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中大部分都蘊含佛禪,為何佛教影響如此深遠

2021-01-21 嘉淑的小文欣屋

宋代文人與佛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接受來自佛禪各個方面的影響,既有外在生活模式的模仿與取用,更有心靈精神的互滲和交融:從遊走禪門、偶居禪院到參禪悟道式的居家修行,從禪趣機鋒式的言傳到妙悟神遇式的意會,從靜觀冥想的禪定體驗到禪意神恩的詩意棲息翻開宋代文學史,受佛禪影響而在文學中詩意抒寫的文者數不勝數,僅以南宋而論,不僅有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尤袤、楊萬裡、範成大、陸遊」,還有戴復古、劉克莊為代表的江湖派和徐照為首的四靈詩派,以及有一定「文名」和影響的李綱、曾幾、姜莞、辛棄疾、張孝祥、周必大,等等,不一而足。有學者深刻地指出:"……整個宋代的文學成就,特別是詩壇獨特風格的形成,是與佛教的影響密不可分的「。

的確如此,如果說程未理學在學術上成為影響宋代文化的至大至深者,抵制了釋老之學對儒學的衝擊和威脅,那麼北宋浸淫佛說的蘇軾及濡染佛禪、耽於禪悅的江西詩派卻對宋代文學發生了重大的影響,而南宋文壇有影響力的文人幾乎都與佛教有不同程度的關係,尤其與禪的關係,更是淵源深厚。佛禪深刻影響著宋代文人的詩文創作,茲舉葷葷大端者略析如次:首先,佛禪對宋詩的影響是多層面、多維度的,其中最顯著的影響便是理圓思深的宋調的形成與佛禪有著深厚的淵源。

「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此語一語道出了繼唐詩高峰之後宋人再闢新域的艱難與窘迫。但是,末人並未因此而裹足不前,而是獨闢蹊徑,著意挖掘和表現詩歌描寫對象內在的理趣,從而形成有別於唐音的理圓思深的宋詞風貌。所謂理圓恩深的宋調指的是宋詩自成一格的「理趣飛關於「理趣」,錢鍾書先生說:「釋氏所謂非跡無以顯本』,宋儒所謂理不能離氣』,舉明道之大綱以張談藝之不同,則理趣也。」宣可見宋詩中的「理」趣,既包括理學之「理」趣,也包括「禪理」、「禪趣飛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理學乃揉合融會釋老之學而創,故而即使是充滿理學之趣的宋詩,亦常常可於其中尋得佛理或禪韻的蹤跡。

錢先生還形象描繪了「理趣」之「理」的特徵一一「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無味,現相無相,立說無說。所謂冥合國顯者也」。這一描述把宋詩理趣與佛禪興悟思辨之趣巧妙地聯結在一起,形象地描繪出宋詩理國思深的創作特點。因此,從深層影響的層面而言,理圓思深的宋調的形成與佛禪融會於宋詩的獨特表現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華嚴之消除時空、物我、理事等分別的圓融宗觀往往滲透在宋詩人跳躍式思維的謀篇布局中。又如佛教觀想靜察的自然觀不僅影響著宋人日常生活的修行體驗,而且影響著他們賦詩運思中的意象營構,在詩歌中鳥獸草木、風花雪月等自然意象往往因此蘊涵佛理禪趣,與自然景觀中蘊含著厚重的人文底蘊。

再如禪宗「遊戲三昧」的開悟方式不僅啟迪了宋人的詩性智慧,而且成為宋詩語言活脫、詼諧且耐人尋味的淵源之一。凡此種種,都是佛禪給宋詩「理趣」注入的活力源泉,從而形成其雖在以「象」寫「意」上不及唐詩,但在以「象」寫「心」傳「理」上從謀篇布局到意象營構再到語言思維都自成一調,遠超前人,形成宋詩理圓思深的獨特風貌。

