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何時被點燃的?天文學家正在接近準確時刻

2020-11-29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一個科學家團隊正在與默奇森寬場陣列(WMA)射電望遠鏡合作,嘗試從宇宙的第一批恆星中獲取信號——這批恆星是在宇宙黑暗時代之後形成的。為了探測到它們的第一束光,研究人員需要先尋找中性氫的信號,這種氣體在黑暗時代後佔據了宇宙。

形成第一批恆星需要一定時間。大爆炸之後,宇宙極度炙熱,導致原子無法形成。沒有原子,也就無法形成恆星。

澳大利亞默奇森寬場陣列 (圖源:Baidu)

直到大爆炸後的大約37.7萬年,宇宙才膨脹並冷卻到足以形成原子的狀態,主要是氫和少量的氦(還有痕量鋰)。此後,在再電離時代期間,最早的恆星開始形成。

宇宙大爆炸設計圖 (圖源:Bing)

為了找到來自中性氫的難以捉摸的信號,MWA進行了重新配置。MWA位於偏遠的西澳大利亞州,2013年開始運作,有2048個無線電天線,它們被排列成128個"瓦片"。為了尋找這個信號,「瓦片」的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256塊,整個陣列被重新排列。這些接收器裡的所有數據都被輸入到一臺名為Correlator的超級計算機中。

即將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對新配置陣列中數據的首次分析結果。論文的標題為「Redshift 7的第一季度MWA II期EoR 功率頻譜結果」。首席研究員是布朗大學博士生李文洋。

這項研究旨在了解中性氫信號的強度。分析設定了該信號的最低限度,這是搜索微弱信號本身的關鍵結果。

布朗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論文作者喬納森·波伯表示:「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只要這個中性氫信號強於我們在論文中設定的極限,望遠鏡就能觀測到它。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限制宇宙黑暗時代的結束時間以及第一顆恆星出現的時間。」

儘管看起來像早期宇宙中事件的詳細時間表,但我們的理解仍存在很大差距。黑暗時代之後,宇宙開啟了再電離時代。在這一時期,原子的形成導致了宇宙中第一個結構的出現,例如恆星、矮星系和類星體。

類星體MRK 231(圖源:tech.qq)

當這些物質形成時,他們的光在宇宙中傳播,使中性氫重新電離。之後,中性氫便在星際空間中消失了。

宇宙的歷史

從宇宙黑暗時代過渡到再電離紀元,再到再電離紀元的展開,科學家想知道中性氫在這段期間是如何變化的。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恆星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結構的基礎,要理解它們,科學家們需要從早期的中性氫中尋找信號。

但這並不容易。這個信號很微弱,我們需要非常靈敏的探測儀器才能找到它。雖然中性氫最初以21釐米的波長發射輻射,但由於宇宙膨脹,信號被拉伸了。

現在信號的長度大約是2米。它很容易在許多其他相似的自然或人為信號中丟失。這就是為什麼MWA建立在偏遠的澳大利亞——為了將它與儘可能多的無線電噪音隔離。

無線電幹擾 (圖源:sohu)

波伯說:「其餘的信號來源都要比我們試圖探測到的中性氫信號強很多個數量級。即使飛機上反射的調頻無線電信號恰好從望遠鏡上方通過,也足以汙染數據。」

這就到了展現Correlatoe超級計算機處理能力的時候了。它能夠丟棄汙染信號,也可以考慮MWA本身的性質。

「如果我們觀察不同的無線電頻率或波長,望遠鏡的表現會有所不同,」波伯表示,「校正望遠鏡的反應對於分離天體物理汙染物以及目標信號至關重要。」

陣列的重新配置、數據分析技術、超級計算機功能以及研究人員的辛勤工作都有了結果。論文為來自中性氫信號提出了新的上限。

這是與MWA合作的科學家第二次發布新的,更精細的限制。隨著不斷的進步,科學家們希望找到這個難以捉摸的信號本身。

波伯說:「這一分析表明,第二階段的升級產生了許多預期效果,新的分析技術將改善未來的分析。MWA現在連續發布了信號的兩個最佳限制,這一事實使這種實驗及其方法具有很大的前景。」

