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個姜太公,也大概知其輝煌事跡,包括:第一,在渭水之濱以直鉤放在水面之上垂釣,大呼願者上釣;第二,八十歲遇周王,剛見便得到重用;第三,姜太公服務周室的年資不高,卻被尊為「太公」。這三件事都有令人費解之處,如今筆者就來拆解這三大謎團吧。
首先,這三大謎團相互間有很大關連,已達耆英之年的姜太公,初遇文王便得到賞識重用,並非只靠古靈精怪的直鉤釣魚,姜太公也並非庸庸碌碌度過八十寒暑的衰翁。他原本姓呂名尚,字子牙,是神農氏(炎帝)之後裔,其父為商朝下級軍官,早年戰死沙場,姜子牙及壯就大膽反抗商朝末期的腐敗統治,任俠好義,抱打不平,因犯殺人罪被迫遠走他鄉,流落江湖,曾為東夷的軍事首領,有很豐富的領導義軍作戰經驗,只因運氣未到,歷經多次失敗,只能帶著徒弟散宜生等人東奔西躲,生活甚為坎坷。
這樣,轉眼數十年過去,原本英偉的少年俠士,已變為垂垂老矣的白髮翁。若是換作別人,也許自顧此生無望,心灰意冷等待與草木同腐了;但姜子牙意志力驚人,經受多年江湖歷練仍樂此不疲,長期鑽研兵法,早已自成一家;又不停考察各地風土人情,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山川形勢人文等,無不暢曉。
在姜子牙終身學習,不停努力增值的同時,商紂政權愈加腐敗,百姓愈加困苦。當時,西伯侯姬昌開始有經營天下之心,他就是後來的周文王。然而,商紂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察覺到姬昌有異心,曾經使計將其囚禁於京師朝歌,幸賄賂商紂近臣才得釋放。
姬昌逃出牢籠後,更加緊搜羅人才,準備舉義大事。其實,姜子牙早就注意到這位未來的「老闆」,既有意投奔旗下開創新局,也準備好所有對付商紂的大計了。問題是,當時姜子牙缺乏人事關係為其作出有力的推薦,自己只是寂寂無聞的八十老翁,若貿然叩門「求職」,根本就沒有機會見到姬昌,更遑論向其獻策了。
是以姜子牙食腦想出妙計,打聽到姬昌某次領兵出獵,判斷其必經渭水支流的磻溪,於是成為世上最早的「行為藝術」表演者,實行以直鉤置於水面釣魚,並且大呼小叫以此吸引姬昌的注意。待到目標人物真的受吸引來到面前垂詢,姜子牙就乘勢推銷打天下的良策,姬昌求才若渴,正中下懷,原來眼前人就是他日思夜盼的周營CEO人選,遂安排姜先掌管部分軍隊以試其才。
姜子牙也不負所托,通過在戰爭中不斷立功,積功累升至軍師、相國,在姬昌死後,繼續輔助其子武王姬發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贏得尊貴無比的地位。但話得說回來,姜被尊為「太公」卻是後來的人將錯就錯,因為文王姬昌之父太公季歷在世時,就盼望有這樣的人才來輔助,是以姜先被尊為「太公望」,即是太公所盼望的人之意,後來大家慢慢省略叫法才叫成「姜太公」。
總之,姜太公有真材實料,又懂得宣傳推廣之道,更有累累實際功績;既然擁有這三大優點,那麼,對他在歷史上的三大謎團,也就不難理解了。(摘自香港《文匯報》;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