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中期「半兩」錢的出現,再發展流通到秦漢兩代。「半兩」錢,它在各個時期的大小、輕重、錢文以及樣式都發生了比較懸殊的變化。如果我們把這一時間段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半兩」錢按照大小順序堆疊起來的話,堆疊物就會猶如一個上小下大的寶塔。
在「半兩錢」錢體上,雖然都鑄有相同的錢文「半兩」二字,但它們的重量並不是像書上記載的「半兩錢」那樣「重如其文」。因為我們就單單從大小、薄厚各異的「半兩錢」體型來看,便可以知道這些不同年代的「半兩錢」其實際的重量會有許多相差。
當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鑄造「半兩錢」,再到秦二世頒布「復行錢」替代原有的「半兩」錢的這段時間裡(即秦始皇在位期間)所鑄造的「半兩錢」,其體型大、厚度足,「半兩錢」確實是「重如其文」。但在這以後,半兩錢的重量逐漸減輕,大小薄厚極不穩定更不一致。為理清楚「半兩錢」這個特殊的錢泉,我們今天特意的來講解一下秦統一六國前,秦國發行的「半兩錢」,我們把這種錢幣稱之為「戰國半兩錢」亦或是「原始型半兩錢」。
就整個戰國而言,諸侯割據相互攻伐,秦人自處西戎,先後滅義渠、犬戎,在不斷的徵戰中,形成了秦國先民質樸、彪悍的民風。在這種民風下秦國在圜錢的基礎上鑄造出了中國最早的圓形方孔錢。但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不像其他中原地區的國家一樣那樣注重禮儀文化修養,在秦國人看來他們最首要的目的就是滅六國,所以整個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全國上下就在幹一件事情,那就是「備戰」和「徵戰」。因此秦人沒有時間和那種性情去設計和鑄造那種像齊國的刀幣、楚國布幣那樣精美的錢幣。
時至今日,我們再次看到出土的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貨幣之後,將它們與秦國貨幣相互比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秦國的「戰國半兩錢」是鑄造最隨意的。從錢幣樣式的多樣和隨意豁達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戰國時期的開放與活躍。
當然,戰國半兩錢只不過是半兩錢家族中的一員,而對於戰國半兩來講它的產地就比較統一,一般大部分的戰國半兩都產自於甘肅天水,還有一少部分戰國半兩錢隨著秦國的東進有了不同的產地,但總體而言戰國半兩錢大多產自於今天陝甘兩省的交界地區,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秦國最初得到的封地有很大的關係。
前文中我們一直在講戰國半兩鑄造隨意而有古樸,那麼,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鑄造風格呢?這種鑄造風格的戰國半兩可不可以在眾多版別的半兩錢幣中分辨出來呢?答案是,戰國半兩相對於秦漢時期的半兩錢它有很明顯的鑄造特徵,首先在錢文上,戰國「半兩錢」錢文用大篆書寫而成,相比於後世的小篆「半兩錢」戰國時期的大篆「半兩錢」從形制來看,顯得更加的樸拙渾厚。就目前的出土狀況來看,戰國「半兩錢」多為圜錢,很少有圓形方孔錢,在做工方面也比較原始粗糙。
此外,「戰國半兩錢」的錢肉厚度不一,錢體多畸形,似圓非圓,都流銅,錢緣處多會有殘留澆鑄的痕跡。錢文相比於後世更加高凸,行筆粗放,其中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錢上所鑄「半兩」二字,大小不一,「半」字下橫與「兩」字上橫較短,且「兩」字中的「人」字入筆較長,故稱之為「長人兩」。
總之,「戰國半兩錢」造型隨意,大有古拙蒼莽之致,基於以上種種不太成熟的表現,「戰國半兩錢」也被後世泉友稱之為「半兩錢」中的「原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