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統治者都是非常看重農業的,宣揚「士農工商」「以農為本」的思想,而且民以食為天,每到豐收的時候,全國各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而在浙江省龍巖村,慶祝活動是「菇神廟會」。
龍巖村隸屬於浙江省慶元縣,是香菇鼻祖吳三公的故裡,是被公認的「香菇源地」。近年來,該村大力宣傳香菇文化,以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有有疑問,這個「菇神廟」又是什麼來歷?
菇神是浙江一帶的傳統民間信仰,為菇民上山時在菇寮裡供奉菇神的場所,此類菇神大多以木頭雕刻或以泥塑成,長40—50釐米。在以前,菇民基本上是生存在深山密林裡的一群勞作者,不少菇農自7歲就開始隨長輩遠涉異鄉,直至老朽為止。他們唯一的食物就是香菇,並用它交換其它生活必需品。對於生活艱難的菇民來說,香菇這種無需種子和特殊打理的植物,是最適合他們的,尤其一些無意之間發現的死樹也出了菇,這對於菇民來說是最大的獎賞。
那麼「菇神廟」供奉的又是何許人呢?菇神廟供奉的菇神主要是吳三公。據記載,吳三公,名昱。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三,被菇民尊稱為吳三公,於宋高宗(1130年)3月17日出生於龍巖村。他總結菇民經驗,為勘測最佳種植地方,從出生地遷至後廣西洋村,創製出一套人工栽培香菇的技術——「砍花法」和「驚蕈術」,並鼓勵菇民與天奮鬥,成為菇民們的領袖人物。
菇民感念吳三公的功德,集資興建「顯靈廟」,祀吳三公為菇神。隨著香菇業的發展,清乾隆時期建西洋殿,並規定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為祭奉吳三公的香期。此後菇民再次集資,對西洋殿進行修葺改建,具有濃厚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是菇鄉千百年來建築文化的精髓。
今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菇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如今的菇神廟已成為菇民演戲作樂,歡慶豐收的場所。菇神廟戲期大多為農曆七月初十至十九日,每年這期間都會有很多菇民從四面八方趕來,不過在菇神廟看戲有一條規定:「左女右各居一樓看戲,如有成年男子上女樓看戲,不分地位高低,均用皮鞭抽打,嚴加處罰。」各位去看戲的男士一定要注意咯。
在首屆「100個鄉村文化活動名單」評選中,菇神廟會順利入選,如今的菇神廟會,形成了以祭神為核心的集文化娛樂、旅遊嬉戲、人際交往、技藝交流於一體的獨特文化。關於菇神廟會,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