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欽佩張克莎的勇氣,她應該有一個完整的家,我願攜手與她走過風雨人生……」江蘇作家協會會員巖可在看到本報報導的中國首個變性人張克莎出自傳解讀自己的不平凡經歷後,通過來信方式向張克莎拋出了「繡球」。】
轉自搜狐
來信表達愛慕之情
轉自搜狐
巖可在給記者的來信中如此表述:「我覺得,從深層次的人體科學看,張克莎本質上就是女性,她藉助現代醫學完成了女性的復歸,對此我不存在任何疑義。她不能生孩子,但不能說明她沒有爭取婦女幸福生活的權利,她應當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我1964年出生,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中遭受挫折的離婚男人,不知您能否向張克莎介紹或推薦我做其朋友,我是江蘇作家協會會員,發表過一些詩文……生活的坎坷沒有泯滅我熱愛生活的心,我不嫌棄未來的伴侶不能生孩子,只要雙方互愛互助比什麼都好,希望您能替我做下『月老』……」(來信中涉及個人隱私,略作刪節)
轉自搜狐
身邊經歷讓自己關注變性人
轉自搜狐
為了解巖可做出這個決定的真實想法,昨日下午記者電話聯繫上了巖可。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自己早在上中學的時候就聽說「變性」這個詞了,當時學校裡的一位老師長相非常奇怪,雖然她身上呈現的絕大多數都是女性的特徵,但卻長了鬍子和喉結,同學們看她都像看怪物一樣,並稱她「雙性人」,當時醫學不發達,沒有辦法創造條件讓她回歸本來面目,至今她的生活很悲慘,依舊孑然一生。
轉自搜狐
巖可說,這位老師的悲慘遭遇給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在近幾年的寫作過程中,自己經常關注「變性人」這個話題,總覺得世俗對他們太偏見了。從生理科學上來講,張克莎在變性之前就是女性,只不過發達的醫學還原了她真實的面目而已。她是在追求性別的回歸,而不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翻天覆地的變化」,更不是追求一種刺激。在自己的潛意識中,「變性人」是弱勢群體,我們應該理解她、同情她、幫助她。
轉自搜狐
愛慕絕不是一種同情的錯位
轉自搜狐
採訪中,巖可提到「變性人是弱勢群體」這樣一句話,那他對張克莎的愛慕之情是不是一種「同情」的錯位呢?巖可對記者立即否認道:「絕不是!」巖可說,如果張克莎依舊在塵封自己,也許對她是同情,但她現在出自傳解讀自己的變性經歷和41年的風雨人生,自己發自內心地佩服她的勇氣。當比她大32歲的丈夫去世後,她又追求了另一份愛情,種種原因又使她失去了第二份愛情,可以說,她在追求自己幸福的道路上從來沒有退縮過,她現在所需的是第三份愛情和一個完整的家,自己也願意成為她第三份愛情的「意中郎」。當然自己不可能在電話中用肉麻的「我愛她」來表述,那絕對不切實際,也無法讓人相信,因為自己還沒有對張克莎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巖可特別希望本報能幫他牽這根紅線,先讓他與張克莎建立朋友關係,然後再向縱深發展,這樣才能算得上是一段比較正常的感情,也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段經得住考驗的愛情。
轉自搜狐
看完報導兩小時後做出決定
轉自搜狐
巖可告訴記者,他看了本報報導兩個小時後,拿起筆寫下了那封信。當記者問起短短兩小時內就做出如此決定是不是顯得有點草率時,巖可立即「剎」住了記者的話,「以前就有這個方面的零零散散的想法,也不時地注意這方面的報導,可以說,是貴報的報導將我平時積累在內心的想法給引發出來了,加之去年年初,自己離異了,心中的這種渴望更加強烈。」
轉自搜狐
不懼怕任何壓力
轉自搜狐
與變性人交往甚至結婚對很多人來講並不是頭一遭聽說,但當自己身邊的人發生這樣的事還是覺得有點「難以想像」,而作為在江蘇作家圈子裡還有一定知名度的他與這樣的事搭上,也許承受的壓力會更大。巖可昨日也向記者坦承,這種壓力算是自己目前心理上的最大障礙,做這樣的決定並沒有向身邊的人透露,在目前時機還不成熟、心理障礙還沒有100%消除的時候,自己不希望將真實姓名和真實身份暴露出去。巖可也不否認,一旦外界的壓力讓自己連謀生的手段都失去的話,自己也許會選擇放棄,因為人都很現實,丟了謀生手段就意味著失去生活的來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又如何去保證對方的幸福呢?但就目前的情況下,還是覺得自己必須去爭取,自己也堅信,任何障礙和壓力都會在真誠的交往中慢慢淡化。巖可最後一句話是:「如果一切順利,我非常期待貴報在五年之後公開報導我們的傳奇愛情。」
轉自搜狐
張克莎:希望能與他見一面
轉自搜狐
雖然巖可還沒有真正見到張克莎其人,但已經在電話中將他們愛情道路上的一切都規劃好了。遭遇過兩次坎坷感情經歷的張克莎會接受如此「唐突」的愛情嗎?為此,記者聯繫上了遠在湖南的張克莎。
轉自搜狐
昨日下午記者聯繫上張克莎的時候,她正忙著準備本周赴深圳籤售《女人夢》的事。當記者道出江蘇一位作家向她拋繡球的事時,她在電話裡激動了起來,「真的嗎?我有這麼好的運氣,一篇文章能幫我引出一段感情?」與普通人相親經歷類似的是,張克莎立刻在電話中問起了對方的年齡、工作、生活狀況。得知「他是江蘇作家協會會員,發表過很多詩文」時,張克莎立刻就在電話中自語,「寫詩,他一定是一個很浪漫的人」。詳細詢問了記者以後,張克莎最後表示:「我不能在電話中做什麼決定,經歷過兩次婚姻後,我在愛情的選擇上變得很慎重,但我很想見他一面,目前南京《女人夢》的籤售事宜正在商談之中,最快的安排可能是在兩個星期後,希望到時在南京能見到他。」張克莎也向記者道出了自己心目中人生伴侶的標準:「我不要他長得有多帥,也不要他多有錢,只要他對我好就行了。」(文中巖可系化名)(記者/ 顧小萍)
轉自搜狐
背景連結
轉自搜狐
張克莎原名張克沙,1962年出生在大連一個高幹家庭,後隨父母定居湖南長沙。1982年底,在張克莎的一再堅持、抗爭下,疼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終於默許了他的變性要求。次年1月,張克莎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成功地完成了變性手術。1984年9月,張克莎與比她大32歲的趙先生走上了紅地毯。1987年,張克莎隨丈夫正式定居香港,應聘到當地一家保險公司做起了推銷工作。1990年上半年,張克莎曾與一個自稱叫陳紅利的長沙老鄉不期而遇,其被敲詐的生涯從此開始。為了逃避「敲詐」,1995年,張克莎隻身飛抵臺灣,同年寫下了自傳《女人夢》。最近,湖南文藝出版社正式為張克莎推出自傳《女人夢》。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