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節:灶王爺的年度述職報告

2021-01-10 澎湃新聞
文 | 徐頌讚,圖 | 視覺中國談灶王爺,要從魯迅先生談起

「坐聽著遠遠近近的爆竹聲,知道灶君先生們都在陸續上天,向玉皇大帝講他的東家的壞話去了,但是他大概終於沒有講,否則,中國人一定比現在要更倒黴。」

1926年2月,魯迅在《國民新報》的副刊發表了《送灶日漫筆》。在這篇隨筆裡,魯迅提到灶君先生會向玉皇大帝說東家的壞話,然後又說應該沒講過壞話,不然老百姓會更加倒黴。

魯迅提到的「灶君先生」,就是俗話說的灶神、灶王爺。

即使在今天的部分邊遠農村地區,也還有很多人家的灶臺上貼著灶王爺。更不用說在古代中國,幾乎每家每戶都會供奉這尊神明。灶王爺,可以說是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距離最近、也影響最大的神明了。因為,灶王爺直接就管人們的吃飯問題。有灶臺的地方,就有灶王爺。

不過,為什麼魯迅提到灶王爺講壞話呢?講什麼壞話?誰家的神明那麼缺德?老百姓又要怎樣「對付」這個神明?不妨來了解下這件事背後的灶神信仰。

灶王爺的來頭

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灶王爺,有灶臺就有灶王爺。灶臺可以說是一個家庭的核心之一,吃飯問題是首要的生存問題。灶王爺就是守護這個首要生存問題的神明,直接管到人的肚子。

祭灶的民俗,起源於遠古時期先民對灶臺的敬重。在遠古,火的發現與使用,可是一件具有歷史轉折性作用的大事。它使人類走出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邁進了文明時代。用火燒灶不易,老百姓自然非常敬畏和珍惜,灶神信仰在這樣的背景裡逐漸形成。

不過,遠古時期的人們,通常從神話思維來理解這件事。所以對於灶王爺的來源,有相當豐富的說法。有說灶神的前身是黃帝,也有說是炎帝,還有說是顓頊的兒子。在《禮記》、《淮南子》裡,就有好幾種天差地別的說法。雖然種種說法不一,但這些灶王爺的原型都是「帝級」大人物,可見分量極為重要。

接著來看下灶王爺的家當。我們經常可以在「紙馬」上看到灶王爺。「紙馬」就是繪製神像的紙,祭灶時會用來焚燒。

在紙馬上,原來灶王爺也有老婆,就是灶王奶奶,又叫灶神奶。兩邊分別站著侍奉的童子,前方有灶火燒著,有時還有白馬趴著。這匹白馬,就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那天,灶王爺升天向玉皇大帝述職時的交通工具。侍童前面,有時會站著文武兩位財神,或者廁神、井神和門神。這些神明共同構成了一家子的守護體系,在冥冥中保衛著全家的起居日用。

在紙馬上,有時也會有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就說出了老百姓對灶王爺的由衷期待。不少地方的「祭灶歌」也唱出了人們對灶王爺又愛又恨的心聲。

寧波的祭灶歌如此唱到:

又到臘月二十三,老灶爺爺要上天。

剪好草,拌香料,壯馬餵得咴咴叫。

走大道,過小橋,一路順風平安到。

別忘人間糖瓜甜,玉皇面前添好言。

多說好,不說壞,五穀雜糧多多帶。

大胖小子抱個來,家家敬仰人人愛。

祭灶果,供小菜,除夕夜晚迎您來。

多施恩,別作怪,老少早晚把您拜。

寧波的祭灶歌看起來言淺易懂,連孩子都能學唱。類似的還有福建長樂的祭灶歌。

尾梨[1]尖尖,灶君上天。

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媽下地保護儂。

庇佑儂爹有錢賺,庇佑儂奶福壽長。

庇佑儂哥娶哥嫂,庇佑儂弟討弟人[2]。

相比而言,四川的祭灶歌卻顯得非常潑辣。

這個時歲愁又愁,想敬灶神沒刀頭[3]。

年年敬你雞肉酒,你不靈應敬個球!

不管是敬畏灶王爺,還是嘲罵灶王爺,可見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灶王爺的分量是很重的,足以影響一家人的生活質量。當然,他也是最難伺候的。這些祭灶歌裡都提到了「玉皇面前添好言」、「灶君上天言好事」,指的是灶王爺上天打小報告的事。在民間,大家都如此傳言,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灶王爺會打小報告?

