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顏回煮粥

2021-01-09 半點微塵

顏回,又叫顏淵,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被後世尊為復聖。《論語》中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的評述,即是讚美顏回的。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對於顏回可以說是最為喜愛和認可的,明確表示稱讚的話也是最多的。在民間,關於顏回的故事同樣很多,下面就是一則比較有趣的故事,隨筆者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帶了七十二個學生周遊列國,到處講學。七十三個人出去開銷很大,講學又沒啥進帳,所以他們生活很苦。有的地方對他們比較歡迎,給他們吃,給他們住,日子比較好過。有的地方對孔子不大相信,所以對他們很冷淡,吃的、住的都要他們自己想辦法,那日子就難過了。

有一天,他們到了一個地方。當地人對他們不理不睬,他們只好住在一個破廟裡。住還可以將就過去,吃就困難了。那天他們一天沒吃東西,到了下午,孔子也餓得吃不消了。他想,再不想辦法,夜裡再要餓一頓怎麼辦呢?於是就叫子路出去討一點米來。

因為子路口才好,出去沒多長時間就討來了一袋米。但是這一袋米如果燒飯,七十三個人是不夠吃的。孔子想,就燒一頓粥吃吧。他就叫顏回去燒粥,因為顏回老實,孔子對他很放心。

顏回照先生吩咐,到廟裡的灶間淘米、生火、燒粥。到差不多的時候,顏回揭開鍋蓋想看看粥是不是稠韌了。沒想到,因為這破廟已經很久沒有住人了,上面都是蓬塵,鍋蓋一開,一股熱氣衝上去,把梁上的蓬塵吹下來,正好落到鍋裡。

顏回看了十分著急,他想,這一鍋粥本來就不多,七十三個人分來吃,每人只夠吃大半碗。要是把弄髒的粥盛出來倒掉,那就更加不夠吃;要是只當看不見,用鏟刀攪和攪和盛給大家吃,又覺著心裡過不去。那怎麼辦呢?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弄髒的粥盛出來自己先吃,然後把剩下的粥分給他們七十二個人吃,這樣,他們每人都可多吃一點。他打定主意,就先把有灰塵的粥盛在碗裡,走到門背後去吃。

這時候子路正好走過,看見顏回躲在門背後吃粥,心裡很光火。他想,我們大家都一天沒吃東西,連先生這麼大年紀也在餓肚皮,我好不容易討來一點米,你倒先吃啦!他心裡氣不過,就去告訴先生。

孔子聽了不大相信。他想,顏回一向老老實實,不會做這種事的。但是子路也不會瞎講,那是怎麼一回事呢?他又想了一想,對子路說:「你不要聲張,等會我來問他。」

顏回吃完一碗弄髒的粥,才把鍋裡的粥分成七十二碗,然後叫大家來吃粥。

在吃粥之前,孔子對大家說:「大家慢一點吃。今天大家餓了一天,多虧子路出去討來一點米,夜裡大家才可以吃一碗粥,這碗粥也真是來得不容易。大家在吃粥之前先要想一想,今天有沒有做過錯事?誰做過錯事就講出來,否則吃了這碗粥是要積食的。」

學生們都一日沒有吃過東西,看見這碗粥真有點極吼吼,聽了孔子的話都在想:先生又要多花頭了。所以大家都不言語。

過了一會兒,顏回站起來說:「先生,我有一樁事體,是不是錯事我自己吃不準,我講出來請先生判斷。」接下來顏回就把剛才的事詳詳細細講給孔子聽。孔子聽了心裡很高興,對顏回說:「你這件事辦得很好,不能算錯事。」

