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
「虎竹」,即虎符與竹使符,皆為調動兵馬之信物,一般來說不同軍隊有專屬虎符,兵權君授,虎符在人在,丟失虎符者乃是大罪。 《文帝紀》有載:「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謂之「虎符」者,銅鑄,虎形,背有銘文,分兩半,右半留中,左半授將。」
使用虎符調兵時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唐代詩人李白在《古風》中寫道:「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說的就是合驗兵符之情景。
01始於春秋,符影后朝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各方諸侯都統領著大批兵馬,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天子為掣肘諸侯便增加了調動兵馬的必走程序,虎符就應運而生。後來諸侯國的體制和發展越來越成熟,與天子的離心力越來越大,有沒有合驗符節都管束不了諸侯了,天子的地位也慢慢架空。歷史上信陵君盜得另一半虎符,欲調兵救趙,信陵君官拜魏國相國,威望很高。在璧全符印後,仍有守將懷疑他的動機,情急下他斬殺了守將,這才調動兵馬解了邯鄲之困。
又盜取了魏王手裡的半個虎符,在調兵時依舊受到大將晉鄙的質疑,不允出兵。
君主專制下,虎符調兵成了歷史之痕,歷朝歷代都效仿。
絕對的力量面前,制度才會發揮優勢。秦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將虎符調兵制度徹底堅持貫徹,以鞏固中央集權,在當時凡遇調兵都需要出示虎符,沒有授予虎符的還須上奏申請,還需和皇帝的另一半虎符合璧,並要有加蓋了皇帝玉印的調兵詔書,明確由哪個將軍統兵?調兵數目幾何?調兵目的是?回營期限多久?軍事完畢後另一半虎符還得上交。
02兵權授符不授人
虎符一半留將,一半歸中央,在軍隊中,絕大部分士兵未見天子之顏,軍中等級森嚴,級級管轄,如果出現越級調兵或其他長官調動,就需要虎符。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只認虎符不認人。虎符分兩半,就是要避免單人持有,導致獨斷專行,私結勢力威脅到天子統治。
擔心此類情況發生,也是不無原因,有些軍營中士兵追隨將軍徵戰多年,對將軍忠心不二,況且歷史上功高震主的將軍不在少數,例如唐玄宗時期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位擁有重兵的大將,發動的有名的「安史之亂」
直接將一個鼎盛王朝搞得元氣大傷。所以皇帝為了防止手握重兵的將軍擁兵自重,甚至倒戈反亂,對於兵馬的控制與兵權的授予是極其重視的。如有將軍不用虎符就憑自身威望擅調兵馬,便會引起皇帝的極大猜忌和處罰。所以很多將軍雖然不憑虎符也能調動兵馬,但依然要走合符對印的流程。
03仿造虎符,無異自殺
歷史上沒有人能靠仿造虎符而成功調兵。現代的《國家寶藏》節目中:「虎符引申出來是如今密碼學。細看現存的虎符文物的背面,有許多不規則凸起」。其實虎符的背面全為凹凸不平的古代符字篆刻,且符字大小不一、凸起高低不同,無從仿製。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仿造由一個模子中澆築且出自同一工匠之手的兵節虎符無異於自殺。
總結:虎符作為調兵的最高信物和兵權象徵,它在整個君主專制時代的作用是巨大的。任何人並非只憑虎符就可調兵,同時也是需要許多輔助文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