魯迅說灶王爺愛打小報告,這事並非他個人編造。自古以來,在民間社會就廣泛流傳著灶王爺的這個傳說。

在漢代,鄭玄在《禮記·記法》提到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在晉代,有位著名的道長葛洪,也提到了這件事。在他的「成仙大全」——《抱樸子》裡,有一篇《微旨》,裡邊說:「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可見,至少在漢代,人們就知道了灶王爺有告狀的「不良習慣」。

有趣的是,在道教裡也有個類似說法。道教認為,人體內分為三部分——上屍、中屍、下屍,這個「屍」不是屍體的意思,而是主管身體的魂魄,也稱作「三彭」或者「三蟲」。這三個部位分別位於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合稱「三屍神」。每當人們熟睡時,三屍神就會升天去報告人們的功過罪惡。

其實,不管是人體內的三屍神上天告狀,還是家裡的灶王爺升天打小報告,都反映出古人對自我和宇宙的理解。天地人並不是互相獨立分離的,而是息息相關、互相影響的。

話說回來,不管關於灶王爺的說法有多五花八門,但都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這些說法,恰恰都體現了人們對灶王爺的畏懼心理和重視程度——大家都不敢怠慢灶王爺。同在一個屋簷下的其他神明,比如門神、廁神、井神,都還得不到這種待遇呢。就是灶王爺讓人又愛又怕,愛的是他能保佑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怕的也是他向玉皇大帝告狀,導致全家人陷入災禍,最後吃不飽飯。

畢竟,就連孔子都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灶王爺對老百姓的重要影響,可見一斑。為了對付這位不好惹的灶王爺,人們想出五花八門的辦法,但歸根結底,還是從俘獲灶王爺的胃口開始。

如何應對愛打小報告的灶王爺?

為了應付灶王爺愛打小報告這事,老百姓通常會在他升天之前,開始祭灶,討好灶王爺,好使他上天后多說好話或者乾脆閉嘴。

每年臘月二十三到二十四,就是灶王爺升天述職的日子,也是人間的祭灶節。通常,臘月二十三開始祭灶,灶王爺吃完了以後上天述職,到隔天打道回府。這兩天都要擺放好祭品。

在古代,不同朝代用來討好灶王爺的禮物,都是不一樣的。

在北宋,老百姓用酒和水果來對付。北宋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都人至除夜,備酒果送神,以酒糟塗灶門上,謂之醉司命。」灌醉灶王爺,讓他升天后沒法正常說話,可以說這種辦法相當高明。

到了南宋,隨著商業的繁榮與發展,人們的飲食也更加多樣,用來「對付」或者「討好」灶王爺的食物也更多了。

南宋詩人範成大事無巨細地寫了一個南宋人家,在臘月二十四這天,準備了滿桌好酒好菜,好好招待灶王爺,讓他吃好喝好,最好還能醉醺醺地去天庭,這樣的話,打小報告的機率就大大降低了。

範成大在《祭灶詩》裡說: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範成大在詩中提到的「豆沙甘松粉餌團」,這些食物通常很粘牙。在明代也差不多,人們討好灶王爺的禮物有糖、黍、餅、棗、糕、胡桃、慄、沙豆。(劉侗《帝京景物略》)還有其他文獻記載,老百姓會做餳、粉團、米餌等,反正都是想讓灶王爺吃了這些祭品以後,嘴巴和牙齒就都被黏住了,到了玉皇大帝面前,自然說不出話來。

因此,在民間社會,老百姓還流傳這樣一首民歌:「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這種半說好話半帶威脅的民歌,可以說唱出了老百姓幽默甚至狡黠的心態。人與神竟然如此和諧地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也算是人間的趣味吧。

我們也不知道,當看到趕來述職卻說不出話的灶王爺時,玉皇大帝到底是怒氣衝天,還是哭笑不得?很有可能,玉皇大帝因此喜笑顏開,賜福給地上的人家,讓灶王爺下凡繼續守護這群聰明可愛的老百姓。

神叨至此,徐子偈曰:

每逢臘月廿三四,灶王升天述職去。

一年好壞若供出,全家上下無和平。

為求日子繼續好,祭灶多擺糖與酒。

灶王享後醉醺醺,玉帝面前獻美言。

注釋:

[1] 方言,指的是荸薺。[2] 方言,指的是弟媳。[3] 方言,指的是臘肉。

參考文獻:

隋垠哲編著,《鬼神仙怪——中華鬼神文化大觀》,中原農民出版社,2015年。

殷偉、程建強編著,《圖說日常守護神》,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廣智、高有鵬,《民間百神》,海燕出版社,1997年。

