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西藏的情話
來西藏的朋友,只要有點文藝情節,大都聽過倉央嘉措的詩。
很動情、很傷感。那些句子,一看就是一個用情很深的人,在經歷情感波折、人世滄桑之後,故作鎮定,淡淡回味出來的。
比如《十誡詩》:
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有特別適合在路上,說給女孩子聽的: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也有在電影裡引用過的《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還有的,乾脆唱成了歌,《在那東山頂上》:
在那東方的山頂,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輕姑娘的臉龐,漸漸浮現在我心上……
在那東山頂上婁藝瀟;四郎貢布 - 經典詠流傳 第8期
這些詩和歌,流傳很廣,打動了很多人,傳說都是倉央嘉措寫的。
也許是因為太火了,有人看不下去,跑出來闢謠。
比如《大象公會》,就借他的口吻,發過一篇:我沒說過那些情話!
確實,如果你去考證,發現好多都不是他寫的。
可對我們一般讀者來說,到底是誰寫的,也不是太要緊。
要緊的是,「我覺得挺好的」,很美很心碎,加上雪域風情,配上六世達賴的名號,顯得悠遠、空靈——更有情調不是嗎?
其實,情詩冠以「倉央」之名,也不是現在才開始的,即便是在民國時期,于道泉先生最初翻譯的《倉央嘉措情歌》,也是根據民間傳說整理而來。
既然是傳說,就不好完全斷定,哪些才是他寫的。
比如最著名的一句: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譯文的妙筆生花。
你想過沒有,為什麼在民國以前,人們就開始傳頌他的情詩?這裡面到底寄託著怎樣的一種情結?
六世達賴喇嘛
他不是一般人。
倉央嘉措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充滿了謎團和矛盾,特別適合寫傳記。
從農奴之子到雪域之王。
身為宗教領袖,卻寫下大量情詩。
住進布達拉宮, 他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 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出生便被抱走,被害之時,年僅二十三歲。
這樣一個年輕人,本來是個王者,還沒來得及享受人生或弘揚佛法,就被扼殺在押解途中,怎能不叫人惋惜?
我們都知道,他是第六世達賴喇嘛,是個宗教領袖。
一個年輕的教宗,不好好修行,寫那麼情詩幹什麼?
就算你年輕,免不了為情所困,也犯不著大肆宣揚啊;就算你想宣揚,身邊的大臣也會不答應,勸領導注意一下影響,畢竟咱是佛教團體,對不對?
而且,作為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他屬於黃教,也就是格魯派。
格魯派,是偉大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大師創建的。格魯,即「善律」,最強調嚴格的戒律。
最重戒律的教派,冒出一個「情僧」,而且還是個領袖,怎麼說得過去啊?
這事呢,得從他的上一世,五世達賴喇嘛說起。
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
西藏教派眾多。
你看地圖,在宋朝的時候,寫的是「吐蕃諸部」。
什麼叫諸部?
