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最大領導幹部,他年輕的時候,僅僅是一個一般的高官,一直跟在孫中山老先生身旁做服務性的工作,之後他被派往黃埔軍官學校出任校領導。期內,他以校領導的身份,塑造了許多 軍事人才,為國家作出了一定的奉獻。
很多軍事有成就的將領都對蔣介石十分的尊敬,也就在這個時候蔣介石籠絡了不少人心,後來孫中山先生因病去世後,蔣介石自然就扛起了大旗。靠著在黃埔軍校打下的基礎,國政大全漸漸被蔣介石掌握。他的地位日益強大,在後來指揮的幾場戰役中,戰場上因為他的錯誤判斷而失利,在浪費了不少資源之後,他在軍中的威望有所下降。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開始獨善其身,經常反思自己,早年的蔣介石比較喜歡算命,他到了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之後,遇到了一個道士,兩人在簡短的幾句話中,道士和蔣介石說了八個字,這幾個字在後來看都應驗在他身上,就是勝不離川,敗不離灣。
剛開始的蔣介石聽道士說這幾個字之後,很是費解,簡單的八個字讓蔣介石一頭霧水,他再次請教道士後,道士不言不語,搖搖頭讓他自己體會,在之後的幾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練練潰敗,丟失了不少土地。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退到了四川,當地的地形複雜,很快在地理的優勢下,短短幾年的時間,戰局就被扭轉,主要也依靠了革命組織的幫助,最終才打敗了侵略者,還我大好河山,贏得了戰場上的勝利。
在這之後國民政府受蔣介石的錯誤判斷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在解放戰爭之後,國民政府的實力慢慢減弱,失去民心連連潰敗,不得已離開大陸退守到臺灣。當時的蔣介石也許並不甘心,認為休養生息後,再次回到大陸,結果這一退後就沒有在回來,從現在來看當年那個道士的8個字,蔣介石確實是勝不離川,敗不離灣。到後來很多年後蔣介石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吧!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到下面留言,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