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江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永嘉馬鞍山龍泉窯遺址

2021-01-09 溫州日報甌網
2020浙江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永嘉馬鞍山龍泉窯遺址

2021/01/03 09:01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單暉 瀏覽:1239

 梁巖華
  2020年12月22日,在浙江省年度考古發現匯報會上,永嘉馬鞍山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從全省18個入圍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獎。
  出土元代中晚期數千件產品
  永嘉馬鞍山窯址考古發掘是配合省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杭溫高鐵而開展的考古發掘項目。受浙江省文物保護考古所委託,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永嘉縣文物館從4月中旬開始進場挖掘,經過半年多的野外考古發掘和初步整理,順利完成任務,於12月下旬正式收工,揭露面積近230平方米,清理出龍窯1處(3條)、儲泥池1個,清理產品廢棄堆積1處,獲得了數千件產品和窯具標本。
  馬鞍山窯址是甌江下遊北岸的一處元代龍泉窯遺址,位於永嘉縣三江街道南岙村馬鞍山東南山麓,窯址北面約500米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坦頭窯址。山南有羅溪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匯入楠溪,交通便利,風光毓秀。
  馬鞍山龍窯沿山坡而建,窯頭朝南,前低後高,窯頂已坍塌,殘存窯床及部分窯壁、窯尾。龍窯底部有連續使用形成的多個燒結面,後期修窯時仍沿用前段窯身,僅將窯尾縮短而形成漸次收縮三條窯尾。早期窯床最長,殘長34.6米。兩側窯壁用紅磚錯縫磊砌,尾部窯壁大量使用匣缽砌築。在窯床兩側分布多個窯門。窯尾設有排煙室,排煙室由前後兩排擋牆與兩側窯壁圍合而成。前排擋火牆下開8個煙火道,以便窯內煙氣進入並從排煙室頂部排出。窯床中部東側有作坊遺蹟,殘存圓坑狀儲泥池一個。池壁用匣缽圍砌兩圈,圜底以塊石鋪墁。
  窯址產品以日用器為主,器類包括盤、碗、盞、盅、洗、小口罐、高足杯、蓋盒、爐等。裝飾紋樣豐富,常見紋飾有蓮花、菊花、梅花、蘭花、葵花、卷草、雙魚、龜、雜寶、八卦、弦紋、稜線紋等。在碗、盤、盞等的外壁口部下方常見3~5道細弦紋,弦紋上等距離點綴多組短斜線裝飾,略似五線譜,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徵。
  蓮花、菊花也是本窯址最常用的題材,刻畫、印花皆有,梅花則往往貼於盞底心。相對盤、高足杯底心嚴謹刻畫的蓮花紋,蘭花的豪放更為走心。在盤的內底或盞的內壁、底刻畫蘭花,數片蘭葉簇擁著花枝偏於左側,花枝向右欹側,花瓣肆意舒展綻放。章法巧妙,線條蒼勁圓秀,張力飽滿,讓畫面釋放出旺盛的生命力。蘭花深受歷代文人喜愛,蘭花入瓷較晚且多見於彩繪,刻寫蘭花紋似不多見。裝飾技法除刻畫花外、印花、貼花、模製兼施。蓋盒、小口罐均為模製。蓋盒的盒蓋與盒身分別模製。蓋平頂上模印花卉,外緣及盒底外壁模印稜線紋,稜線上有密集的顆粒狀或竹節狀結節,模仿出血蛤貝殼瓦楞狀的放射肋。血蛤是深受東南沿海人們喜愛的美食,肉質鮮嫩可口,據說有補血之功效。在盒的外緣點綴結節既顯精緻,又可防止手滑。讓人想起老式蛤蜊油,頓生懷舊之感。這種細微處的設計極具匠心,成為本窯址的特色裝飾。
  小口罐則自中腹拆成上下兩段分別模製,再粘接成器,內壁常見指壓旋痕。馬鞍山窯址的窯具有匣缽、間隔具和支燒具三類。匣缽又分凹底和平底兩型,間隔具有碟形墊託、缽形墊託、餅形墊託等多種,支具主要為直桶狀匣缽。產品精細,一類產品如部分盤、洗、盞等多見一匣一器單件裝燒,普通盤類亦見一匣內多件疊燒。一些盤類外底出現刮釉澀圈,底部使用碟形墊託。部分碗、盅及盤內底刮釉,套燒爐、盒、小口罐等小件。
  從產品器形及裝飾風格等方面判斷,窯址年代為元代中晚期。堆積中出土的一件碗底殘件上寫有幹支紀年「己□仲冬」,□內文字僅存小半筆畫,初步觀察為「未」字,元代己未年即延祐六年(1319),為元代中期。目前考古人員正聯繫科技保護專家,設法對該標本上的筆畫痕跡進行OTC斷層或X-ct掃描,以最終確定字跡。
  見證海上絲路的龍泉窯
  龍泉窯在北宋時就開始對外輸出。南宋時期,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特別是粉青、梅子青釉產品的創燒成功,龍泉瓷深受世人喜愛,國內外銷量大增,龍泉窯業得以空前發展,迅速擴張到溫州的永嘉、泰順、文成境內。元朝的建立,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龍泉青瓷更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貿易商品,因瓷器體沉且易碎,適合水運,溫州的甌江、飛雲江成為當時最繁忙的貿易航道之一,溫州港作為沿海重要港口也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