作者: sciencealert

FY: Pluson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約是134億年前形成星系,距離大爆炸僅4億年
    自遠古時代以來,哲學家和學者就開始考慮時間的開始,甚至試圖確定萬物何時開始。直到現代天文學時代,我們才以相當確定的程度接近回答這個問題。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使這樣,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的樣子,因為這個時期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開發其儀器的極限,以查看最早的星系何時形成。
  • 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鎖定富鋰巨星真身
    這一備受學界關注的、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最新由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攜手破解,他們通過監測恆星「心跳」形成的「心電圖」發現,絕大多數富鋰巨星其實都是紅團簇星,而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紅巨星。恆星演化示意圖。
  • 宇宙中的第一束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天文學家是這樣回答的
    這就是宇宙中的第一束光出現的時刻,在大爆炸之後的24萬-30萬年間,這段時間被稱為重組時代。這是光子第一次可消停下來幾秒鐘,作為電子附著在原子上的時刻。正是在這個時間點,宇宙從完全不可見,變為可見。這也是天文學家能看得到的最早的光,來,跟我一起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來自中國、美國與智利的天文學家發現六個新星系 誕生於宇宙大爆炸...
    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16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在宇宙大爆炸8億年後形成的六個星系。
  • 天文學家最新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近138億年歷史
    天文學家最新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近138億年歷史2021-01-05 19: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利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高處的一個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對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進行了新的觀察。
  • 天文學家估算:宇宙年齡137.7億年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新媒體專電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4日報導,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高處的一個天文臺,天文學家們重新分析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輔以一些宇宙幾何知識,他們的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137.7億年的歷史——誤差約為4000萬年。
  • 天文學家首次在太空超級紅巨星發現氧化鈦分子
    天文學家首次在太空超級紅巨星發現氧化鈦分子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支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位於美國和法國的射電望遠鏡,在"大犬座VY"恆星所在的區域發現了氧化鈦(TiO)和二氧化鈦(TiO2)。  "大犬座VY"位於大犬星座,它並不是一顆普通的恆星,而是一顆碩大無朋的超級紅巨星,正在接近生命的盡頭。它的體積是太陽的一千多倍,如果把它放置在太陽系的中心,那麼其邊緣可以觸及土星的軌道。  這顆恆星向周圍拋射出大量的物質,形成了塵埃星雲。圖中顯示的是"大犬座VY"周圍明亮的反射星雲,其中的物質顆粒能夠反射中央明亮恆星的光芒。
  • 天文學家:今年立春準確時間是2月4日12時33分
    天文專家表示,按照紫金山天文臺發布的權威年曆,今年立春的準確時間為2月4日12時33分。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天文教育專家趙之珩表示,今年立春節氣的時間之所以有不同版本,可能是日曆編印時的馬虎粗心,甚至是採用日本的二十四節氣時間所致,肯定是不準確的,公眾千萬不要被其誤導。
  • 天文學家根據斯隆數字天空勘測提供的新數據繪製宇宙星系圖
    斯隆數字天空勘測(SDSS-V)的第五代產品正在為範德比爾特大學的天文學家和其他項目成員收集有關我們宇宙的數據,以用於探索遙遠星系和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並繪製宇宙星系圖。圖註:斯隆數字天空勘測的第五代版本在本月初進行了首次觀測。
  • 天文學家發現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的宇宙大爆炸
    天文學家發現了比可見光亮一萬億倍的宇宙大爆炸,這可以說是我們首次捕捉到的宇宙燈光秀現場。帕森特·拉賓攝於2019年11月20日,歸於實驗、衛星、空間科學與恆星類巨大且超重的恆星註定將轟轟烈烈地暴亡。當一顆重恆星的燃料逐漸耗盡,它的核心就會向自身塌縮,從而產生巨大的熱量。隨著溫度升高,核心層發生內爆。
  • 《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學家或已找到宇宙「丟失」物質
