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要說萬有引力,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這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提出的力學理論。這種引力存在於宇宙中大小角落,大到月球、地球、太陽、星系、黑洞……小到分子、原子、原子核……也就是說,只要有質量的物體都有引力。
萬有引力的表達式是:F=G×(M1·M2)/R(F是兩個物體之間引力大小,G是引力常量6.67×10牛頓×m/kg),M1是物體1的質量,M2是物體2的質量,R是兩物體的距離)。公式表明了物體之間質點的連線上存在著吸引力,物體質量越大引力越大,距離越大引力越小。闡述了物體之間力的關係,解釋了太陽系的天體為什麼都繞著太陽不斷運轉,地球上的物體為什麼不會飛出地球,統一了地面上的物體與天體運動的定律。
然而這個定律的提出卻醞釀了20年之久,牛頓是從1665年至1687年結合了伽利略、克卜勒、雷恩、哈雷、胡克等前輩科學家的力學理論上總結出來的成果。
疫情中的蘋果
1665年秋天,英國首都倫敦爆發了一場鼠疫,人人自危,無不想馬上離開那個「瘟城」。在牛津大學就讀的牛頓只得回到林肯郡五兒索普村的老家避災,等待疫情過去後再返校。
這一天,牛頓正在自家的蘋果莊園閒坐,欣賞著蘋果樹在秋季裡展現成熟的果實,默默思索著數學裡的微積分、自然界裡光的秘密、物理學和天體運動的秘密……
這時,一顆蘋果砸到了正在沉思的牛頓的頭上,將牛頓從遙遠的思緒拉回到了現實。他撿起這隻通紅的大蘋果,腦海裡浮現出一個個奇怪的念頭:
為什麼蘋果熟了只會向下落?不會向天上飛?是什麼力量在吸引它?難道是地球?如果蘋果樹再高一點蘋果還會落下來嗎?如果高到月球呢?為什麼月球不會落向地球……是不是地球有一種力量,可以讓物體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不會拋向太空?也是這種力量讓月球可以一直繞著地球轉動?
這個故事常會出現在小學故事書中,是否真實無需去驗證了,我們只要知道牛頓確實從地面物體的運動拓展到了天體運動,最終得到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並沿用至今,讓人類飛出地球、踏上月球、登上火星。
萬有引力
於是牛頓在此後的20年裡一直都在鑽研這個問題,他的研究線索就是離心力——向心力——重力——萬有引力。
1665年~1684年,牛頓由伽利略的離心力與向心力設想,以及克卜勒第三定律(行星運動定律),初步得出了離心力定律。表達式是F=a×m(F是離心力,a是向心力+速度,m是質量),就是物體離開中心的運動,跟它的速度與質量有關。
1684年,牛頓在《論迴轉的物體》手稿裡首次提出了向心力。就是物體在圓周或圓弧軌道上運動時會受到各種壓力,這種壓力是指向中心的,表達式是:F=Mωr(M是質量;ω是角速度,就是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走的弧度;r是半徑,就是運動軌道到中心距離)。它遵循牛頓第二定律。
重力不同於引力,它的方向是垂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它的大小跟物體質量有關,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就是質量的中心。公式是G=mg(m是質量,g是9. 8N/kg)。可用儀器測量出來,不過在地球上赤道的重力是9.79,兩極是9.83。雜技表演裡的板凳疊羅漢就是利用了重力,讓疊起來的板凳等物體可以平衡。
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出了萬有引力,他認為
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吸引力,跟地球對四周物體的吸引力是一種力,遵循同樣的規律。
就是這種力讓地球周圍的物體飛不出地球,就像蘋果只會落向地面;它讓太陽系裡的天體一直繞著太陽運轉,而逃不出太陽系;而在地球的高空仍然有種力的存在,可以延伸到月球之上。
那麼,地月之間也必定有種力,它運動時的向心加速度與地面重力加速度之比值,跟地球半徑平方與地月距離平方之比值是相等的。這樣月球既不會砸向地球,也不會飛離地球,地月之間形成了穩定的地月系統。推而廣之,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亦是如此。這種力就是萬有引力,因為它適用於宇宙萬物。
自此,牛頓統一了宇宙天體以及地面物體運動的規律,建立了人類自然物理學及宇宙學的裡程碑,推翻了古人迂腐的神力之說,為人類探索宇宙太空建起了信心!
不過牛頓的萬有引力後來經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修正。相對論認為讓天體運動的不是引力,而是天體自身的大質量使周圍的時空發生了塌陷扭曲,進入這片塌陷時空裡的物體自然會落向天體。於是愛因斯坦取代了牛頓,「接管」了宇宙。
但,廣義相對論仍在論證階段,有很多雖然得了證實卻還不能得以實用。就像引力波、黑洞、時空曲率……如果我們能將這些都付諸實際,相信我們穿越時空的那一天不會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