子路在旁邊聽得難為情,也站起身來說:「先生,我沒把事體弄清楚就瞎猜疑,而且還到先生面前告狀,是我做了錯事。」

孔子說:「知過就改也是好事,大家吃粥吧!」師生七十二人就一道稀裡譁啦吃粥了。只有顏回沒有吃,因為他剛剛已經吃過了。

聲明:文中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逆境識顏回,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河南的淮陽,是真的嗎?
    逆境識顏回,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河南的淮陽,是真的嗎?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一眾弟子週遊各個國家,宣傳儒家思想。這年冬季,天氣十分的寒冷,一路奔波勞頓、伴隨飢餓的孔子,就病倒在陳國(今河南淮陽)的郊外的車子上。
  • 你不知道的魯南民間故事,孔子弟子顏回的傳說
    顏回被後人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他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顏回的故事。孔子弟子三千,成名七十二。
  • 元曲中的故事:窮也顏回,趣也顏回,隱士才是顏回
    而這種理念的源頭,正是陋巷簞瓢的第一人,即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是也。顏回這個人窮是窮,有人說窮人多半沒情趣,顏回是個例外。顏回的情趣在於學懂孔子的詩書禮樂,敢於跟孔子開玩笑,不是那種迂腐的掉書袋的儒生。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在宋國的匡地遭到當地人圍困,而孔子的徒弟顏回是最後逃出重圍的,當時的局勢可能非常的嚴重,導致孔子見到顏回的時候也特別驚喜,還說「我以為你死了。」
  •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告訴你,你的眼睛也許會欺騙你
    顏回,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性格忠厚內向。今天這個故事說的是記載在《呂氏春秋》中的一段故事——顏回攫(jué抓取)甑(zèng炊具)。 故事是這樣的,孔子周遊列國,行至陳國和蔡國時,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已經7天沒有吃米飯了。一天顏回外出要回來一些生米,便燒火做飯,飯快要熟了,孔子無意間看到顏回將剛蒸熟的白米飯大把大把旺自己嘴裡吃,但是孔子裝作沒有看見,並沒有立即阻止顏回。
  • 《論語》故事:顏回之死——如何是命?
    後來危機化解,學生們都陸續回來了,唯獨不見顏回。孔子焦急地等待著,內心很是擔憂:「顏回該不會出事了吧!」當顏回拖著疲憊的身子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孔子才鬆了口氣:「回呀!你可回來了!我還以為你出事了!」顏回跌跌撞撞地跑過來,淚流滿面:「您還好好的活著,我又怎麼忍心丟下您,孤身赴死呢!」孔子以為顏回躲過這次劫難,日後應該平安無事吧,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可是顏回還是出事了。
  •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揭示2個人生的真理,避免走彎路!
    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門生,孔子頗為欣賞顏回,經常誇讚顏回的德行。「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諸如此類的句子,在只有一萬餘字的《論語》之中,多達十多處。顏回在歷史上被稱為「復聖」,有「不二過」的德行。
  • 偷吃米飯的顏回,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食汙」的故事
    顏回十三歲入孔門,是孔子眾多門生中最得意的一個,他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仍然怡然自樂,「不遷怒,不貳過」。從我們讀得的文字中,孔子對顏回的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具有君子所有的美德。但似乎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矛盾,即使德如孔子、品如顏回者也不能例外。
  • 顏回是誰,他和孔子的關係是什麼,故事兩則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儒家思想教育家,他旗下的弟子遍布在各個國家,其中比較有名的便是顏回。顏回尊稱顏子,大家應該都對他是非常熟悉的了,十四歲的時候就拜孔子為師,也是最受孔子喜愛的學生。歷代文人學士都對顏子推崇有加,而顏子也沒有辜負孔子的期望。
  • 臘八節的由來傳說及民間小故事
    關於臘八節有哪些傳說故事?臘八節傳說及民間小故事如下。臘八節的由來是什麼?  農曆臘月最重大的月份,其中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 民間故事:道家仙人
