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兵符是古代調動軍隊的重要憑證,在那個沒有電腦,沒有通信器材的古代,一個國家發動戰爭,往往都不是君王親自率兵御駕親徵的,都是由指定的某個將帥領兵,而調兵的重要憑證就是兵符,最常見的兵符就是虎符。
「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說文》
既然一個小小的虎符就可以調兵,那如果偽造虎符,不是輕易就可以調動軍隊了,那古人對於這種情況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又是如何防止造假高手仿造虎符的呢?
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兵權或某一支軍隊給指定將帥的標誌性信物,憑此信物,那名將帥就可調動某一地區或某支軍隊。值得注意的是,虎符並非全國只有一個,而是每支軍隊都有屬於自己的兵符,而它又一分為二,一半由皇帝掌握,另一半則掌握在負責日常管理那支軍隊或那一地區軍隊的將軍手中。
每次出兵、調兵之時,皇帝都會將自己手中的那一半虎符交給此次指定率兵的某位將軍,或是命人帶著聖旨去軍營宣旨,然後將虎符交給那名日常管理軍隊的將軍,由他親自調兵。
而縱觀千年歷史,竟然難以找到偽造兵符的歷史記載?
為何沒人偽造兵符
其一,虎符上有刻有銘文,與其說是銘文,不如說是猶如花紋一樣子的字,極難仿造。而且每個不同的虎符只能調遣某支軍隊,而皇帝手中掌握的虎符不止一個,甚至很多,僅憑對某一個的一面之緣或是數面之緣,是很難仿造出來的。
虎符除了有防偽方法外,虎符上還有小篆銘文: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
為防偽,每一對虎符的切面都並不是平整的,而是凹凸不平的,兩個虎符合在一起時全嚴絲合縫,如同一塊未被分割的整體,我們常用」符合「一詞正是出於此處。這樣即使偽造者見過虎符原件,也很難模仿。
除了長像外,材料也是一種防偽的。古代的冶煉技術並不像現在這樣精準,都是人工配置,所以每一次冶煉出來的成品成份上都會有微小的差別,而一對虎符屬於同一批次的成品,所以他們的成分完全相同,而單獨偽造一半時,卻做不到與之前別一半完全相同的成份比例。
到了秦漢時期,甚至還在兵符上使用了錯金篆刻這個防偽工藝,這種工藝非常稀有,是指將一種金屬絲鑲嵌的工藝,用金銀絲在器物的表面上鑲嵌成花紋或文字。
其二,即便真的仿造出來了,還要有聖旨才行。因為虎符不是調遣軍隊的唯一信物,還要附加一道皇帝的親筆聖旨,聖旨上會寫明調兵的原因,目的,指揮將領等,相當於一道調軍責任書,上面還得蓋著皇帝的玉璽才行。一般情況下,此聖旨是需要皇帝親筆所寫,而皇帝的筆跡可不是一般人能模仿得出來的,一般的市井小民又怎能見過皇帝筆跡什麼樣呢?
其三,退一萬步講,即便真有人能夠造出可以亂真的虎符,又能偽造出玉璽和皇帝的字跡,但虎符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辨別方法,那就是它是一分為二的,只有兩枚半塊的虎符完全吻合到一處,才能使其生效,這一點則是都難以偽造的了。
這種將虎符一分為二的方法後來也被民間廣為應用,大多是家裡有了小孩以後,母親都會將自己的隨身玉佩分為兩塊或是多塊,做成掛件,戴在孩子脖子上。為的是防止孩子哪天如果走丟了,母親找不到自己的孩子,還可以憑藉這枚殘缺的玉墜去認領。
或是手足兄弟、姊妹分開的時候,也會將玉佩一分為二或是分為多塊,每人一塊,用於日後相認。電視劇還珠格格裡面,小燕子和肖劍就是以這種方式相認的。
在古代,常見的兵符以虎符、魚符、龜符,但無論其形式如何變化,但防偽的手法確是越來越先進,畢竟軍隊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穩定,再昏庸的皇帝也知道其重要性。
既然兵符難以仿造,是否可以偷來呢?