就是在吐蕃王朝滅亡之後,分散成許多部落,各自獨立,互相鬥爭。
宗喀巴大師創立了格魯派,影響力確實很大,但仍沒法統一全藏。某個教派要想做大,必須有中央政府的支持。
在元代,因為忽必烈的支持,才有「薩迦派」的興旺。到明朝,政府支持的是「噶瑪噶舉派」。
所以,格魯派一直被「噶瑪噶舉派」欺負。格魯派不甘心啊,一直在尋找強力外援。
傳到索南嘉措的時候,在青海湖畔,有一次「湖畔相會「,意義重大。
相會的雙方,一個是格魯派的領袖,另一個蒙古的大汗。
領袖認出,大汗是忽必烈轉世;大汗認出,領袖是元代國師「八思巴「轉世,並封領袖為「達賴喇嘛」,意思是:擁有如大海一般廣闊智慧的高僧上師。
達賴喇嘛的稱號,是蒙古大汗贈給格魯派領袖的,並往前追認二代,一直追認到宗喀巴的弟子,為第一世達賴喇嘛。而索南嘉措自己,則是第三世達賴喇嘛。
可以想見,在古代要想確立「法統「,是多麼不容易,僅有一二代,還是不夠的。
但是,此時蒙古的大汗,已經不是元朝的皇帝了,他的支持力度還不夠。
三世達賴喇嘛,曾經嘗試尋求明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但被當時的宰相張居正拒絕了。
到清代,傳到第五世達賴,終於得到了中央的承認。
他主動進京,順治皇帝很高興,封了一個超長的稱號: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旦達賴喇嘛。
從此,格魯派開始有了治理權,而清政府對西藏有了主導權。
五世達賴寫過很多書,也是一代英才,具有非凡的膽識和超人的氣魄。
我們不能說他完全是清朝皇帝扶植上去的。
實際上,五世達賴和清朝皇帝互相借勢,才有了格魯派的政教大權。
說了這麼多,你知道意味著什麼嗎?
意味著,六世達賴很關鍵。他一出生,就必須面對一個極複雜的政治局面。
他是一個必須身兼大任的人。
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達賴喇嘛,是轉世制度。
什麼叫轉世呢?
就是上一代去世之後,由他的親信,找到一個孩子,通過「指認前世「的方式,確認下一代統治者。
好處是,很神秘,上天定的,誰也沒話說。壞處是,他太小了,還是個孩子啊,如何應對成人的權力鬥爭?
每一次轉世,就像新皇登基,都會發生巨大的朝野震動。所以,你看歷史上,廢立太子,都是事關國體的大事,搞不好就會內亂。
在西藏也一樣,一旦確認為達賴喇嘛,親友都會雞犬升天。等他掌權了,就會重新洗牌。
千萬別以為,成為達賴喇嘛,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實際上,歷史上的達賴喇嘛,沒幾個活到成年的。因為事關權力鬥爭,他們轉世的頻率特別快(你算算,這才多久,已經第十四世了)。
而我們的六世達賴,這個普通農奴的兒子,所面臨的內外環境,要更為複雜而殘酷。
在內部,各大宗派還沒完全統一。攝政王桑結嘉措,生怕再有什麼宗派,勾結外人來奪權。
這個外人,主要是蒙古的拉藏汗。
五世達賴在世的時候,為了統一西藏,曾邀請蒙古軍隊進駐西藏。但在統一之後,蒙古人卻不肯走了,一心想要西藏的統治權。
五世達賴和蒙古大汗,陷入了長期的鬥爭當中。
在政局不穩之時,五世達賴圓寂了。攝政王怕大權會落入蒙古大汗手中,於是封鎖消息,暗中尋訪靈童,確立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
這個可憐的孩子,就這樣從西藏南部的一個小山村裡,被挑選出來,送上了歷史舞臺。
攝政王不敢聲張,一方面瞞著康熙皇帝,另一方面掌握大權,打壓內部勢力,和蒙古的拉藏汗做鬥爭。
這一瞞,就是15年。
就是說,在長達15年的時間內,倉央嘉措都只是在內部確認為六世達賴。康熙皇帝根本不知道,以為五世達賴還活著。
後來,康熙偶然得知消息,非常生氣。攝政王不得不密奏原委,說自己也是沒辦法,怕西藏落入居心叵測的蒙古大汗手中。
為了顧全大局,康熙並沒有加罪於他,而是承認了倉央嘉措的地位。在1697年,他正式坐床的時候,康熙皇帝還賜予了大禮。
但事情還沒完。
新的達賴雖然確立,政治鬥爭仍在繼續,且進入了白熱化。
蒙古的拉藏汗和準噶爾部,分別向康熙上奏,說倉央嘉措是個假達賴,行為不端,放浪形骸,並四處散布謠言,說他是個情僧、情種,有傷風化。
他們都想扶持自己能控制的另外人選。
攝政王決定先下手為強。秘密派人在拉藏汗的飯中下毒,卻被發現,拉藏汗大怒,立刻調集大軍擊潰藏軍,殺死攝政王,並致書清廷,奏報攝政王謀反,又在報告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政務,不是真正的達賴,請予貶廢!
