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食五穀煙火氣,錢財用物皆所需。因此世人皆愛財,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正如《增廣賢文》中所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錢財來路不正,必然用之虧心。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青海省貴德縣,有一位年輕的姑娘,挖到的大筆銀元卻毫無私心,盡數上交國家。
青海貴德縣,因為地處黃河上遊,流經貴德的黃河水不但一點都不渾濁,而且河水碧綠清澈,如同清泉。站在貴德河岸,兩旁綠樹成蔭,遠處山巒疊嶂,優美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貴德不但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美名,而且其高原風光也自有雄壯氣勢。除了好山好水,此地也有不少好人好事。比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有兩兄妹在貴德某個工地幹活時挖到了七萬枚銀元,他們將之上交國家,此事一時傳為美談。
▲陶金蘭舊照
01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貴德縣便已經在村村戶戶開通鋪設自來水管道。當時很多農民為了補貼家用,都非常願意承包挖掘並鋪設管道的工程。不過,當時有一個青海貴德縣園藝場的地下管道工程,需要將管道埋設於園藝場樓梯下面。因為難度太大,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去承包。18歲的陶金蘭,卻自告奮勇地承包了這個工程。
由於這一段挖掘工程施工困難,陶金蘭為了按時完工,便叫來了自己的堂哥陶恩銘一起工作。兩人為了趕上工程進度,日以繼夜地辛苦勞作。在1982年6月16日那天傍晚,陶金蘭和陶恩銘在挖掘時發現了一些奇特的東西。
▲挖出銀元的地方
02
當時陶金蘭正在向下挖掘溝道,當她挖到大約1米5深左右,揮舞的鐵鏟突然碰到什麼東西,發出了清脆的響聲。陶金蘭還沒來得及停下來查看,一堆白色的圓形金屬片從鐵鏟落下的地方掉落在她腳下,陶金蘭連忙叫上陶恩銘停下手上工作,對之進行查看。
兩人將圓形金屬片撿起來,擦去表面灰塵,但是仍然無法分辨這究竟是什麼東西。陶恩銘認為這些東西既然被深埋於地下,說不定是很有價值的寶物。彼時剛當上民兵的陶金蘭便立刻提出,把這個情況向上級匯報。作出決定之後,兩兄妹便立即趕赴縣武裝部部長的辦公室匯報情況。當時正好武裝部部長以及政委都在辦公室裡,但是兩位領導看到這些白色金屬圓片後,也不能詳細分辨到底是何物,便讓陶金蘭和陶恩銘到縣委去找人諮詢。最後縣委書記劉劍告訴二人,他們挖到的這些白色金屬圓片其實是銀元。
▲土裡挖出的銀元
在了解到詳細情況後,四位民警加上陶金蘭兄妹倆再次返回,在最初發現銀元的地方繼續挖掘。當時施工條件十分簡陋,沒有機械設備,也沒有電燈。眾人只能用手電筒照明,整整挖了一個通宵,所有的銀元才被全部挖出。
03
之後,眾人將所有挖出的銀元做了清點,發現一共有大約7萬枚銀元被挖出。當時用了兩個拖拉機,才將足足裝了幾十個麻袋的銀元,全部運走。這一批銀元種類很多,上面印製的圖案也五花八門,有著很高的收藏價值,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袁大頭」或者「孫小頭」。
▲「袁大頭」銀幣
是誰把數量如此驚人的銀元埋在這裡呢?原來啊,這些銀元,便是清末民初西寧鎮總兵馬元海所搜刮的民脂民膏。根據貴德縣本地的文史資料記載,陶金蘭兄妹工作的這個園藝場就是當時馬元海的官邸。如《儒林外史》所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馬元海也是當時青海省政府主席馬麒的外甥,有了這個背景,馬元海積攢了大量財富,所以這些銀幣應該就是馬元海埋藏於此的不義之財。
這批重達兩噸的銀元經相關部門鑑定後,認為價值36.9萬元,這在上世紀80年代絕對是一筆巨款了。貴德縣政府因為這兄妹二人上報有功,特別授予他們「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並記一等功,為此還專門開了表彰大會,獎勵兄妹二人每人現金500元、一面錦旗、一輛自行車和一臺縫紉機。當年消息一經傳出,全國各地媒體爭相報導,此事迅速傳遍全國。
▲陶金蘭兄妹獲得的錦旗
結語
當年陶金蘭在園藝場挖出銀元的事,也引來了不少人,打起了歪主意。曾有人試圖在此挖掘出其他寶藏,最後將院子挖的亂七八糟,也依然一無所獲。而陶金蘭本人雖然因為這次善舉得到許多人的關注與讚美,但她卻一如既往地淡然,做著自己該做的事,默默用實際行為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