    申明:本故事為原創民間故事,不得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配圖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喜歡請關注小編,謝謝。#百家故事#民間故事:鎮江仙道民間故事:長青仙道民間故事:申道子
  • 莊子為什麼要說顏回坐忘的故事?他是在蹭熱點嗎?
    孔子還稱讚顏回關於快樂的追求。顏回的快樂是道義上的快樂,所以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說顏回是個賢人。鑑於顏回在孔子弟子處於第一大弟子的地位,後來的道家哲學家莊子,就喜歡蹭熱點,把自己的思想就安到顏回身上,當然有的時候也安到孔子身上,意思是說,你看儒家的孔子和他的弟子顏回,都崇尚我們道家的養生、無為之術,這說明我們道家思想的正確性和影響的廣泛性。
  • 民間故事:鐵公雞
    這個民間故事其實就是諷刺那些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不受人喜歡,最終成為別人口中茶餘飯後的笑話。我們做人可不能像大摳和小摳一樣,不然周圍人可沒有一個願意接近這樣摳門的人。做人就要大方厚道一點,不斤斤計較,才會受人尊敬和喜歡。溫馨提示:「傳」承文化底蘊,「說」出魅力文學。本故事屬虛構民間傳說文學作品,由半杯水原創。不可與封建迷信相提並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需要請聯繫刪除。
  • 民間故事:為鬼作證
    歡迎大家來到沐雨離音,本文為《民間故事》第313期,秀才去城隍廟為鬼魂當證人,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民間故事是一個有趣的領域,古人常常在閒暇之時與家人朋友聊一些身邊發生的奇聞趣事,也有人喜歡去小酒館聽說書先生講一些志怪故事,大家坐在一起聊得很開心。
  • 民間故事:算命先生丁不二
    作品類型:民間故事類,算命風水系列。原創作者:半杯水「傳」承文化底蘊,「說」出魅力故事。手拿羅盤,嘴念陰陽八卦,卜人兇吉運勢,看風水寶地,說到這裡不用我繼續說,你自然聯想到走街串巷的「大師」了吧,又或者說是風水先生,算命先生。
  • 民間故事|雷劈孝婿
    民間故事|雷劈孝婿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東壩鎮鄉下,有個叫吳翠翠的女孩,生得很漂亮。她家庭雖然是農村人,但家庭條件還是不錯,很早就說要招個女婿。吳翠翠早些年跟著親戚到廣州打工,打工三年,不但賺了些錢,還帶回來一個男人。那個外地男人叫汪虎,看起來忠厚老實,也不多話,很快就做了吳家的上門女婿。
  • 為人處世:孔子對顏回的一番規勸,闡明了中國古代「道德」的含義
    孔子至聖先師顏回是孔子最優秀的學生,個人道德素養非常高。有一次,顏回自信滿滿,希望去衛國指正國君的錯誤,用自己的道德規範國君的言行。孔子與顏回孔子意味深長地對弟子顏回說: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災人。災人者,人必反災之。若殆為人災夫!
  • 民間故事:白蛇傳
    本故事屬虛構民間傳說文學作品,由半杯水原創。不可與封建迷信相提並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需要請聯繫刪除。了解民間文化,從欣賞故事開始。有您喜歡,才有半杯水作品存在的價值,就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遺落民間的精神瑰寶吧。
  • 【黎族民間故事】動物傳說蛇為什麼有毒
    提示:點擊上方"關注我"↑更多黎族民間故事  講述者:佚名  採錄者:廣東民族學院中文系七七級採風組  轉摘符桂花主編《黎族民間故事大集》  圖片來源:網絡  長按指紋 >識別圖中二維碼 >添加關注  海南保亭文化,更多黎族民間故事  ★【黎族民間故事】傳說七仙嶺的傳說  ★【黎族民間故事】傳說七女峰與風魔嶺  ★【黎族民間故事】傳說七仙嶺嬉水節  ★
  • 嘉峪關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這一百多個故事傳說...
    嘉峪關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這一百多個故事傳說生動闡釋了嘉峪關的古往今來!《嘉峪關故事傳說》是生長於嘉峪關這塊土地並深深紮根於民間、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口傳文學作品,對嘉峪關歷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 民間故事:貓臉老太太
    從1995年至1996年哈爾濱貓臉老太事件愈演愈烈,好在有人出面闢謠後,謠言這才停止,如今這一事件已成一則民間故事,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不過我今天所說的貓臉老太和這個謠言有些相同,是發生在清朝時期,江南地區民間奇聞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名叫天水村的村子裡,不過今天這個村子早就消失了,據說最後一個居民也在清朝末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