  溫州古代造船業歷史悠久,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元早期溫州設市舶司。雖然不久後即併入慶元(寧波),但元貞二年(1296)時周達觀仍可從溫州港開洋前往真臘(今柬埔寨),印證了元代溫州港的重要地位。
  馬鞍山窯址若干產品均可在東南亞、西亞、日本等地以及沿海多地沉船打撈的器物上找到蹤影。特別是印花小口罐,在馬鞍山窯址中佔比最大,這類小罐在東南亞等多地發現數量非常多,亦多見於太倉樊村涇元代倉儲遺址、平潭大練島沉船及韓國新安沉船中,而國內則少有出土,為典型的外銷瓷品種。由此可見,馬鞍山窯場產品除部分滿足本地需要外,主要服務於對外貿易。
  倉儲、沉船遺址中出土(水)的外銷瓷品種多且檔次齊全。而馬鞍山窯址產品以常見日用器(大宗商品)為主,產品質量雖佳,但不見高檔陳設器,表明它只承燒日用瓷器。而一些製作工藝複雜、燒制難度大的高檔產品可能來自於上遊的龍泉窯核心區、龍泉東區或附近其他窯場。待各窯場產品匯集到溫州港附近的倉儲基地後,便可根據訂單裝船轉運至慶元(寧波)、泉州等港口出口或直接銷往世界各地。1988年發現於洞頭後壠港的龍泉瓷窖藏,出土元代龍泉瓷器50多件,當是等待裝船的外銷貨物。
  作為元代龍泉窯外銷的重要港口,溫州港的繁華景象隨著元朝統治的結束而陷於沉寂。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對外貿易大幅萎縮,除泰順個別窯場以外,溫州境內以外銷為導向的龍泉瓷窯場全面停燒。
  馬鞍山窯址是甌江下遊地區發掘的首座龍泉窯遺址,產品質量頗佳,並有自身特色,為研究溫州地區龍泉青瓷生產與貿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為我市當前正在推進的東亞文化之都建設增添了新亮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海南新石器時代遺存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海南新石器時代遺存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4) "← →"翻頁
  • 考古發現神話時代的黃帝遺址,居然出現「北鬥九星」
    考古發現神話中黃帝都邑身高八尺、英明神武的我這兩天又得知了一個大事件:河南鞏義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不排除是黃帝時代都邑所在。我的天哪,皇帝時代?公元前2717-前2599年啊,比公元後的時間還長呢,我年少讀書少,以我《朝代歌》的基礎我心慌的發現,這是在對神話時代考古啊。
  • 《馬鞍山抗日遺址》1941年馬鞍山成了安置傷病員和家屬的小後方
    1945年7月,博山縣政府在馬鞍山建紀念碑,碑通高210釐米,呈六稜形,刻有介紹馬鞍山戰鬥的碑文,魯山區專員徐化魯題寫的「氣壯山河」4字、博山縣長毛梓材的《馬鞍山抗日烈士贊》題詞,以及27名烈士姓名。1977年12月,省革命委員會公布馬鞍山抗日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政府為紀念碑加築了水泥結構的護碑亭,整修了登上山峰的臺階、護欄及山峰的掩體、指揮所遺址。
  • ...二〇一八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終評結果將於三月二十九日揭曉
    陝西兩項目入圍二〇一八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終評結果將於三月二十九日揭曉 時間:2019-02-21 08:06:29  來源:陝西日報
  • 引江濟淮工程考古 發現三千年臺墩遺址(組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18年11月28日,航拍「引江濟淮」工程廬江段施工現場,考古人員正在對發現的三板橋遺址、楊墩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2018年11月28日,航拍引江濟淮工程,廬江三板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 80餘年良渚遺址考古歷經四代 守望五千年華夏文明曙光
    放眼浙江考古史,良渚,是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人或許不知道,80餘年的良渚遺址考古已歷經四代。這兩個遺址之驕人發掘成果,用牟永抗語言來表達:「單就玉器而言,在數量、品種或花紋均超過全國以往歷次發掘所得良渚玉器之總和。而且還發現了許多新器種、新紋飾,成為良渚玉器一次轟動性的空前大發現。」  2016年,是良渚遺址考古80周年,也是良渚古城發現10周年。良渚成了熱詞,良渚成了網紅。
  • 新疆木壘考古意外發現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圖)
