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規律在其他天體上也同樣適用嗎?還是只適用於地球?

2020-12-01 鍾銘聊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從古至今,其實無論是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曾經非常詳細地論述過宇宙和地球之間的關係。他們也曾經試圖去解釋宇宙的各種現象,以及地球上的各種現象。古希臘時期關於這個這部分的討論尤其多。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天界完美不變?

總的來說,哥白尼革命之前,古希臘哲學家們認為天界是天界,大地是大地,兩者之間有不同的物理學規則,連構成的物質都是不同的。具體來說是這樣的,但是有個叫做畢達哥拉斯的哲學家,他對於數學極度的迷戀。他認為,天界運動的規律應該是完美的。

那什麼是完美的呢?

對於當時學者來說,他們認為有一些數字是完美的比如:10。他們還認為有一些幾何圖形是完美的,比如:。他們還認為一些特殊的立體圖形是完美的,也就是5個正多面體。

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等人就認為,宇宙天體的運動應該是完美的,也就是勻速圓周運動。至於地球,我們都能發現,萬物都有朝向地面的趨勢,因此,地球和天界是不同的。

我們必須承認,這個理論現在看起來確實挺奇葩的。但是在當時確實是妥妥的主流理論。這個理論在亞里斯多德時期發展到了極致。亞里斯多德認為,月球以下,是由水、火、土、氣構成的,其中火和氣比較輕,有遠離地球表面的運動趨勢,而土和水比較重,有向地球表面運動趨勢。而月球以上,這是由一種叫做以太的物質構成。因此,月球以上的宇宙遵循的是另外一套物理學理論,和月球以下是不同的。

不僅如此,亞里斯多德作為那個時代的集大成者,他把這套理論和地心說進行了結合,地球作為宇宙的中心而存在。地心說後來進一步又被託勒密等人補充和完善。基於這套理論,我們可以知道,古希臘人認為天界是完美不變的,完美的幾何軌跡,永恆不變的最外層天球。這些都是基於那個時期用肉眼觀測到的結果。

月上和月下的統一

託勒密的地心說最終在西方流傳的了1000多年,深受當時主流學術圈的認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幾位近代科學巨匠的出現。這幾位科學巨匠分別是哥白尼、第谷、伽利略、克卜勒和牛頓。

其中,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但是日心說也存在這三個關鍵問題無法解決,分別就是地動拋物問題,說白了就是地球如果運動,人跳起來後,為什麼沒有落到後面,還有就是恆星的周年視差,說白了就是如果是日心說,地球動起來後,我們看到的星空應該是發生變化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最後就是哥白尼的日心說和託勒密的地心說精度其實差不多,沒有準到哪裡去。

伽利略解決了地動拋物問題,又用望遠鏡看到了天界並非完美的。而第谷觀測到超新星和彗星也證明了天界並非完美的。克卜勒這是直接提出了克卜勒三大定律,讓我們知道天體運動並非是完美的勻速圓周運動,而是橢圓。但克卜勒一直無法解釋為什麼天體運動的軌跡是橢圓。

牛頓通過提出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為什麼天體運動是橢圓。當然,遠不僅如此。萬有引力定律還讓我們知道,為什麼地球上的物體都有往地球表面下墜的趨勢。

說白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就物理學規律來看,宇宙天體的運動和地球上物體的下墜其實都是引力造成的。因此,牛頓通過萬有引力定律統一了月上和月下的物理學規律

宇宙學原理

到了近代,科學家們就提出了著名的宇宙學原理

這個宇宙學原理讓我們明白,宇宙處處的物理規律應該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天體是特殊的,這和之前的中心論是完全兩碼事。

但是宇宙學原理到底成不成立,實際上,我們還沒有辦法確定,它只是目前科學家的普遍認同。但有一點是確定的,至少目前來看,我們所知的物理學規律適用於全宇宙的。舉個例子,構成地球的元素,其實我們都可以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而宇宙所適用的宇宙周期表和地球是一模一樣的。

除了基本的物質構成單位,我們知道目前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地球上也同樣存在著這四種力。而這四種基本作用力則是確保了物質構成的粘合劑。

