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秦國的軍隊在當時是世界最強大軍隊,擁有極強的凝聚力和作戰能力。他們橫掃六國,北擊匈奴,南攻蠻族,為中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但你知道嗎?這麼強大的秦軍調動,卻受控於一個小小的虎符,五十人以上就必須以虎符為信。虎符成為中國歷史上調兵遣將的憑證。
「符」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一種信物,一般分為兩半,兩半相合就能作為憑證。我國古代兵符多製成虎形,所以被稱為「虎符」。虎符用青銅或黃金製成,劈為兩半後,一半交給了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併使用,軍將才能聽命而動。
如今現存於世的虎符只有三個,即陽陵虎符、杜虎符和新郪虎符。而今天我們認識的就是這件杜虎符。
杜虎符屬青銅鑄造,長僅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形如老虎在行走一樣。杜虎符身上刻有錯金銘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
由於可見,這個兵甲符,右半存於君王處,左半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徵調50人以上的兵士必須經國君認可。但如果遇上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則不必會君王的右符。
那麼,幾千年過去了,杜虎符是如何發現的呢?故事還得從40多年前說起。
1975年冬天,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的一個少年名叫楊東鋒,他在幫大人勞動時,突然在地上發現了金屬硬物。他拾起那塊裹著泥土的金屬物,磕掉泥土後,這件類似動物形狀的銅質器物讓他感到很稀奇。於是他就拿回家給妹妹當玩具玩。
杜虎符反面
三年後,這件銅質器物在孩子們的玩耍中露出了金黃色的文字。楊東鋒及家人意識到這可能是件文物,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楊東峰來到陝西歷史博物館,遇見考古專家戴應新,戴應新慧眼識珠,他初步斷定這是一枚十分罕見的戰國虎符。於是這件器物成為了陝西歷史博物館一件文物珍寶。
發現虎符的楊東峰願望是希望能夠換得一套綠軍裝,由於博物館沒有軍服,因獻寶有功,楊東峰獲得了一張博物館發給的表揚信,得到了7元人民幣的獎勵金。
杜虎符正面
專家在邂逅這件珍寶後,通過對虎符文字的研究,印證和破解了眾多的歷史疑案。
然而杜虎符在發現後卻引起了爭議。有學者撰文稱該符為模仿新郪虎符而略加改動的偽作,但經過專家學者的討論,杜虎符基本被學術界肯定為戰國時期秦國虎符,只是對其年代仍存爭議。
如今,杜虎符已是著名的文物而價值連城,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成為研究戰國時期政治、軍事、文字以及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
註: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