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又叫顏淵,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被後世尊為復聖。《論語》中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的評述,即是讚美顏回的。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對於顏回可以說是最為喜愛和認可的,明確表示稱讚的話也是最多的。在民間,關於顏回的故事同樣很多,下面就是一則比較有趣的故事,隨筆者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帶了七十二個學生周遊列國,到處講學。七十三個人出去開銷很大,講學又沒啥進帳,所以他們生活很苦。有的地方對他們比較歡迎,給他們吃,給他們住,日子比較好過。有的地方對孔子不大相信,所以對他們很冷淡,吃的、住的都要他們自己想辦法,那日子就難過了。
有一天,他們到了一個地方。當地人對他們不理不睬,他們只好住在一個破廟裡。住還可以將就過去,吃就困難了。那天他們一天沒吃東西,到了下午,孔子也餓得吃不消了。他想,再不想辦法,夜裡再要餓一頓怎麼辦呢?於是就叫子路出去討一點米來。
因為子路口才好,出去沒多長時間就討來了一袋米。但是這一袋米如果燒飯,七十三個人是不夠吃的。孔子想,就燒一頓粥吃吧。他就叫顏回去燒粥,因為顏回老實,孔子對他很放心。
顏回照先生吩咐,到廟裡的灶間淘米、生火、燒粥。到差不多的時候,顏回揭開鍋蓋想看看粥是不是稠韌了。沒想到,因為這破廟已經很久沒有住人了,上面都是蓬塵,鍋蓋一開,一股熱氣衝上去,把梁上的蓬塵吹下來,正好落到鍋裡。
顏回看了十分著急,他想,這一鍋粥本來就不多,七十三個人分來吃,每人只夠吃大半碗。要是把弄髒的粥盛出來倒掉,那就更加不夠吃;要是只當看不見,用鏟刀攪和攪和盛給大家吃,又覺著心裡過不去。那怎麼辦呢?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弄髒的粥盛出來自己先吃,然後把剩下的粥分給他們七十二個人吃,這樣,他們每人都可多吃一點。他打定主意,就先把有灰塵的粥盛在碗裡,走到門背後去吃。
這時候子路正好走過,看見顏回躲在門背後吃粥,心裡很光火。他想,我們大家都一天沒吃東西,連先生這麼大年紀也在餓肚皮,我好不容易討來一點米,你倒先吃啦!他心裡氣不過,就去告訴先生。
孔子聽了不大相信。他想,顏回一向老老實實,不會做這種事的。但是子路也不會瞎講,那是怎麼一回事呢?他又想了一想,對子路說:「你不要聲張,等會我來問他。」
顏回吃完一碗弄髒的粥,才把鍋裡的粥分成七十二碗,然後叫大家來吃粥。
在吃粥之前,孔子對大家說:「大家慢一點吃。今天大家餓了一天,多虧子路出去討來一點米,夜裡大家才可以吃一碗粥,這碗粥也真是來得不容易。大家在吃粥之前先要想一想,今天有沒有做過錯事?誰做過錯事就講出來,否則吃了這碗粥是要積食的。」
學生們都一日沒有吃過東西,看見這碗粥真有點極吼吼,聽了孔子的話都在想:先生又要多花頭了。所以大家都不言語。
過了一會兒,顏回站起來說:「先生,我有一樁事體,是不是錯事我自己吃不準,我講出來請先生判斷。」接下來顏回就把剛才的事詳詳細細講給孔子聽。孔子聽了心裡很高興,對顏回說:「你這件事辦得很好,不能算錯事。」
子路在旁邊聽得難為情,也站起身來說:「先生,我沒把事體弄清楚就瞎猜疑,而且還到先生面前告狀,是我做了錯事。」
孔子說:「知過就改也是好事,大家吃粥吧!」師生七十二人就一道稀裡譁啦吃粥了。只有顏回沒有吃,因為他剛剛已經吃過了。
聲明:文中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