因此,從最底層的邏輯上看,至少到如今宇宙和地球是共用同一套物理學規律的。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相似的物理學定律是否意味著其他生命都必須像地球上的一樣
    既然物理學定律適用於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那生物的出現和演化是不是也會遵循著同樣的規律。舉個例子,人們所說的「我們所知的生命」一詞,是否特指與地球上的生物擁有相同屬性的其他生物。難道所有的生物不都是遵循同樣的進化路徑嗎?在我看來,電影裡的太空生物和怪獸只是人類想像出來的物種而已,如果發現了外星生命,那也必定是和地球上物種相同的哺乳動物、爬行動物、昆蟲和植物,自然也包括人類。
  • 牛頓力學為什麼對粒子物理不適用?
    牛頓力學以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所以牛頓力學的適用範圍,受限於這四個基本定理,像微觀和宏觀高速就不適用牛頓力學。在300年前,牛頓建立經典力學,統一了地面、天上的物體運動規律,從此科學家能夠精確地預言各大行星、衛星和彗星的行為,比如海王星就被稱作筆尖上發現的行星,因為最初天文學家是通過天王星的引力攝動現象,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然後推測出海王星的軌道並找到了海王星。
  • 也是英國的一場疫情,讓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統一了宇宙運動規律
    公式表明了物體之間質點的連線上存在著吸引力,物體質量越大引力越大,距離越大引力越小。闡述了物體之間力的關係,解釋了太陽系的天體為什麼都繞著太陽不斷運轉,地球上的物體為什麼不會飛出地球,統一了地面上的物體與天體運動的定律。然而這個定律的提出卻醞釀了20年之久,牛頓是從1665年至1687年結合了伽利略、克卜勒、雷恩、哈雷、胡克等前輩科學家的力學理論上總結出來的成果。
  • 月亮和其他天體的引力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任何東西的速度都無法超越光和引力(圖片授權自Pexels)由於引力能夠跨越長距離進行作用,因此無論是源自星球的引力波,還是源自太陽系中無論多渺小、無論距離我們多遠的天體的引力波,最終都將抵達地球。不過,這些引力波能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任何能實質性的影響嗎?月球月球對地球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甚至能夠延長我們每一天的時長。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運動定律就是在力作用下物體怎樣運動的規律;萬有引力是一種特定的物體之間存在的基本相互作用力。牛頓將兩個定律結合起來運用,因為行星的運動或者地球上的拋物體運動都離不開萬有引力的影響。牛頓從物理上把這兩個重要的力學規律總結出來的同時,也發展了數學。他也是微積分的發明人。他用微積分來解決力學問題。由運動定律得出來的運動方程,可以用數學方法把它具體解出來。這體現了牛頓力學的威力,它具有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 《天體物理學雜誌》:科學家破解神秘熱土星形成之謎
    Kornmesser)巨大的巖核加上厚厚的大氣層,行星HD 149026b似乎正在打破太陽系的演化規律。然而,如今兩名研究人員相信,他們終於能夠解釋這顆「熱土星」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發現同時強化了天文學家耗費20年心血建立的太陽系形成標準模型。
  • 《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學家或已找到宇宙「丟失」物質
    《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學家或已找到宇宙「丟失」物質此次研究觀測到的對象即屬於丟失的這一部分。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部分「失蹤家族」,其觀測難度有甚於暗物質。 星系形成的流體動力學模擬顯示,現今大量的重子物質可能存在於溫度介於幾十萬攝氏度到一百萬攝氏度之間的溫熱星系際物質(WHIM),以網絡狀瀰漫於鄰近宇宙,而不是位於恆星或者星系。
  • 天體物理學博士孫正凡:星座故事裡藏著哪些秘密?
    12月26日,由浙江省科協和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省科技館、華數TV、大浙網等聯合承辦的科學傳播品牌「科學+」,天體物理學博士、科學松鼠會會員、科普作家孫正凡,在浙江科技館做了一番互動演講,揭秘千古流傳的星座故事背後蘊藏的那些人文和科學亮點。分享嘉賓 孫正凡星座故事裡藏著哪些秘密?
  • 科學網—《天體物理學雜誌》:計算機模擬技術再現黃道光之初
    黃道光塵埃來自短周期彗星 黃道光通常黯淡且瞬間即逝,但在非常黯淡的理想條件下,可以看到這種奇異光錐沿黃道而上,達地平線以上30°左右,令人倍感難以捉摸;而在地球大氣外,可觀測到黃道光向內延伸到太陽近旁,向外蔓延整個天空。
  • 不再迷信,相信科學,你知道天上的星座與天體物理學有什麼關係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網友提問:所有星座都和物理有關嗎?你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生體組合嗎?不,不,不是。這是一個完全任意的分組,完全取決於地球的位置,而不是一些更深層次的物理證明。然而,正如你已經猜到的名字「伽馬犬馬略斯」,星座仍然在物理學中使用。
