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學家或已找到宇宙「丟失」物質

2021-01-10 科學網
《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學家或已找到宇宙「丟失」物質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5月13日(北京時間)報導,加州大學天文學家利用歐航局(ESA)的XMM-牛頓太空望遠鏡與美國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在距地球4億光年之處,發現巨大的星系際氣體儲存槽。這一發現成為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些在宇宙中的瀰漫之物,就是科學家不斷尋找的丟失物質。

 

這些宇宙「失蹤家族」的成員與難以捉摸的暗物質不同,其主要由重子組成,即常規質子與電子。

 

通常認為宇宙物質中有5%由重子物質組成,其雖微小,但是人類本身以及最大可觀測宇宙範圍內的發光天體都是由重子物質構成,其餘是23%的暗物質和72%的暗能量。而僅僅這麼小的重子百分比中,尚有一半下落不明。科學家在對宇宙年齡的1/10處(即星系剛形成時)的星系間原子氫進行觀測,可以估計出當時重子物質的量,要遠多於現在的量,其他的重子物質就此丟失。而目前所有可見的恆星、星系和氣體的物質總量,其實比丟失的部分還要小。此次研究觀測到的對象即屬於丟失的這一部分。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部分「失蹤家族」,其觀測難度有甚於暗物質。

 

星系形成的流體動力學模擬顯示,現今大量的重子物質可能存在於溫度介於幾十萬攝氏度到一百萬攝氏度之間的溫熱星系際物質(WHIM),以網絡狀瀰漫於鄰近宇宙,而不是位於恆星或者星系。但在演化過程中,不斷有熾熱氣體隨星系風進入星系際空間,使這種氣體雲極其稀薄,就算被檢測到,證據也頗為模糊。

 

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則是探測比氦重的元素的高電離吸收線。這些氧離子的譜線只能在紫外線和X射線波段才能被觀測到。錢德拉與XMM-牛頓望遠鏡的強大技術使得這些觀測成為可能。在2009年2月,加州大學天文學家在4億光年外一個大型星系中「疑似」捕獲到部分丟失的物質,當時數據顯示其如果是這部分丟失物質,將十分符合宇宙學的標準模型。

 

這種觀測只能是間接的,需利用20億光年外活躍星系核(AGN)中飛速成長的超大質量黑洞所發出的X光,窺探位於AGN與地球之間4億光年處的玉夫座長城(Sculptor Wall),這是一個由數以千計的星系構成的長達數千萬光年的大尺度宇宙結構,其中的WHIM會吸收AGN的X射線。經過進一步探測與海量數據分析,現可預測其間WHIM含量約為每立方米6個質子。與此相比,銀河系中每立方米擁有100萬顆氫原子的彌散氣體都算是很濃密了。

 

