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得益於悠久的中華文化,中國大學校名基本都是書法;而由誰題寫以及採用何種風格,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一所大學的歷史和文化積澱。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中國高校校名大多是誰寫的呢?又有哪些學校能享受到名人題字的福利,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金字招牌」?看著每個大學門口霸氣的大學校名,有沒有覺得它們都「長」得差不多?
從整體數據來看,名人題寫高校校名大多集中在高校建校之初。而這部分學校往往也成了中國高校的中流砥柱。為了縮小範圍,儘可能減少數據誤差,我們將高校範圍圈定在了「211」大學中。根據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高校名單,屬於「211工程」的高校一共有112所。
一、高校的「金字招牌」 近7成是政要名人經過統計,題字者中政要和科技/文化學者合計接近93%。在這其中,政要的佔比就近7成。
▲圖片來自鏑數 www.dydata.io其中,最受各高校追捧的莫過於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據不完全統計,一共有39所高校校名用的是毛主席字體(包括親筆書寫和集字),其中既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綜合類院校,也包含科技、交通、師範類大學,如北京工業大學、北方交通大學以及北京師範大學。
圖片來源:知乎與毛主席運筆峻拔不同,鄧小平書法以清瘦脫俗著稱。據不完全統計,共計為9所大學使用過鄧小平字體,其中包括四川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以及中國海洋大學。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圖片來源:知乎圖片來源:百度百科江澤民主席給大學校名題字始於 20 世紀 90 年代末, 由於當時我國高校的合併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故而出現了許多新大學, 此時這些大學便邀請了江澤民主席為其題字。同樣,據不完全統計,校名中使用江澤民主席字體的高校有13所,包含中國農業大學以及中央民族大學。
有的高校,雖然不在211高校的行列之中,但是因為和名人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也能從中「分一杯羹」。例如,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的校名就是毛澤東所題的,還有毛澤東的母校——湖南第一師範大學,也是他題字的。而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倡議創建的外交學院,也是周恩來所題寫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的名字。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二、名字可以改但字體不能,沒有親筆題字就用「拼」的雖然211高校的名字都是名人手跡,但實際上,只有20所高校的名字是名人親自題寫,其他的大多是從其書法作品中剪切拼湊而成的,此種做法稱之為「集字」。
除了對政要「集字」外,書法家也成為高校校名的重要來源。以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為例,雖然已故,但其書法仍然使用在了如東南大學和東北農業大學的校名中。
東南大學圖片來源:百度百科▲圖片來自鏑數 www.dydata.io「集字」出現的另外一種情況是學校在更名時,原題字的名人已經去世了,高校只好出此「良策」。例如,2000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由中南財經大學和中南政法學院合併而成,合併後的校名則借用了「政法」二字,拼湊了一個完整的鄧小平題字的校名。這種方式,我們稱之為「集鄧體」。除此之外,由於院校合併和發展考慮等原因,許多高校都曾更改過自己的校名。比如,電子科技大學前身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最早由郭沫若題字。1987年,該校改名為電子科技大學時郭沫若已去世,便通過「集字」的方式組合出「電子科技大學」。
圖片來源:知乎▲圖片來自鏑數 www.dydata.io三、觸不到的歷史,看得見的題字儘管統計不完全,已確定使用名人題字的高校成立時間早,實力強為共同特色。成立時間比較早的一批高校,獲得名人為校名親筆題字也比較大。
▲圖片來自鏑數 www.dydata.io中國的歷史很長很長,中國教育史同樣很長很長,雖說現代大學建制參考西方,但從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設立,或者往後推點,1912中華民國成立算起,中國大學也有近百年徵程。
百年期間,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等波瀾壯闊的節點都能夠在大學校名的變化上找到過去的痕跡:現今被網友戲稱的「雙鴨山大學」,最早為1924年創建的 「國立廣東大學」(孫中山題字),1926年為了紀念紀念創始人孫中山先生改稱「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鄒魯題字),此後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直稱「中山大學」,1950年代集過毛澤東的字體,1979年葉劍英也題寫過,現今使用的,又是集孫中山字體的校名。
總而言之,校名題字,有歷史,也有故事。
註:因校名變更/建校時間等統計口徑差異,本文所使用數據均由人民網,知乎等平臺整理而成,部分取捨標準由作者自行判斷,如有錯誤敬請指出。數據整理丨李博技 撰文丨李博技、陳淑晶、ray 設計丨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