    亞心網記者 記者 馬永平 霍延磊 攝  亞心網訊(記者 馬永平 霍延磊)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對坐落在距木壘縣城約14公裡的照壁山鄉河壩沿子村六十餘座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考古人員在墓葬中共挖掘出73件春秋戰國、漢、唐等朝代的文物,同時,還在該古墓群所在地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處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將此地人類活動時間比史料記載推前了近千年。
  • 重慶考古近70年來最大發現 冬筍壩遺址現「古代百科全書式集群墓葬」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譚鈺欣重慶考古在今年冬天獲得大突破!來自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消息,重慶冬筍壩遺址新發掘出28座巴文化墓葬,這是繼20世紀50年代對冬筍壩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後,時隔近70年後,首次對冬筍壩遺址開展科學系統考古和研究工作。
  • 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在浙江永嘉舉辦|鄉村振興|永嘉縣|浙江|...
    2020中國·永嘉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現場。 潘沁文 攝中新網溫州11月20日電(記者 潘沁文)德行高尚、澤被鄉裡,是為鄉賢。11月20日,「賢聚鄉裡·和美滿家」2020中國·永嘉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在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啟幕,鄉賢齊聚一堂,為美麗鄉村建設獻智獻策。
  • 重大考古發現!黃埔發現100多座先秦墓
    13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發掘現場,向媒體發布了黃埔沙嶺遺址考古的最新發現。一系列紮實的發現證明,距今4000年前後這裡就有先民居住生活!沙嶺考古發掘現場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指導下,2020年8月—9月,配合廣州橙行智動汽車科技產業園建設項目(小鵬汽車智造產業園)建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項目用地涉及到的沙嶺遺址東區進行調查勘探,確認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和先秦越人墓葬分布。
  • 重大考古發現!​黃埔發現100多座先秦墓
    13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發掘現場,向媒體發布了黃埔沙嶺遺址考古的最新發現。一系列紮實的發現證明,距今4000年前後這裡就有先民居住生活! 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指導下,2020年8月—9月,配合廣州橙行智動汽車科技產業園建設項目(小鵬汽車智造產業園)建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項目用地涉及到的沙嶺遺址東區進行調查勘探,確認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和先秦越人墓葬分布。
  • 圓明園考古有新發現
    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澹泊寧靜遺址位於圓明園西北部,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時已建成,取意於諸葛亮《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澹泊寧靜是是一處重要遊憩寢宮,也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景點之一。乾隆皇帝在圓明園西北部遊覽或在文源閣讀書累了,經常在此休息並進膳。據史料記載,澹泊寧靜的主建築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稱「田字房」。
  • 考古熱是對傳統文化的主動「對頻」
    12月28日,杭州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正式開工。杭州作為曾經的宋都,終於要有一個重量級的展示南宋文化的載體了。消息一出,不僅僅是考古界、文化圈,很多普通市民同樣熱切關注。最近幾年,考古這個曾經的「冷門」行當越來越熱。考古熱的背後,其實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主動「對頻」。  對杭州來說,德壽宮遺址以及南宋博物院,將會是西湖、大運河、良渚等之後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 史前遺址挖出「龜殼」,內含宇宙之謎,考古家:至今無人參透