    《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學家或已找到宇宙「丟失」物質這一發現成為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些在宇宙中的瀰漫之物,就是科學家不斷尋找的丟失物質。 這些宇宙「失蹤家族」的成員與難以捉摸的暗物質不同,其主要由重子組成,即常規質子與電子。 通常認為宇宙物質中有5%由重子物質組成,其雖微小,但是人類本身以及最大可觀測宇宙範圍內的發光天體都是由重子物質構成,其餘是23%的暗物質和72%的暗能量。
  • 7個天文學冷知識:我們人類還沒有解開,宇宙中存在的秘密
    學習知識總是很枯燥的,但是有的知識還是比較有趣的,像天文學方面的內容,就讓很多人特別的喜歡,畢竟我們人類都存在好奇心,而在浩瀚的宇宙裡,也可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例如,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些什麼呢?我們的宇宙有沒有邊界?這些有趣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找到準確的答案?今天小編來聊聊,7個天文學冷知識:我們人類還沒有解開,宇宙中存在的秘密!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正在蠶食一個鄰近星系(圖)
    圖中紅色區域為大犬矮星系 新華網倫敦11月4日電(記者曹麗君)由法、意、英、澳4國天文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日前發現了迄今距離銀河系最近的一個星系。 天文學家將這個位於大犬星座方向上的星系命名為大犬矮星系。該星系距離太陽系約2.5萬光年,距銀河系中心4.2萬光年。而1994年發現的距離銀河系最近的人馬矮星系距銀河系中心5萬光年。因為大犬矮星系的質量僅相當於10億個太陽,所以質量約為3400億個太陽的銀河系「倚仗」自己塊頭大,在慢慢吞噬大犬矮星系中的星體,而且吞噬還將繼續。
  • 天文學家覺察到可疑現象,這是宇宙高級文明發出的信號?
    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根本不存在外星人,這個宇宙只有地球才有生命存在,人類才是唯一生命,其他都是假的。天文學家的猜想l 天文學家的猜想不過天文學家猜想,如果人類在未來能夠利用引力波,說不定就大有希望找到其他的文明,因為引力波這個東西實在是太厲害了,這個愛因斯坦有關,簡而言之,就是時空的波動,兩個黑洞合併的時候,那個引力很大。
  • 外國第一佔星、天文學家,弟子是克卜勒,死因卻是被尿憋死!
    第谷·布拉赫,丹麥天文學家和佔星學家。1546年12月14日生於斯坎尼亞省基烏德斯特普的一個貴族家庭,1601年10月24日,第谷逝世於布拉格,終年55歲。第谷·布拉赫曾提出一種介於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宇宙結構體系,十七世紀初傳入我國後曾一度被接受。第谷對天文學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所做的觀測精度之高,是他同時代的人望塵莫及的。第谷編制的一部恆星表相當準確,至今仍然有使用價值。可以說,作為丹麥天文學家的第谷,是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 NASA公布2300萬光年外的星系煙火,天文學家如何理解宇宙?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公布了一張2300萬光年外的銀河「美照」:巨大黑洞、衝擊波、大量氣體交織,仿佛一場絕美的煙火秀正在上演。一個星系有千億顆恆星,又有上千億個這樣的星系,組合在一起。科學家如何研究這些星系是怎麼形成的呢,又如何去理解這些結構的呢?
  • 流星雨、日全食 12月天文奇觀"點燃"夜空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一系列天文奇觀將「點燃
  • 流星雨、日全食……12月,天文奇觀「點燃」夜空
    中新網12月8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一系列天文奇觀將「點燃」夜空,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壯觀的流星雨、日全食,還有土星和木星大合的罕見現象。英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斯凱爾頓表示,這次的雙子座流星雨是由一顆名為3200的小行星(3200 Phaeton)留下的。斯凱爾頓說,每年當地球穿過這片充滿太空碎片的地帶時,我們都會看到豐富的夜空流星雨盛況。而在13日到14日,更是達到高峰時刻。屆時,每小時會有多達150顆流星出現。
  • 流星雨、日全食……12月,這些天文奇觀「點燃」夜空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一系列天文奇觀將「點燃」夜空,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壯觀的流星雨、日全食,還有土星和木星大合的罕見現象。 英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斯凱爾頓表示,這次的雙子座流星雨是由一顆名為3200的小行星(3200 Phaeton)留下的。 凱爾頓說,每年當地球穿過這片充滿太空碎片的地帶時,我們都會看到豐富的夜空流星雨盛況。而在13日到14日,更是達到高峰時刻。屆時,每小時會有多達150顆流星出現。
  • 流星雨、日全食……12月,天文奇觀「點燃」夜空(圖)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2月8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一系列天文奇觀將「點燃」夜空,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壯觀的流星雨、日全食,還有土星和木星大合的罕見現象。英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斯凱爾頓表示,這次的雙子座流星雨是由一顆名為3200的小行星(3200 Phaeton)留下的。 斯凱爾頓說,每年當地球穿過這片充滿太空碎片的地帶時,我們都會看到豐富的夜空流星雨盛況。而在13日到14日,更是達到高峰時刻。屆時,每小時會有多達150顆流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