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 言
轉自搜狐
由湖南文藝出版社重磅推出的我國第一部以變性為題材的長篇紀實《女人夢》,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期待後,終於在近日順利出版發行了。6月8日上午,該書作者、知名出版家、作家鄧映如先生攜手該書主人公、有"中國變性第一人"之稱的張克莎,假座湖南圖書城,與數百慕名前來的讀者面對面,籤名售書活動場面之感人、火爆,為近年來該圖書城之少見。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激動地告訴該書作者,她一輩子沒有買過一本書,這次她在書店沒開門前就趕來了。一位50多歲的知識女性面對眾多電視採訪鏡頭侃侃而談,說她讀過本書在長沙晚報上的連載,她感謝作家的辛勤勞動,這本書實在寫得太好了,她祝張克莎永遠幸福。
轉自搜狐
一個原本易於流俗的故事竟然有如此厚重的內容和考究的裝幀,大大出乎人們的意外!該書的作者鄧映如將此成功歸結為三個方面的勇氣,首先是變性人本身願意將自己的隱私公之於眾的勇氣,其次是作家在把握並最終寫好這一特殊作品時需要勇氣,最後,出版社在出版這樣一部全國第一部以變性為題材的長篇紀實時同樣需要勇氣。
轉自搜狐
一、《女人夢》的出書過程一波三折,勇於袒露自己變性經歷的張克莎在與原合作者翻臉後,請出本是該書出版者的鄧映如親自「操筆」
轉自搜狐
那天在籤售現場,讀者們總是向作者問著這樣一個問題:怎麼想起要寫這樣一本書?鄧映如淡然笑道:寫作其實是有許多偶然性的,雖然現在好多人笑稱他是變性問題專家,而此前他對變性的認識並不比常人知道得更多,所不同的或許僅僅是他比一般人更具有同情心和寬容性罷了。而且紀實文學有一定的突發性,不像小說那樣需要較長時間的醞釀甚至處心積慮。
轉自搜狐
鄧映如平靜地告訴筆者,他其實一開始是以出版人和策劃人的身份而非作者的身份來接觸此事的。去年9月,有人通過朋友的輾轉介紹找到他,約他去見一個20年前即完成了男變女變性手術的變性者,據介紹,此人從未被媒體報導過,故迄今不為外界所知,但確確實實是有據可查的中國第一個變性者。直覺告訴鄧映如,如果"中國變性第一人"這一說法真實可信,那一定是件有意思的事。其時,變性人張克莎的手頭已有了一部別人寫就的稿子,她急於找到一家出版社特別是家鄉湖南的出版社來出版。
轉自搜狐
長期從事出版工作的經驗讓鄧映如明白,變性作為一個嚴肅而敏感的話題,這類題材的出版審批一定是慎之又慎的。所以,當他依照程序開始將此選題逐級往上報批時,他的心裡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轉自搜狐
沒多久,赴福州參加全國書市時,鄧映如意外地發現了一冊剛剛出版的韓國變性藝人河莉秀半寫真半文字的薄書,雖然這本引進版的《成為夏娃的亞當》更像是時尚類讀物,卻增強了鄧映如出版那部開始上報的書稿的信心。所以,書市期間,鄧映如即開始遊說相關主管領導,書市結束後不久,他更是帶上呆在長沙家中的張克莎與相關部門的領導見面,商討出書的可能性。結論自然是審完稿子再說。
轉自搜狐
不料卻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插曲:就在等待審稿的過程中,張克莎與那部書稿的作者在出版的問題上忽然產生了分歧,她們原是多年的朋友,一夜間說翻臉就翻臉了,兩個女人誰也不讓誰,任誰調停都沒有用。結果是兩敗俱傷--作者那邊心血白費,張克莎這邊也不能再用她的稿子出書。
轉自搜狐
據了解,張克莎在飽經敲詐勒索之後,幾年前就萌生了出書的念頭,閒下來時還寫過一個幾萬字的東西,將自己30多年的經歷做了大致的梳理。幾年前她曾請人替她寫過一稿,付了一筆不菲的稿酬,稿子卻沒有採用。現在眼見得出版有了眉目,豈料節外生枝,一切重又陷於了僵局。
轉自搜狐
對於視出書為解脫並足以影響她下半輩子生活的張克莎來說,面對突而其來的變故,她的挫敗感自不待言。那段時間,她的情緒低落,脾氣甚至很暴躁。那麼由誰來接手這個事情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效仿明星出書的慣常做法,找"槍手"來寫,卻一時難於找到。結果,克莎和她的朋友把目光對準了一直積極張羅著審稿批選題的鄧映如,認為他對變性及張克莎的性別經歷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是寫作此書的不二人選,希望他在關鍵時刻施以援手。
轉自搜狐