    事實並非如此,早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對宇宙萬物的思考,即便沒有文字的記載,但在我國的考古工作中,專家還是有了很多的發現。我國雖然又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說法,但這只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在很多國家,這一說法還是有著很大的爭議。這與西方國家對文明的判定有關,他們認為,只有文字的出現,以及青銅器能夠代表文明,其餘的都不能算。
  • 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將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 講述萬年故事
    是一個叫做「上山文化」的故事,一個關於史前浙江人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考古人20年田野發掘的故事。上山遺址稻穀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也表明,上山文化先民可能是浙江最早一批定居的「村裡人」。在上山文化橋頭遺址,考古人員發掘了一個帶有環壕的中心臺地,此外還出土了精美文物的 「器物坑」、墓葬、房址等遺蹟。
  • 考古專家在吉林發現新石器時代「百米大宅」
    新華社長春2月7日電(記者劉碩)考古專家近日公布了吉林長山遺址近兩年的發掘成果,在遺址內共發現20餘座房址和大量墓葬、灰溝等遺蹟,其中一座房址的面積達到近百平方米。專家表示,同時發現如此大量且面積較大的房址,將有助於更好地揭示古代東遼河流域的歷史面貌。  長山遺址位於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小城子鎮長山村。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山東省文物局7月9日公布2019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成果,及2018-2019年全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獎獲獎項目和2019年度山東省新發現獎獲獎項目並進行了頒獎。其中章丘區牛推官南遺址、濟陽三官廟漢墓兩個濟南市考古項目分別入選。
  • 上湖鄉舊石器遺址發掘進展與收穫
    但是,在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專業力量薄弱,導致工作進展緩慢,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和研究程度都比較有限,尚未充分發揮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學術意義及其服務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從2019年開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緊密合作,在江西開展了深入、系統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聯合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
  • 河南滎陽青臺遺址發現疑似北鬥九星祭祀區
    新華社鄭州3月29日電(記者桂娟)發現中原地區史前最早土坯房屋和疑似北鬥九星祭祀區的「滎陽青臺遺址發掘」項目,29日當選「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青臺遺址是著名的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遺址。
  • 河南滎陽青臺遺址發現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8月27日消息,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的河南滎陽青臺遺址又有了新發現。自2015年以來,文物部門對青臺遺址又進行了系統調查、劼探和發掘,在遺址東部發現了九個陶罐組成的北鬥九星圖案,九星罐東部有黃土圜丘,西部及東南部不同方位擺放四個翁棺將九星罐和圜丘半包圍,南部有一個祭祀坑,內置一個非正常死亡骨架,祭祀區北部、西南部、東部均有較多地臼的遺址。經過考證,此處遺蹟時代主體為仰韶文化中晩期。 韓章雲 攝圖為8月27日的滎陽青臺遺址,有工作人員在現場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