相關焦點

  •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艾光明
    宗教是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現象。宗教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發展影響很大。特別是佛教對中國的影響較大。佛教在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的民間傳統風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記。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詩歌、小說、書法、繪畫、音樂、建築、石窟等,所以說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蘇軾——super star一生的詩歌與佛禪
    蘇軾這位李太白式的天才人物,一生幾起幾落卻仍能吟嘯高歌,灑脫率真,這得益於他生來隨緣自適的性格,更得益於他對佛教的終身浸潤,而最終以禪宗思想為基礎的人生哲學構成了他曠達的風格與超越的情懷。但他以僧為友不念佛,以禪喻詩不執空,以般若大智慧調和了儒釋道三家教義融入實用。
  • 佛教詞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詞語是來自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過漢語佛典的傳譯,佛教詞語作為外來語向漢語第一次大規模的輸入,他們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90%以上。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增的詞語主要有三種情況。
  • 周世宗如此憎佛,趙匡胤為何重視佛教?
    五代末年,又出現了位對佛教沒有好感的皇帝,這就是周世宗。這位皇帝很崇拜秦始皇,並以他為榜樣,一心想實現國家統一。政治上又想貫徹以儒教為主的方針,因而看佛教實在礙事,也追隨前三位「志同道合者」進行了一次滅佛運動,這就使得已經走上下坡路的佛教又挨了一記重拳。但這位周世宗還沒有來得及完成盼望已久的統一大業,就在北伐契丹的戰役中得了重病,不久便死了。
  • 為何修行中人,和尚多顯胖,道士略清瘦呢?真相大部分人不明白
    導語:為何修行中人,和尚多顯胖,道士略清瘦呢?真相大部分人不明白宗教是給予人們心靈慰藉的一種信仰,世界上主要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三大宗教,自從佛教傳入我國之後,很快就形成中國本土化,並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發展,時至今日,中國大地上依然後很多佛教信徒,每逢時節都會來寺廟燒香拜佛,祈求事事順利,家人平安,而我國除了佛教之外,還有本土的道教,道教對於中國的影響也十分巨大,但為何修行中人,和尚多顯胖,道士略清瘦呢?
  • 我的本科畢業論文——中國文學中佛的印跡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佛經文學為中國文學提供了眾多素材,不管是人物還是情節,不管是小說還是戲曲都是如此,通過探索中國文學中佛的印跡,我們可以看出佛經文學對於中國文學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下面便重點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來論述佛經文學對於中國文學的影響。
  • 漢明帝劉莊的一個仙人夢,把佛教夢到了中國,如此受人青睞!
    自此,佛教在中土大為興盛,雖然經歷了唐武宗、周世宗兩度毀滅性的滅佛打擊,可是佛教終於成功地與儒學和本土的道家相容,在宋代形成了三教合流的趨勢,成為統治者治國的思想。蘇軾在詩中有一片雲《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獨家風景音樂,支付寧飛天。三百六十座寺廟,尋找可憐的一年。在廣袤的朱代,佛教的寧靜與安寧,使許多人對靈魂的安慰,特別是物化的社會狀況,使人們更加關注崇拜佛陀等業餘生活。
  • 為何己亥年對龔自珍如此重要?|餘世存讀《己亥雜詩》
    為何己亥年對龔自珍來說如此重要?那一年對中國的近代史來說,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龔自珍又是在何種人生境遇和社會背景下寫下這些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年也是己亥年,在當下重新讀兩甲子前的《己亥雜詩》,又能獲得什麼啟發呢?
  • 南齊時入中國,喻示佛教之發展
    佛藏中經,以譬喻名者,亦可五六種,唯《百喻經》最有條貫。」 ——魯迅誦讀全書,這部頗具佛學思維特徵的經典,不僅僅是宣揚佛教的思想主張,讀者從中能獲得的還有處世的方法論,也是了解了佛教文化的傳播我國的影響。這是一部兼容性的佛家經典《百喻經》的出現正是大乘佛法興起之初,小乘佛法還在延續,大小乘佛法因不同理念產生的爭論在書中以譬喻的方式有體現。
  • 洗澡規格:洗兒禮、喪葬禮、結婚禮,沐浴為何在宋代成為文化禮節