  • 看臉在《海賊王》中也同樣適用:小忍身中數箭無人問 小菊斷臂上熱搜
    看臉在《海賊王》中也同樣適用:小忍身中數箭無人問 小菊斷臂上熱搜時間:2020-10-25 19:26   來源:動漫星際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看臉在《海賊王》中也同樣適用:小忍身中數箭無人問 小菊斷臂上熱搜 從之前的漫畫情報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小菊的臂膀被凱多的風之吐息砍斷,漫畫中我們也看到了具體的情況
  • 民法典規範的類推適用
    首先,司法機關恪守司法消極主義,不創設法律而只適用法律,否則就被視為對立法權的僭越。其次,立法者假定法律不存在任何漏洞,足以解決全部現實問題。最後,國家法以外的一切法源均不體現國家意志,必須被司法排除,正如邊沁所言——「法典之外無法律」。 在法技術上,類推解釋與類推適用的嚴格區分也是範式民法典不規定類推適用的原因。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你了解...
    萊因哈德·根澤爾,德國天體物理學家,出生於巴特洪堡。 安德裡亞·格茲,美國天文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唯一女性獲得者,同時也是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三位獲獎者與黑洞有關
    也就是說,黑洞是真實存在的,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之所以稱其為「黑洞」,是因為無法用光或其他形式的電磁波觀測它,任何發射到黑洞的光都會被吸收,而不會反射回來。這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從地球引力講起。人在地面上向天空拋射一個物體,無論用多大力,物體速度有多快,總會掉落下來,這就是引力的作用。
  • 普伐他汀,與其他的他汀類藥物相比有些「特殊」,什麼人適用?
    他汀類藥物是臨床上應用最廣的調節血脂藥物,有朋友問華子,他汀藥物之中的普伐他汀,為什麼很少有人提起,聽說它與其他的他汀藥物不太一樣,區別在哪裡,適合什麼樣的人使用呢?華子回答說,普伐他汀是他汀類藥物中的重要成員,因為服用的人不多,所以提及的較少。
  • 「天空立法者」克卜勒,三大定律制定九重天上的秩序
    在歐洲,讓天文學成為一門系統的學科,則要源自於克卜勒,說起天文學,克卜勒的地位正如物理學中的牛頓的地位一般。克卜勒和牛頓一樣也是一個多面手,在光學、數學、物理學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微積分正是在克卜勒求積的不可分量思想和方法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磁層(magnetosphere)一詞最早是戈爾德(T.Gold)在1959年研究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時使用的,相對地球的氣層或水層,當時專指地球磁層,隨著對其他天體磁層的探測和研究逐漸增多,磁層一詞現在泛指所有天體的磁外包裹空間。§1 地球磁層概論20世紀50~60年代,人造地球衛星對地球高空帶電粒子區域的探測,證實了地球磁層的存在。
  • 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通常認為,要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需要相當長的努力的積累才行,一些天體物理學家終其一生也未有所突破與發現。但這也不盡然。最近,哥本哈根大學波爾研究所的三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就在天體物理學領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了昨天的《天體物理學通訊》學術期刊上。
  • 中國天眼收到規律的信號,來自17光年外的超級地球,疑似外星人!
    中國天眼收到規律的信號,來自17光年外的超級地球,疑似外星人!人們對於宇宙的研究一直都沒有停下腳步,當然研究宇宙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希望找到一顆和地球相似,可以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也是為了保證整個地球的安全性,想探究宇宙當中是否還有其他的生命存在,在這個探測的過程當中,單單只靠人力是不可以的,所以科學家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設備,一些探測器還有衛星希望能夠探測到宇宙當中的其他生命,而在一系列的設備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2016年建成的中國天眼。
  • 2020年QS物理學與天文學專業排名
    第一名:麻省理工 2021QS排名:1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並沒有單獨的天文系,而是將本科課程分別放在物理系(天體物理學)和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行星天文學)。這兩個系提供了各種天文、天體的物理課程,並且學生可以參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科生科研就業計劃(U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