剛才已經說過,虎符並不是調令軍隊的唯一信物,還要有聖旨才行,聖旨上,會寫明此次調遣軍隊的目的、人數、時間等,與虎符一起交給之前的統兵將軍,由繼任者接掌這支軍隊,或是由該將軍親自率軍執行此次任務。
所以,既然有聖旨會寫明,當該將軍聽過聖旨所寫之後,就很容易辨別它的真偽了,一些完全不符合常理甚至不合邏輯的命令又怎會是皇帝籤發的呢?其中必然有假,得派人回朝確認才行。
所以,相比於假造兵符來說,歷史上偷兵符調遣軍隊的事例並不是沒有,畢竟偷兵符要比偽兵符更容易一些,但能成功調動軍隊為自己所用的卻是鳳毛麟角。
不過,縱觀歷史,還真有成功的案例,那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竊符救趙」。
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國大軍壓境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以唇亡齒寒為由向魏國求助,魏王不敢得罪秦國,所以沒有發兵救趙的打算。
當時魏國與秦國都屬於戰國時期的強國,秦當時採用的是遠交近攻的政策,先穩住遠處的魏、齊、楚等幾個較遠的大國,先滅掉趙國等鄰近國家,然後再循序漸進的由西向東、向南發展。
秦國的狼子野心,眾人皆知,魏王雖然無心救趙,但魏國大將信陵君魏無忌聽從了謀士侯贏的建議,置生死於度外,以國家大義為重,與魏王寵姬如姬裡應外合盜取了兵符,奪取了魏國兵權,並出師與趙國合力擊敗秦國,捍衛了魏、趙兩國的平安,同時也鞏固了魏國在各國中的大國地位。
可值得一提的是,魏無忌當時雖然有如假包換的真兵符在手,但並沒有聖旨,而且當時的領兵將軍也沒想將軍權就那麼交給魏無忌,可他是怎麼奪取兵權的呢?
當時趙國被秦國圍困的時候,魏王曾命令魏國上將晉鄙領兵十萬救趙,但救趙只是個託詞,實際上是坐山觀虎鬥,等秦國攻陷趙國之後才讓晉鄙進攻秦軍。
所以,晉鄙率領魏軍行至半路就停滯不前了,不過這層意思只是他和手下的一部分將軍明白,下面的將士可是一頭霧水,大多還不知情。
而魏無忌此次前來的目的,則是要真正履行魏王明面上的發兵意圖。就在晉鄙猶豫不願聽從調遣的時候,魏無忌身邊的大力士朱亥直接用身藏的四十斤重錘將其砸死。魏無忌這才調動了軍隊,成功救下了趙國。
而真正讓軍隊聽命於魏無忌的其實並非他手中所持有 的兵符,而是他高高在上的宗室身份,若此時持兵符而來的人是 一個普通士兵,即使當眾斬殺了將領,估計也會被其他士兵滅掉。
所以能兵符能調兵這個說法是不完全的,而是兵符、聖旨這兩樣缺一不可,才能真正調動兵符,但要同時具備這兩樣就太難了,畢竟偷兵符還能是技術活,只要盜術夠高就行,但皇帝的聖旨就不是那麼輕易能得到的了。
綜上所述,偽造兵符本身就已經很難了,再加上一道寫明調兵用途的聖旨,兩兩加持,即使有人試圖調兵謀反,也絕不會採用這種看起來」正大光明「的做法。
同時一個國家的軍隊由多人分管,若要進行大規模的造反,絕對不是只調動一支部隊可能起事了,所以對於偽造兵符和聖旨這種操作手法來講,就太麻煩了,所以縱觀歷史,造反者採用的多是自己豢養軍隊或者直接收將領發動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