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虎符:孩子的玩具「銅老虎」竟然是戰國時期調兵遣將的兵符

2021-01-17 戲君看史

#文史那些年# 20世紀70年代初期,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館的考古專家戴應新先生接待了一位名字叫楊東峰的少年。這個少年從自己的衣兜裡掏出一個拳頭大小、動物形狀的東西,顏色黑乎乎的,上面仿佛還隱約有些字跡。他告訴戴先生這是自己兩年前從地裡挖出來的,想知道這個東西的來歷。

戴應新先生在桌面上攤開一方手絹,將楊東峰拿來的東西放在上面,開始認真研究它的形狀和上面的文字。經過一番審視和鑑別之後,戴先生初步斷定,眼前這個似乎不起眼的小東西是一枚十分罕見的戰國虎符。戴先生為此激動不已,並請楊東峰詳細講述一下這枚虎符的發現過程。

地裡挖出個「銅老虎」

楊東峰說自己是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人。兩年前的一天,他在村西田野裡平整土地的時候,無意中用鐵鍁挖出了一個拳頭大小的金屬疙瘩。當他把外面的泥土弄掉之後,露出了一件動物形狀的銅質器物,有頭有尾有腿,樣子像貓又像虎。於是楊東峰就把它放在衣服口袋裡帶回了家,想拿去當廢銅賣。但廢品收購站的人說這東西太輕,值不了幾個錢。楊東峰只好把它拿回家,隨手扔在了自家院中的窗臺上。

這個不起眼的小銅塊成了家裡孩子們的玩具。上面的泥土弄乾淨之後可以看出,這是一隻老虎的形象,昂首擺尾,栩栩如生。此後兩年多的時間裡,這隻「銅老虎」整天被孩子們拿來做遊戲。磨得久了,「銅老虎」青黑色的身體上漸漸顯出了金黃色的文字。可是文字的樣子像鳥爪一樣,非常奇特,誰也看不懂。正是這些神秘的文字引起了楊東峰強烈的好奇心。他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隻小小的「銅老虎」說不定是一件有來頭的東西,所以才來到了碑林博物館,想找個專家問問清楚。

戴應新先生聽了楊東峰的講述之後,連聲說道:「太好了,太幸運了,幸虧你沒把它當廢銅賣掉。這個東西很有價值啊!」他還請楊東峰領路到北沈家橋村現場查看,以具體了解出土的情況。

結合出土地點和「銅老虎」上面的銘文,戴先生最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枚虎符屬於戰國時代,是秦國的秦惠君授予杜縣將領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一件非常有文物和歷史價值的稀世珍寶。

「銅老虎」的不凡身世

少年楊東峰發現的這枚虎符是秦惠君授予杜縣將領的,因此被稱為「杜虎符」。它全長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符身上從虎頸至虎腿有錯金(在金屬器物上用黃金鑲嵌出文字或花紋)銘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這段銘文的意思是說:調遣軍隊的兵符,右半邊在國君手中,左半邊在杜縣。凡是用兵50人以上,必須與君主保管的右半虎符扣合,才能夠出兵。但如果遇到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

這枚虎符的發現,驗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問題。一是通過對虎符上文字的研究,確認該虎符為戰國時期秦國杜縣的軍事首領所有,客觀地印證了秦國在少陵原西周杜伯國封地(今西安市東南)設杜縣的歷史。據研究,杜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的縣。二是這枚虎符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戰國時期調兵遣將制度的歷史。調動軍隊時,必須由君主派出的使臣與地方長官會合,將兩半虎符相合,方能調兵。杜虎符以實物的方式有力驗證了歷史記載的真實性。

虎符與兵權

虎符,也叫兵符,是古代兵權的象徵,也是調遣軍隊所使用的憑證。由於中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方面,常有「飛虎軍」、「虎將軍」等稱呼,所以人們就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上面刻有說明的文字,作為調兵遣將用的兵符。因為虎符用於軍事行動,需要保持謹慎嚴密,所以大多做得比較小巧,以便於隱藏。目前出土的虎符的長度大多不到10釐米。

虎符是由左右兩半組成,一般右半邊存於朝廷,左半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虎符素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個地方有一個專門的虎符,不能混用,也不能一符多用,這樣就能夠充分保證君主對於地方軍隊的控制權。要調動軍隊時,君主將右半邊交給使者,使者拿右半邊虎符與帶兵將帥手中的左半邊扣合,左右配合完整就表示命令驗證可信,才有權調動軍隊。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材質、刻銘方式等也有很多變化。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採用青銅製成,上面刻有銘文,以說明用兵的地區、範圍、權限等。最初,虎符上的銘文位於符的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

信陵君竅符救越

虎符是兵權的象徵和調動軍隊的有效憑證,在古代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在戰爭中出奇制勝,軍事家們圍繞著虎符各施計謀,發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史記》中記載的「竊符救趙」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