    而宗教沐浴大多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沐浴,佛教的沐浴主要是佛教徒的沐浴活動,大多是在重要的節日進行心沐浴或者佛教教徒去世時身體沐浴。而道教則是在修齋前、修煉道業的時候進行沐浴,表達生命進入了下一個輪迴。在家庭中常常有了私人浴室,而在書院等公共場所都設立了浴室來保障學員們的衛生狀況。在辦公場所、養老場所、監獄之中都有了公共的浴室場所,而適宜沐浴溫泉更是數不勝數。而對於宋代的沐浴用品上也有了自己的基礎特色,大多用一些對身體有好處的植物、礦物、動物等泡澡。這也是一種養生沐浴,將沐浴用品進行進行煎湯沐浴,通過皮膚吸收就可以達到美容等保健功能。
  • 從《前赤壁賦》看蘇軾的佛禪思想: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宋代的文壇巨星蘇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善文章、工詩詞,且能書擅畫。因此自北宋後期,他就一直以文採風流為學者文人所欽慕。而最為歷代知識分子所稱道不已的則是一生執中持平,守正不阿,雖屢遭貶滴卻仍處之泰然的豪放和曠達的思想境界。這種思想反映在他的詩、文、詞中,則無論是寫人生理想追求的,還是寫山川田園風光的,都顯得那麼超脫、曠達,具有一種共同的豪邁氣象。
  •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女子為何這麼開放?穿著露受佛教影響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女子為何這麼開放?女子地位空前提高是本質原因,穿著袒露受佛教影響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再現了千年前大唐令人驚豔的女子服飾和妝容,讓世人感動原來大唐女子穿著這麼潮,這麼奢華,這麼氣派。
  • 宋朝官德教育:兼善天下、為官以德,為何宋代如此重視官學教育?
    宋朝的官德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幾類,這就要求官員都應該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清正廉明、辦事勤懇等,我們從中也可以窺見宋朝如此重視官學的教育的態度,那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為什麼宋朝這麼重視官學教育。一、 宋朝時期的官學教育1、宋朝時期家庭教育出現家訓這一官德教育的嶄新形式。
  • 唐代詩僧寒山子的詩詞為何風靡日本?
    其原因是日本人,雖然受漢唐文化影響深厚,並且文字當中採用很多漢字,然而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理解上還是有相當難度。這點別說對日本人,就是華人,若是文學素養和傳統功底較差,對古籍的理解尚有難度,更何況是語言文字不同的日本人。因而,在日本對於一些詰屈聱牙古漢語典籍,只是少部分人去研究,大多數人都喜歡通俗易懂的詩詞典故。
  •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佛教蓮花紋瓷器的前世今生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佛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一說,其中的「花」即指蓮花,蓮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種子(蓮子)並存的花朵。象徵佛「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同駐。   如詩如畫如蓮花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很早就出現了描寫蓮的詩句。
  •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沒落,卻能在中國很好的發展?
    除西方文化外,沒有外來文化比佛教對中國影響更深遠的了。雖然西方文化在這一二百年間在中國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如果就悠久性、融和性來講,這種影響力相較於佛教的影響力是微不足道的。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是這樣深遠,為何佛教能在中國生根發展就成了相當重要的問題。
  • 日本文字文學的誕生與發展
    8世紀奈良文化時代,引進的儒佛經典對日本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催生了日本古代文字文學的誕生。日本從口頭文學到文字文學的過度期,由於日本沒有固有文字,仍需藉助漢字及其表現,這就給文字化帶來很大的制約。在假名文字未創造出來以前,口頭文學與文字文學之間仍存在斷層。但是,大體上一這個時代為界,日本文學從口頭傳誦進入了文字文學的過渡時代。
  • 相術:影響最大的十大相術古書!
    現在版本多為《四庫全書》中修編而來。 4、《麻衣神相》 成書:不詳 作者:不詳 評價: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 觀世音菩薩法力並不是最高,為何卻在漢化佛教中最受歡迎?
    但令人奇怪的是,觀世音菩薩在東方的漢化佛教中,享有的知名度卻是最高,最受歡迎,這是為何呢?    當佛教傳入東方的中華大地後,東方信徒對菩薩的單獨信仰逐漸抬頭,對於傳說中的西方極樂世界,那只是信徒們的嚮往之處,眾生只能「往生」,而菩薩以度化眾生登彼岸為旨,他們往往又能出蓮座下界化愚頑。  因此,佛教入中原後,在發展過程中,從南北朝以後,東方的漢化佛教開始通過種種附會,逐漸請著名的菩薩東來定居,自立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