殷偉,《中國民間俗神》,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作者簡介:徐頌讚,自由撰稿人,臺灣政治大學碩士,有作品見於喜馬拉雅FM、《同舟共進》、《文化中國》等平臺。本文為澎湃·湃客「眾聲」欄目獨家首發稿件,任何媒體及個人不得未經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迎新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比如臘月初八就講臘八的禁忌和傳說,臘月二十三就是灶王爺的傳說。哪怕是到了七月七,奶奶才想起來牛郎織女的故事。奶奶平日裡,杷鍋燎灶的,不會有過多時間的。到了臘月二十三,奶奶早早的就準備好糖瓜,給灶王爺從廚房神位上揭下來。一年的時間,灶王爺像是家裡的一口人,給我們守著灶臺,享受煙燻火燎,享受我們的煙火。灶王是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 為什麼農村俗語說「灶王爺看鍋,必定欠債多」,有什麼道理嗎?
    灶王爺看鍋,必定欠債多。這句俗語的本意其實是指我們貼灶神圖時的一些講究和禁忌。貼灶神圖在農村小年這一天要在鍋臺處重新張貼灶神圖,把舊的換成新的。這個貼法是有講究的,不能隨隨便便一貼了事。這裡有個說法,因為農村裡平時農務繁忙,祭祀灶王爺的次數有限。農民在地裡辛苦勞作了一天,回來時就沒什麼時間力氣去幹別的了,基本上都是吃吃洗洗然後休息。可是你們吃飽喝足了,那不灶王爺還沒祭拜呢。如果把灶神像貼得高高地,他每天看著大家吃吃喝喝卻沒有時間供奉自己,那能不生氣嗎?一生氣,到了小年上天言事的時候,還不得說一家人的壞話。
  • 舌尖上的灶王爺:全國各地小年祭灶供品大盤點,灶王爺都吃什麼?
    所謂的灶神,也就是咱們民間俗稱的「灶王爺」啦,各地還有「灶老爺」、「司命灶君」等等不同的稱呼。據說呢,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民間,管理各家灶火的神官,同時呢也肩負著監察人間善惡的任務,所以在過去幾乎是家家都供奉著灶王爺,可以說是老百姓的「一家之主」了。
  • 祭灶節最經典三樣供品,第一樣經常吃哭,網友:每年都吃每年都哭
    推薦語:這是中國非常特別的節日,馬上又要到了,不禁讓小編想起很多開心的事,而祭灶節最經典三樣供品讓我記憶深刻,第一樣經常吃哭,最後一樣都搶光,很多網友表示每年都吃每年都哭。祭灶要說起祭灶節,我想很多人也是比較了解的吧,祭灶節本身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就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也一直被人們稱之為小年夜。
  • 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民間說的灶王爺到底姓什麼呢?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民間說的灶王爺到底姓什麼呢?民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民間說的灶王爺到底姓什麼呢?大家好,今天是1月28日,又是一年的臘月二十三,又到了灶王爺辭灶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了。民間說法,家家都有個灶神,在人間監視著人的舉動,特別是有沒有浪費食物的舉動。
  • 越南祭灶節火了紅鯉魚
    原標題:越南祭灶節火了紅鯉魚  新華網河內2月12日電(記者章建華 閆建華)越南人11日過「小年」,也稱祭灶節,人們拜灶神、放生紅鯉魚。一些養殖紅鯉魚的村民也借著節日賺了一把。   越南民眾過小年的方式與中國有所不同,但有關灶神的傳說相似:在這一天,灶神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人間善惡是非,玉帝據此決定下一年對這個家庭是賜福還是降禍。民間因此在祭灶節拜灶神,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在越南,祭灶節又稱「灶神節」、「送灶王節」等。越南民眾敬奉的灶神有兩男一女,許多家庭將三位灶神的神像貼在灶臺前。
  • 歷史上著名的五大灶王爺分別是誰?
    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過小年的習俗,而過小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拜「灶王爺」,在臘月23這天,每家每戶都會早早地準備一大盤糖瓜,糖瓜是一種吃起來很黏的糖,百姓們相信,灶王爺住在每家每戶的灶頭,每到這辭舊迎新之時,灶王爺就要返回天庭,向玉帝報告這家人在這一年中的善惡,玉帝會根據灶王爺說的話來決定這家人新的一年的運勢。
  • 深受民間愛戴的灶王爺,原型人物究竟是誰?原來這些人都是灶王爺
    「灶王爺本姓張,搖搖擺擺下了鄉。白天吃的油鹽飯,晚上喝的爛麵湯。歲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很多人聽過這首民謠,在民謠中直接說出灶王爺的姓氏為張。說起姓張,大家是不是又聯想到玉皇大帝也姓張?那麼灶王爺和玉皇大帝是什麼關係呢?
  • 過年:母親「請」灶王爺