戰國時期,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先是打敗了趙國的長平軍,又出兵包圍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平原君(趙惠文王的弟弟)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的姐姐。她多次送信給魏王和信陵君,向魏國求救。魏王派晉鄙將軍帶領十萬大軍去援救趙國,但是因為害怕秦國報復,卻讓晉鄙率領軍隊在鄴城安營紮寨,名義上是救趙,實際上是抱著觀望雙方的態度。

魏軍按兵不動,信陵君心急如焚,卻無計可施。當時有一個隱士侯嬴是大梁夷門的守門人。他向信陵君獻計說:「調遣晉鄙的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臥室內,而現在如姬最受魏王的寵幸,能夠有機會進出魏王的臥室,把兵符偷出來。我聽說三年前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她一直想找人為父報仇,但都沒能如願,最後是您派門客幫她報了仇。如姬非常感激您,只要有機會報答您,她赴湯蹈火都在所不辭。只要拿到虎符,奪過晉鄙的軍權,就可以向北援救趙國,向西打退秦軍,可謂一舉兩得啊!」

信陵君聽從了他的計策,去求如姬幫忙。如姬果然想方設法偷到了魏王的兵符,並把它交給了信陵君。信陵君帶著壯士朱亥來到鄴城後,拿出虎符,假傳魏王的命令,命晉鄙領兵救趙。久經沙場的晉鄙合上兵符,仍然半信半疑,想違抗命令。這時,朱亥舉起手中的大鐵錘,一錘打死了晉鄙。信陵君掌管了晉鄙的軍隊,立刻挑選了8萬精兵,進攻秦軍,解了邯鄲之圍,保全了趙國。

虎符的發展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材質、刻銘方式等也有很多變化。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採用青銅製成,上面刻有銘文,以說明用兵的地區、範圍、權限等。最初,虎符上的銘文位於符的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比如前面提到的「杜虎符」,出土時雖然只有左邊一半,但它上面的銘文無論是文字還是表意都非常完整,由此可以推斷,虎符右半邊的文字與此相同。

從漢朝開始至隋朝之前,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即虎符的銘文刻於虎脊之上,騎於中縫,只有合符之後,方可通讀。1989年在陝西鹹陽秦都區灃西鄉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漢代銅質虎符,虎符長5.8釐米,錯銀、篆書,在虎符的脊背處有銘文8字:「與齊郡太守為虎符」。

後來,兵符的形狀有所變化,不再是老虎的形狀。隋朝時兵符改為麟符,也就是做成麒麟的形狀。唐朝則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時則用虎頭牌,後世則慢慢演變為普通的銅牌了。威風凜凜的虎符慢慢在歷史的煙塵中消失了蹤跡,成為傳說中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東西。

如今,這隻傳奇的「銅老虎」收藏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市南郊)中。儘管它只有一個拳頭大小,遊人們甚至需要透過放大鏡進行觀賞,但是它那生動傳神的造型、精妙絕倫的錯金工藝以及悠久傳奇的歷史仍然讓人感嘆不已。它從遙遠的戰國時代一路走來,經歷了漫長的2500餘年的歷程,在它的身上不知道記載了多少驚心動魄的戰爭故事。如今它就靜靜地躺在那裡,仿佛在回味著那段金戈鐵馬的歲月……

