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古以來有豐富的神話、歷史傳說和原始歌謠。8世紀奈良文化時代,引進的儒佛經典對日本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催生了日本古代文字文學的誕生。日本從口頭文學到文字文學的過度期,由於日本沒有固有文字,仍需藉助漢字及其表現,這就給文字化帶來很大的制約。在假名文字未創造出來以前,口頭文學與文字文學之間仍存在斷層。但是,大體上一這個時代為界,日本文學從口頭傳誦進入了文字文學的過渡時代。公元593年推古朝以來,經過長期的努力,至奈良超終結,凡200年間,從創造出一種具有口頭詞章特色的文體,著手編纂第一部文學歷史書《古事記》,到採用多種不同文體面世《日本書記》,以及一些地方的《風土記》,
許多口頭文學也通過這些文字文學而得以傳於後世,迎來了日本從古代口誦的原始文學到文字文學的完成期。
日本輸入漢字後,初步進入文字期,用大和語表記還存在諸多困難。比如,推古228年(620)雖已開始修史《天皇記》、《國記》作為資料的傳承已經文字化,但是講口頭文學文字化尚不成熟。在這種狀態下,天皇敕令編纂《古事記》,
於是由侍奉大嘗祭神樂女出身的捭田阿禮口述,由太安萬呂筆錄下來。捭田阿禮經常在大嘗祭和舞樂的儀式上,以記憶來口述古代皇室歷史傳說和典故,以及傳承神話和傳說故事,比如他口述了天孫降臨、天石屋戶太陽復出等神話傳說及相關的原初歌謠,由太安萬呂記錄下來,這便成了《古事記》的主要內容,其具有歷史性的同時,也具有文學性。
於《古事記》問世8年後,又編篡的《日本書記》(720),
其中有神代記,內容包括神世七代、八洲起源、諸神出生、天孫降臨、神皇承運等,屬於神話和傳說故事,但多為編年體記事。記錄從神武至持統凡41代天皇的歷史事跡,
乃至對漢籍、佛教的傳入等政治外交事件等,都做了詳盡的歷史性計數,但不少地方尚未完全擺脫《古事記》那種虛構或虛構與史實混雜的窠臼。就神武天皇即位的的記述來說,也以「初天皇草創天基」、「我皇祖之靈也自天降」為基調,近乎神話化,很明顯的存在人為編造的痕跡。這兩部文學歷史書,是日本文字文學的濫觴。
可以說,從漢籍的傳入、文字文學的胎動,通過《古事記》
《日本書記》等古典的問世,日本古代進入了民族敘事文學的時代,緣此,促進了識字率的提高,文字的普及和文化的發展。從此,日本古代文字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起全面模仿漢詩文,為日本漢文學的興隆打下了重要的基礎。與此同時,當時朝廷和貴族還經常主持詩宴,君臣唱和,促進了漢詩的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