    在林林總總的年貨中,也總是少不了灶王爺和灶王奶的畫像。母親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雖然沒有多大文化,但是她心地善良,為人和氣。母親說:莊稼人家沒有啥盼頭,就指望老天爺每年風調雨順的,有個好收成。為了能有個豐收年,母親於是在臘月二十三之前就更換一副灶王神的新畫像。說是灶王爺,其實,母親請的畫像上不光是灶王爺,還有灶王奶。
  • 小年廿三,灶王爺上天所為何事?「惡貫滿盈」與灶神有關
    所謂灶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這裡的「去」,指得是灶王上天庭朝拜玉皇大帝,啟奏人間這一年善惡諸事。灶王爺這一去,到除夕夜才回返回人間;灶王爺這一去,為何人間祭灶時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呢?在灶王爺的神像中,往往配有隨侍的兩位小神,他們每人捧一個罐子,分別是「善罐」和「惡罐」,隨時記錄保存一家人善惡功過,以便臘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
  • 祭灶節!科普潮汕人的小年習俗
    農曆臘月二十四,也就是就是我們潮汕人常說的小年,也稱祭灶節。今天已經臘月二十三,還有一天就小年,你是否了解潮汕的小年習俗?臘月二十四,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又被稱為過小年。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
  • 農曆八月初三,恭迎灶王爺聖誕!
    農曆八月初三,灶王爺聖誕!俗話說:灶王老爺本姓張,一年一碗雜麵湯。臘月二十三辭灶日,送家家戶戶會送灶王老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八月初三,灶王老爺生日這天,許多人家裡也會祭拜灶王爺,祝他生日快樂,以祈求灶王爺的保佑!
  • 春節雙語習俗:大年初四 迎接灶王爺
    Chinese New Year on my fingertip 指尖上的新年:大年初四 迎接灶王爺  Today is the 4th day of the 1st month in Lunar Calendar.
  • 民間故事丨臘月二十四灶王爺上天的故事
    燒火做飯的時候,坐在鍋灶前,一邊燒著火,一邊手裡拿著燒火棍,在灶王爺的臉上戳來戳去,一下就把灶王爺的眼睛戳瞎了。她嘴裡還發著牢騷:老不死的公母,不能動了,還活著幹嗎,早死早利索。灶王爺呀灶王爺,你再不叫老公母死掉,你看我服侍的多累呀,服侍吃,服侍拉,洗臭衣服,累死了。你不叫老公母早早的死掉,我就天天戳你的眼。說著,又戳了起來,已經被戳瞎了的眼,還在戳,疼的灶王爺要不得。
  • 甜甜蜜蜜祭灶節 《夢幻劍俠》開啟過年倒計時
    今天恰逢祭灶節,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那些傳統過年習俗吧。祭灶也叫「送灶神」,相傳灶王爺每年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善惡,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賞善懲惡,或賜福或降災。所以《夢幻劍俠》的各位少俠們可不要只顧著江湖歷練,也要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供上灶糖,讓灶王爺多說些好話,來年求個好福氣。
  • 哪天過小年不是關鍵,關鍵是灶王爺地位很獨特,祭灶王爺要有糖
    這一幕恰好被玉帝看到,認為他有愧疚之心,還有救,於是發了善心,封他為灶王爺,既有讓他「吃飽」的意思,也讓他時刻記住自己的灶王爺是怎麼來的。灶王爺在每家每戶都有,玉帝規定每年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老百姓覺得對灶王一定要尊重,於是,民間就有了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宋朝、明朝祭灶都是在臘月二十四,據範石湖《臘月村田樂府》記載:臘月二十四夜祀灶。
  • 南方小年祭灶節要吃的8種傳統美食
    小年其實並不「小」,相反它具有極其濃厚的年味和文化內涵,也被稱為祭灶節、灶王節等,我國古代過春節一般從這天開始。由於各地風俗不同,小年的日期也不一樣。3、年糖年餅按照傳統習俗,福州人過小年要準備年糖年餅為上天匯報工作的灶公灶婆送行。年糖年餅分好多種,有寸棗、紅紙包、金錢餅、麻生糕、灶糖、灶餅等,都是甜脆可口的甜糕點,主要是希望用甜食粘住灶公灶婆夫婦的嘴,讓他們在匯報工作的時候只講好事。
  • 小年謝灶傳統習俗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以下是中公教師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小年謝灶傳統習俗,供您參考,更多資訊請點擊(//www.zgjsks.com)查看。小年謝灶傳統習俗小年謝灶之一時間南北方小年時間有所不同。北方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即公曆2017年1月20日。大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