是談判,談誰對誰錯。首先紐約東區法院要公布證據,我們根據證據在法庭上談。律師與檢方在法庭上的辯論,是一個聲音比較大的談判;大家先把事實搞清楚了,搞清楚後,可以是聲音小一點的談判,悄悄談,談一些交換條件。都是談判。  Nathan VanderKlippe:華為現在正處於在法庭上談的階段。您覺得什麼時候會轉向聲音小一點的談?
  • 任正非談:華為5G技術領先,背後有一位不會談戀愛的俄羅斯小夥子
    任正非在接受央視專訪的時候透露,說:「俄羅斯有個科學家,小夥子不會談戀愛,只會數學題,他到我們公司來,十幾年,天天在玩兒電腦,不知道在幹什麼?突然有一天,他就告訴我,我們把2G到3G,個算法突破了,我們就這麼一下,就領先全世界了,無線電上領先愛立信,大規模佔領歐洲,用5G上,很厲害,這個小孩子突破了。」
  • 任正非談剝離榮耀,心胸坦蕩,格局之大讓人動容
    11月26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再談剝離榮耀任總在榮耀送別會上的講,為什麼要剝離榮耀,在美國幾波嚴厲制裁下,也讓華為徹底認清了美國的態度,不是讓你糾正什麼,而是要直接打死!我們處在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在一個艱難時期,本是一顆小草,幾年的狂風暴雨沒有打垮,艱難困苦磨鍊,也許會讓小草變成一顆鐵樹。華為短期的困難有能力克服,不因自己的受難而拖累無辜的人下水,不能讓全球170多個國家的代理商、經銷商因渠道無水而乾枯,會導致幾百萬人失業;在水未斷時,承擔些犧牲,讓榮耀能迅速地恢復生產,擺正心態,真誠地尊重客戶和供應商,忠實維護客戶利益。
  •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華為任正非
    1987年,43歲的退役解放軍團級幹部任正非,與幾個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湊來的2萬元人民幣創立了華為公司。當時,除了任正非,可能誰都沒有想到,這家誕生在一間破舊廠房裡的小公司,即將改寫中國乃至世界通信製造業的歷史。創立初期,華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換機獲得了第一桶金。
  • 任正非一句「殺出一條血路」 外媒翻譯不及格
    原標題:任正非一句「殺出一條血路」,外媒翻譯不及格[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美國現如今對華歇斯底裡,無端將華為公司視為「國土安全危機」,肆意打壓。對華為CEO任正非的一言一行,美國媒體也是一驚一乍。《華爾街日報》6月6日一篇文章,煞有介事地翻出任正非2019年的一則言論,蹩腳「美式中譯英」一番。這句話直譯翻回中文是這樣的:「衝啊,邊衝邊殺,讓鮮血染紅我們的道路。」此文一出,立刻引發諸多對華偏執狂的共鳴。加之近期華為遭遇「晶片供應鏈遭打壓」、「孟晚舟案進展不利」等事件,文章渲染任正非大有對美國反攻之勢。
  • 柳傳志和任正非的烙印
    天蠍座的任正非被稱為「任瘋子」,他強調紀律,也敢於冒險。創立華為32年來,他將華為塑造成了一家業務專注、性格剛硬的企業。你很難說誰是誰非,孰優孰劣。只是在兩位風格迥異的創始人帶領下,聯想與華為經過30多年的長跑,走出了不同的天地。
  • 任正非:高級幹部要有領袖心態,對下屬要無私公正,不親不疏!
    從一定意義上說,老闆是註定孤獨的,任正非曾表示自己在華為不能交朋友,內涵就是為了維護公司權力的平衡。如果任正非是跟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是好朋友,那其他幾位董事長會怎麼想?高級幹部帶領團隊也是一樣的道理,你要是跟下屬交朋友,那很可能導致團隊的離心,走向拉幫結派的分裂。在《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 十二星座最怕夢見什麼,天秤座怕自己變醜,獅子座怕被別人嘲笑!
    十二星座最怕夢見什麼,天秤座怕自己變醜,獅子座怕被別人嘲笑!白羊座:白羊座的人有親熱而勇敢的領導才能,不論跟什麼人,都能很快的和他們渾然一體,他們的性格陽光自信。。金牛座最怕夢見破財雙子座:雙子座的人非常細膩,但是很容易飄忽不定,一不小心就會丟失自我,喜歡探索一些別人不知道的事情。雙子座最怕夢見自己變傻。
  • 做老闆難的就是擔責,沒人替你分擔,任正非當年精神抑鬱就是這樣
    任正非43歲時,還是「小白」一枚。被人設局一夜間被騙了200萬。在當時,這筆錢不亞於1個億,完全是天文數字。覺得他已經「完了」,前妻拋棄了他。如此走投無路的狀態下,他卻做了個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決定…沒有工資,生活就失去了經濟來源,陷入了窘境。
  • 華為任正非紫微鬥數八字命盤
    整理:奇奇圖片:百度華為任正非紫微鬥數八字命盤有小夥伴說,聊聊華為。好,我們就簡單聊聊華為,近來因為華為前員工李洪元251事件,華為被很多媒體批評,說把華為給寵壞了。扯遠了,我們扯回任正非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
  • 任正非:最大的「自私」,是無私
    但問題是,我們今天的企業現實、管理現實恰恰是忘掉和扭曲了常識。而所謂的真理就在常識之中,進而言之,常識即真理。我跟蹤觀察和研究華為將近20年,華為能夠從一個無資本、無技術、無背景的「三無」公司發展成為全球通信行業的領先者,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創始人任正非和華為的領導層始終沒有忘掉常識,並且長期遵循和堅守了商業組織的基礎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