事發後,拉藏汗因為在噶爾丹叛變的事情上,站在了清廷一邊,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被封為「恭順汗「,而倉央嘉措沒了攝政王的庇護,則被要求「執獻京師」,就是押解到北京來問罪。
在押解途中,路過青海的時候,他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應該是被殺害了。
到底是被康熙所殺,還是拉藏汗所殺,我們不得而知。
直說了吧,他就是康熙皇帝、蒙古的拉藏汗和西藏攝政王之間相互鬥爭的犧牲品。
在整個權力的鬥爭當中,除了要了他的命,都沒他什麼事兒。就連他說過的情話,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污衊的,都淹沒在了歷史洪流中,不辨真偽。
也難怪,有人會借他之口,說出這樣的話: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曠世之情,傳於後人
歷史很奇妙。
冤死的倉央嘉措,不但沒有被人遺忘,反而博得了同情,尤其是藏族人發自肺腑的憐惜、哀嘆和遺憾。
人們不願承認他死了。
有人說他失蹤了,逃到了內蒙古的阿拉善,建立了南寺,又變成了活佛。也有人說,他去了五臺山,隱姓埋名,秘傳佛法……
直到現在,還有人去那裡祭奠。
總之,不願看到一個可憐的人,就這樣含冤而死。
巨大的同情,需要一個出口。
他的情詩,本來是政敵攻擊他的武器,在民間反倒改頭換面,以另一種浪漫的方式來呈現。
此後數百年間,人們在倉央嘉措的詩歌的基礎上,創造出大量的民歌,不惜版權,全部歸於倉央嘉措名下,讓它得以流傳。
不算網上流行的情詩,即便是藏語的原始版本,從文字到內容都很簡單,不像是一個受過嚴格教育,精通佛法的大師寫出來的,倒更像是民間流行的愛情歌謠。
一般來說,藏傳佛教上師們的作品都涉及佛教義理,遣詞造句都很典雅,而倉央嘉措的情詩有一股清新之風,是來自民間,那種大地上的情歌。
這也是一種善意:
他沒來得及修成高深的佛法,卻在世俗的愛戀中得到了慰藉。
他成了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卻化作了一個痴情人流傳至今。
花不自主地開,水不自主地流,他來人間一趟,像你我一樣,全都身不由己。
佛說,人生如夢幻泡影,但人們更願意相信,他在夢幻中,投入了真情。
倉央嘉措,這個生而為傀儡的王,這個一生渴望愛情的男子。他的一生就像是一位叛逆期的少年,不停地跟我們嬉戲打鬧。他的詩作也是不斷地給我們捉迷藏,不信你看這本《倉央嘉措詩傳》。
這本書收錄了倉央嘉措一生的優美詩作,編者在最大化尊重詩意的同時,對詩作做了詳細的解析。不為文學的吹捧,只想與倉央嘉措的愛粉分析詩作的感動。
如此具體魅力的美男子,當然要有顏值的書才能與之匹配嗎。所以,這套書籍採用唯美古風插畫的封面,讓讀者更直觀的體驗作者的詩作。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對應書本的精美書籤,讀書最不能少的就是書籤啊,這些書籤呢,早就為大家準備好了。
我們的封面是古風插畫,書籤是精心設計的風景插畫,紙張、印刷都是最為環保的。大家不用擔心收到後,會有刺鼻的味道,或者傷眼睛。
88元錢,一共是6本書,分別為《倉央嘉措詩傳》、《李清照詞傳》、《納蘭容若詞傳》、《辛棄疾詞傳》、《蘇軾詞傳》、《李煜詞傳》。
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拿來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