作為一名資深出版人,鄧映如有太多的出版策劃要做,他未料到在同一個選題上自己會由編輯而變為作者,故而堅辭不允。但鄧映如對克莎的坎坷遭際是十分同情的,也明白一個出版工作者所肩負的責任。他一開始就擯棄了獵奇的心理,明確作品所應承載的分量,因為,只有通過對"中國變性第一人"這一特殊個案的深刻剖析,揭示其一步步反叛自身性別的心路歷程,從而啟迪世人,才能成就一部振聾發聵的文學作品,甚至是至為珍貴的社會學、心理學文本。因此,架不住克莎和她朋友的再三懇請,鄧映如先是答應找個朋友當助手,既而乾脆自己披掛上陣,開始了他歷時數月的耕耘。鄧映如從後臺走向了前臺,融出版者和作者於一體--這或許會成為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話。
轉自搜狐
二、鄧映如通過採訪由男人變為女人的張克莎,深入到了她的隱秘的內心世界,比如她和男人在一起的感覺,在性愛中的體驗……
轉自搜狐
雖然,鄧映如一再強調讀者不應只是懷著獵奇的心理來讀《女人夢》,還應有一定的寬容心和科學精神,但他也深知獵奇是無可迴避的,況且作者有義務在書中回答並滿足讀者的好奇。比如變性手術的過程,比如男變女後可不可以過性生活、有沒有性快樂、能不能生孩子等等,為此,在採訪的過程中,他不能不直面諸如此類的敏感甚至是尷尬的問題。張克莎提供的資料雖然為寫作者帶來了認識其人生經歷的方便,節省了作者不少採訪的時間,但那畢竟只是粗線條的東西,一些在作品中被認為是至關緊要的情節、場景仍需作者不厭其煩地詢問,至於文學的細節特別是心理的描述,則完全仰仗於作家的理解來完成。
轉自搜狐
一個由男人變為女人的人與一個真正的男人在一起會是何種感覺?常人是難以想像的。為此,作者在採訪張克莎時不能不直截了當地提出這樣的問題,即性愛中她完全是女人的體驗還是也偶爾會突湧男人的感覺,甚至對男人會有某種不適?她的回答似乎是毫不猶豫的,她是百分百的女人,不僅所有愛過她的男人發現不了她曾是男人的秘密,他們對他還特別迷戀。至於某些人造的器官,雖然她的媽媽一直為她擔心,一再告誡她交友或結婚時要先相處一段時間(像試婚),但事實證明手術是相當成功的。當然,她有時也可能去她原來做手術的北醫三院做些常規的復檢,1992年即做過一次陰道修復手術,使一切更臻至境。
轉自搜狐
正因為作品主人公的特殊性,《女人夢》對她變性前的初吻和變性後的初夜、夫妻生活、婚外激情都有精粹的描寫,特別注重其各階段的心理刻畫。一個叫亞山的男人是她在香港的婚外情人,也是她第一個無可救藥地主動愛上的男人,準確地說,這不止是愛,更是她長年被壓抑的情慾的甦醒! 因為特殊的時世,她對自己的情慾一直有著深深的困惑,變性手術前,包括她在部隊的時候,她的心底對男性其實已經有了明顯的情慾,那完全是一種作為女人的性的渴望,但她又有一種深深的恐懼,擔心被人誤認為同性戀,因此她只能將自己的情慾遮蔽起來。既變性後,性生活的不適,特別是面對丈夫這樣無法讓她動情的老人,她差不多有種無望的感覺。而亞山的出現使她獲救,她多年來的性幻想有了一個實際的寄託,她自此明白什麼才是自己所需要的!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其實都有自己不同的對異性欣賞的標準。克莎在初中時認為男孩子肌肉發達很難看,喜歡文質彬彬的同學;參軍時則更欣賞新兵的帥氣;而隨著年齡的日漸成熟,她明白無誤地意識到自己特別喜歡那種有著古銅色肌膚、結實成熟的魅力男人。亞山正是這樣的男人,他引領她進入前所未有的性愛新境界,讓她成為真正的女人,瘋狂而幸福的女人!所以,她與亞山間的戀情有著欲仙欲死的熾烈。
轉自搜狐
鄧映如在寫作過程中曾參加了克莎和她原來在廣州當兵的戰友的春節聚會,那是24年後的大重逢,19個人還依著原來當兵時所拍照片的座次合影。歲月滄桑,每個人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再大的變化也不及她,因為她現在是這幫男人中惟一的女人。戰友們的點滴記憶使得作者對她部隊生涯的了解有了更生動的感受,但有些說法卻無從稽考,比如有位戰友說自己是克莎當年喜歡的對象,睡在他臨鋪有時會受到他女人般的撫摸;並稱自己有次去他獨睡的房頂小屋陪他聊天,"一夜沒少受折騰"……但克莎堅稱此人的記憶有問題,所以作品中也未予採用。
轉自搜狐
克莎出走臺灣的幾年很有傳奇色彩,她在那裡重操舊業當過小姐,經受著大大小小的誘惑。後來遇上一個比她小十餘歲的外表文質彬彬的男人,卻是個久經沙場的黑社會老大,他從小遭後媽歧視,輟學後即混入社會,甚至去日本販賣軍火,打打殺殺是家常便飯的事。他們一直同居,直到他被關入獄中。但克莎卻不願細說這些,她有她自己的顧慮。所以,在臺灣幾年的生活就只能略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