相關焦點

  • 在古代,虎符能調兵遣將,為什麼沒有人偽造?
    眾所周知,虎符是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它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人說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至於為什麼要把兵符做成老虎的形狀,是因為古人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在叢林爭鬥中始終處於不敗之地,所以在軍事上大都以老虎為尊。不過,虎形不是唯一的形狀,比如秦朝時有龍符、鷹符。
  • 古代虎符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遣將?
    在影視局中,我們常看到,軍隊調動時,常常需勘合虎符,只有對了,才能調兵遣將。那麼,虎符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遣將?下面,小編就說說與虎符有關的知識!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採用銅製的虎形作為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稱為虎符。虎符一般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
  • 杜虎符:掌符才可赴君命
    當時,楊東鋒撿到這塊綠鏽斑駁的銅製品,只是覺得稀奇,便帶回家給妹妹玩,後來綠鏽慢慢剝落,杜虎符身上閃閃發光的金字顯出,楊東鋒和家裡人才意識到這可能是一件文物,於是交給陝西省博物館,杜虎符遂被收藏入館,成為館內的一件珍寶。 杜虎符出土的消息一經報導,相關專家對杜虎符的真偽卻提出了質疑。
  • 杜虎符:中國現存最早調兵憑證
    在介紹秦「杜虎符」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虎符的相關歷史。虎符的相關歷史虎符簡單說就是古代皇帝授予將臣兵權和調兵遣將的信物。也就是兵甲之符,用於傳達命令、調動軍隊的一種特殊憑證。春秋戰國秦漢時通常作虎形,方稱「虎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併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
  • 古代的虎符能調兵遣將,為何無人敢仿製虎符,改朝換代呢?
    君主就想出了用兵符調兵的這種方法,兵符的另一個名字也叫虎符,最早的兵符是由銅製造的,做成老虎的形狀,非常的有氣勢。虎符一分為二,左邊給予將領,右邊則由君主保存,可能會有人問:像這樣的一個小東西,造假起來不是很方便嗎?實際上,聰明的古代人早就設置了防止他人造假的"密碼鎖"。
  • 看見文物|中國最早的兵符——杜虎符
    我國古代兵符多製成虎形。1973年,西安南郊杜城村附近一位農民犁地時發現了一枚形似虎的秦國兵符,即這件「杜虎符」。杜虎符為左半符,虎作行走狀,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共40字,字體為小篆,內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
  • 古人所用兵符之「虎符」,信陵君用它救了趙國,它究竟長什麼樣兒
    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的「虎符」,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一篇《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文章,講得是信陵君,但其中關鍵物品就是虎符。公元前258年,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六國指日可待,戰爭頻發。公元前260年,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大破趙軍,坑殺了趙降卒40萬。
  • 古代虎符很容易造假,為何能隨便調兵,重點是皇帝手裡另一件東西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意思是:「右半符存於君王之處,左半符存於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軍隊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才能行軍令。
  • 「秦杜虎符」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古代調動千軍萬馬的「將軍令」
    正文共1546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古代沒有電話傳真,手寫信件易被修改,如果敵方大軍壓境,戰事欲起,皇帝會指派一名親信拿著信物調兵遣將前去迎戰,交接兵權時需要什麼憑證呢?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秦杜虎符"就是二千多年前能調動千軍萬馬的"將軍令"。
  • 秦杜虎符:挖到後孩子當玩具玩,上交博物館後成千年稀世國寶
    這麼強大的秦軍調動,卻受控於一個小小的虎符,五十人以上就必須以虎符為信。虎符成為中國歷史上調兵遣將的憑證。「符」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一種信物,一般分為兩半,兩半相合就能作為憑證。我國古代兵符多製成虎形,所以被稱為「虎符」。虎符用青銅或黃金製成,劈為兩半後,一半交給了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併使用,軍將才能聽命而動。
  • 古代調兵憑證虎符,為什麼沒有人仿製?看完感嘆古人智慧
    導語:古代調兵憑證虎符,為什麼沒有人仿製?看完感嘆古人智慧在古裝電視劇當中,我們都會經常看見虎符的出現。虎符在古代是一種很重要的物品,簡單的來說虎符就是調兵的兵符,誰擁有虎符就可以調兵遣將。一般虎符都用青銅或者黃金來製作,做成伏虎形狀,然後把它劈成兩半,一半歸皇帝所有,另一半交給將帥保管。能夠得到虎符的將帥,應該也能稱得上是皇帝的親信了。虎符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在當時,虎符都是專符專用。一個兵符只能調動一個地方的軍隊。虎符在現代是一種珍貴又難得的東西,至今在西安市的陝西博物館當中就有一枚秦代錯金「杜」字鐧虎符,屬於戰國文物。
  • 古代虎符與玉佩 中國王朝歷史更替見證人
    在古代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虎符、虎形佩、從西周至漢朝開始至隋朝唐代,虎符、虎形佩均為銅質玉制都有,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於是這種動物形狀的兵符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 既然古代的虎符能夠調兵遣將,可是為什麼沒有人偷虎符造反?
    既然古代的虎符能夠調兵遣將,可是為什麼沒有人偷虎符造反?在古代,雖然說皇帝是萬萬人之上,軍政大權全部牢牢抓在手中,但是兵還是將軍帶著,那這等於其實兵權是在將軍的手上,為了防止將軍兵變這種事情,很早的時候古人就有了防範措施,這個就是虎符。
  • 古代的虎符能調兵,為何沒人偽造虎符造反,竊符救趙說明真實原因
    而縱觀千年歷史,竟然難以找到偽造兵符的歷史記載? 虎符除了有防偽方法外,虎符上還有小篆銘文: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
  • 為什麼虎符能調動兵馬,卻沒有人敢仿製呢?看完感嘆古人智慧!
    虎符對於皇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是兵權的象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皇帝這個位置。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併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為什麼虎符能調動兵馬,卻沒有人敢仿製呢?看完感嘆古人智慧!
  • 一個小小的虎符,就可以調動千軍萬馬,為何從沒人模仿製造?
    如果皇帝想要派人調動軍隊的話,就應該寫下詔書並且讓他帶上右邊的虎符,才能成功地調動軍隊。只有一種情況可以不用經過虎符進行調兵,那就是皇帝本人親臨現場調兵遣將。虎符03虎符在我國的歷史最早的虎符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而且並不是一隻虎符便可以調動整個天下的軍隊
  • 古代調兵需要虎符,沒有虎符的皇帝,為何不再造一個?原因很簡單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總能夠看到一些武將拿著兵符調兵遣將,或者是一些想要奪權的人第一件事情就是尋找兵符,可見這樣東西在古時候非常的重要,有了它就能夠號令三軍。但有人就會有疑問了,從電視劇裡面看兵符並不像是什麼特殊的材料製成,為什麼那些人要費盡心思去奪取,而不是直接偽造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