該研究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上。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天體物理學雜誌》:科學家破解神秘熱土星形成之謎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非常靠近母星且包含巨大巖核的氣態巨行星。(圖片提供:ESA/NASA/M.然而,如今兩名研究人員相信,他們終於能夠解釋這顆「熱土星」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發現同時強化了天文學家耗費20年心血建立的太陽系形成標準模型。 自從上世紀90年代發現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建立了學說和計算機模型用於解釋像太陽系這樣的系統是如何起源的。每個系統基本上都始於一個擴散的氣體和塵埃雲——被稱為原行星盤,隨後其內部的引力逐漸將物質凝結在一起。
  • 科學網—《天體物理學雜誌》:計算機模擬技術再現黃道光之初
    黃道光塵埃來自短周期彗星《天體物理學雜誌》:計算機模擬技術再現黃道光之初 位於地球上低緯度和中緯度地帶的人們可看到,春季太陽西沉,黃昏過後之時,西方地平線有著微末的三角形光錐;而秋季太陽東升,晨曦未現之時,東方自地平線向上伸展出些許「火舌」。這就是黃道光,一般在西方地平線出沒的,會趁夜色籠罩前自行消逝;於東方地平線現身的,隨著天色吐白而隱匿於晨曦。
  • 天文學家最新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近138億年歷史
    天文學家最新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近138億年歷史2021-01-05 19: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利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高處的一個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對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進行了新的觀察。
  • 宇宙是何時被點燃的?天文學家正在接近準確時刻
    即將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對新配置陣列中數據的首次分析結果。論文的標題為「Redshift 7的第一季度MWA II期EoR 功率頻譜結果」。首席研究員是布朗大學博士生李文洋。這項研究旨在了解中性氫信號的強度。分析設定了該信號的最低限度,這是搜索微弱信號本身的關鍵結果。
  • 天文學家估算:宇宙年齡137.7億年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新媒體專電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4日報導,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高處的一個天文臺,天文學家們重新分析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輔以一些宇宙幾何知識,他們的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137.7億年的歷史——誤差約為4000萬年。
  • 物理學規律在其他天體上也同樣適用嗎?還是只適用於地球?
    總的來說,哥白尼革命之前,古希臘哲學家們認為天界是天界,大地是大地,兩者之間有不同的物理學規則,連構成的物質都是不同的。具體來說是這樣的,但是有個叫做畢達哥拉斯的哲學家,他對於數學極度的迷戀。他認為,天界運動的規律應該是完美的。那什麼是完美的呢?
  •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你知道嗎?黑洞在它們面前也甘拜下風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你知道嗎?黑洞在它們面前也甘拜下風黑洞可以吞滅宇宙中的一切物質,而因此它也被稱為最殘暴的一顆天體,黑洞在開始形成的時候,就開始不斷的吸積,同時也在不斷的蒸發,但是今天和大家介紹的卻是比黑洞都要恐怖的兩種天體,誰都惹不起,黑洞在它面前就是個弟弟。
  • 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通常認為,要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需要相當長的努力的積累才行,一些天體物理學家終其一生也未有所突破與發現。但這也不盡然。最近,哥本哈根大學波爾研究所的三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就在天體物理學領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了昨天的《天體物理學通訊》學術期刊上。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宇宙最黑暗的秘密 天體物理又成贏家
    獲獎名單【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18時4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一半授予Roger Penrose,獲獎原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另一半授予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獲獎原因「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緻密物體」。
  • 暗物質和暗能量可能真的存在,是有多神秘?
    觀測遠古光線與美國宇航局此前的兩項太空任務一樣——「宇宙背景探測者」衛星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普朗克」衛星也對宇宙微波背景(CMB)進行研究。大爆炸後大約38萬年,CMB開始在宇宙內傳播。很久之後,第一批恆星才開始形成。觀測到的CMB微小波動證明,宇宙內的大型天體從「種子」開始,逐漸發育長大。因此,對CMB進行研究能夠揭示關鍵線索,了解宇宙的幼年時代。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你了解...
    萊因哈德·根澤爾,德國天體物理學家,出生於巴特洪堡。 安德裡亞·格茲,美國天文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唯一女性獲得者,同時也是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 NASA公布2300萬光年外的星系煙火,天文學家如何理解宇宙?
    和諧宇宙模型 要想生成宇宙的這些結構,首先要有物質。這些物質是什麼呢?暗物質、暗能量,還有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少的物質,是原子。 原子也是一種發光的物質,是組成我們人體、地球、太陽,還有我們看到的這些星系的物質,它只佔了4%左右,所以整個宇宙是個暗宇宙。 宇宙學的一個觀點是演化觀,即從大爆炸慢慢產生,由前面提到的φ場來驅動。
  • 為什麼說黑洞是宇宙最可怕的天體?人進入黑洞後會發生什麼?
    浩瀚的宇宙裡隱匿著各種各樣的天體和物質,什麼天體是最可怕的呢?是超大質量恆星,是暗物質,是中子星,還是黑洞呢?為什麼有人認為黑洞是宇宙中的絕對王者呢?黑洞的大小範圍非常之廣,它可能只是一個幾十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也有可能是一個幾百億倍太陽黑洞的質量,科學家甚至觀察到過一個質量為70億太陽質量的黑洞,這個大小真的非常難以想像,而這個黑洞的發現者正是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 2020年是一個新冠肆虐的特殊年份,這一年物理學取得了什麼成就?
    仍然令人驚訝的是,在今年,兩個這樣的團隊在思想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些思想可能引發物理學的下一場革命。這些研究人員解決了理論物理學中最誘人和最頑強的問題:史蒂芬·霍金的黑洞信息悖論。正如牛頓最終表明,作用在蘋果上的引力與將月球固定在軌道上的力一樣,這些科學家夢想著將愛因斯坦關於引力的思想與量子力學的粒子和場域結合起來。
  • 這一年,宇宙「面目」愈發清晰
    此前,天文學家曾認為氧分子在恆星間的空間內應普遍存在,但一直未有證據表明銀河系外也有氧氣。 這一「懸疑」今年2月1日《天體物理學》雜誌刊發的一篇文章被解開。在距地球5.6億光年的「馬卡良231」(Markarian 231)星系內,中外科學家聯手發現了氧氣。據悉,這是人類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探測到氧氣最多的一次。 「馬卡良231」位於大熊星座。
  • 天文學家發現新宇宙巨型結構,銀河系也屬於其中的一部分!
    在天文學家看來宇宙中的星系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受某種規則制約的,而且發現宇宙中的星系都在一張巨大的網絡中運行,同時這張巨大的星系網也圍繞著宇宙的中心進行環繞,對於宇宙的中心在哪裡以及中心是什麼目前還無法確定,目前天文學家通過對星系運行數據分析,可能發現了一個從未定義過的新宇宙結構體,這是一個由無數星系聚集出來的巨型星系團
  • 宇宙也許沒那麼多星系
    【新華社微特稿】依據「哈勃」太空望遠鏡先前觀測結果,宇宙可能有兩萬億個星系。不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認為,星系實際上可能只有數千億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期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冥王星探測器收集的數據研究宇宙背景亮度,結果與預想的差距甚遠。
  • 宇宙間最大的12個天體
    行星、恆星、黑洞、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等等,宇宙間的天體肆無忌憚地以更大的尺度向上延伸、拓展,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浩淼無垠的宇宙,讓身處其中的我們哀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正如莊子所云「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問蒼茫宇宙,誰主沉浮?」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據悉,蓋亞太空望遠鏡於2013年發射,它仍能服役4年時間。但即便是現在,這臺「宇宙探索機器」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帶給人類關於宇宙的新見解,每天平均有3篇學術論文發表,都是基於該望遠鏡的觀測數據。
  • 宇宙最亮天體,活動的星系核,宇宙中的燈塔!它是什麼?
    類星體單從名字就可知道,類似恆星的天體。但這麼說好像腦子也想像不出它到底是什麼樣子,那這樣描述你就應該能想到它大概的樣子。圍繞黑洞旋轉呈碟狀的發光物質,垂直盤狀方向會向外輻射高能量射線噴流,嗯,你應該想到了大概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