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是誰,他和孔子的關係是什麼,故事兩則

2021-01-09 萬水走千山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儒家思想教育家,他旗下的弟子遍布在各個國家,其中比較有名的便是顏回。顏回尊稱顏子,大家應該都對他是非常熟悉的了,十四歲的時候就拜孔子為師,也是最受孔子喜愛的學生。歷代文人學士都對顏子推崇有加,而顏子也沒有辜負孔子的期望。顏子以德行著稱,嚴格遵守孔子的思想,而顏子的思想高度也是達到了一個常人所不能達到的程度。那我們今天就先去了解一些和顏子有關的小故事吧。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有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收徒從來不注重弟子的家庭教育和生長環境,也不在乎弟子的家境是否充實。他在乎的是弟子的人品,顏子在第一次見到孔子的時候還只是一個過了十歲生日的小孩子,個頭也不高,不論是相貌還是家境都不突出。但是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學識的渴望讓孔子注意到了他,也就是這樣,顏子成為了孔子的弟子,也邁出了改變自己命運的第一步。

但是孔子的弟子實在是太多了,僅僅憑藉那一眼讓孔子記住已經是非常的不容易了。有句話說得好: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慢慢的孔子發現顏子是他所有弟子中最努力,最用功的,話也不多,每天就只盯著孔子看他講課。並且在放學了以後,其他弟子都是急急忙忙的跑回家去,他每次都是 最後一個走。吃完飯以後卻又是第一個來然後就又開始孜孜不倦地看書。時間長了孔子就覺得有點不對,為什麼顏子每次都是那麼快的吃完飯呢?

終於有一天孔子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好奇,他派人偷偷去跟蹤顏子,想要弄清楚這一切都是怎麼回事。一看不要緊,原來啊顏子家是住在貧民區的,平常顏子的父親在外面種農活是不回家吃飯的。而母親呢又在外面幫工也是回來不了的,只能每天給顏子放一碗熱湯讓顏子吃。顏子回到家只有一碗菜湯也不挑剔,拿起飯碗坐在井邊津津有味的吃起來,等吃完了以後又急匆匆的往學堂方向走。

孔子派人觀察了好幾天發現基本上天天都是如此,心中不禁對顏子心生敬佩。後來的人們知道了這個典故以後,將顏子居住的那條街改了名字叫「漏港街」。而他們家那口顏子經常喝水的井也被賜名為「陋港井」。為了讓後人肅然起敬還在井上修建了「顏樂」亭,就是為了讓現在的人們知道當初讀書的不易,更加珍惜讀書的機會。

每個地方都有貧富差距,顏子的家裡非常的窮,平常也不怎麼愛說話,和大家也打不到一起去。一些富家子弟便看不起顏子,覺得他不配和他們一起學習,常常對著顏子找茬。顏子因為一心只讀聖賢書,對於其他同學的羞辱並不放在心上。有的時候自己不去找麻煩,麻煩卻會自己找上門來。原來啊有一個同學的貴重物品不見了,就懷疑是顏子偷了, 同學們就去試探顏子,顏子卻從來不理不睬,根本就沒放在心上,讓同學們更加懷疑是他偷的了。

於是同學們就告到了孔子那裡,孔子知道了這一件事情以後原本是非常生氣想要將他逐出之門的。轉念一想不能根據一個人的片面之詞免得冤枉了顏子,於是便向了一個計謀試探顏子。試探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顏子對於從天而降的金錢並沒有喪失自己的本心,讓孔子對他更是器重。丟了東西的同學後來也將自己的東西找到了,並且對著顏子誠懇的道歉。後來的顏子更是以自己的德行品質居孔子弟子的首位,可謂是實至如歸。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魯南民間故事,孔子弟子顏回的傳說
    顏回被後人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他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顏回的故事。孔子弟子三千,成名七十二。
  •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揭示2個人生的真理,避免走彎路!
    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門生,孔子頗為欣賞顏回,經常誇讚顏回的德行。「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諸如此類的句子,在只有一萬餘字的《論語》之中,多達十多處。顏回在歷史上被稱為「復聖」,有「不二過」的德行。
  •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告訴你,你的眼睛也許會欺騙你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元曲中的故事:窮也顏回,趣也顏回,隱士才是顏回
    窮也顏回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簞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而這種理念的源頭,正是陋巷簞瓢的第一人,即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是也。顏回這個人窮是窮,有人說窮人多半沒情趣,顏回是個例外。顏回的情趣在於學懂孔子的詩書禮樂,敢於跟孔子開玩笑,不是那種迂腐的掉書袋的儒生。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在宋國的匡地遭到當地人圍困,而孔子的徒弟顏回是最後逃出重圍的,當時的局勢可能非常的嚴重,導致孔子見到顏回的時候也特別驚喜,還說「我以為你死了。」
  • 民間故事:顏回煮粥
    顏回,又叫顏淵,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被後世尊為復聖。《論語》中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的評述,即是讚美顏回的。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對於顏回可以說是最為喜愛和認可的,明確表示稱讚的話也是最多的。
  • 偷吃米飯的顏回,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食汙」的故事
    顏回十三歲入孔門,是孔子眾多門生中最得意的一個,他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仍然怡然自樂,「不遷怒,不貳過」。從我們讀得的文字中,孔子對顏回的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具有君子所有的美德。但似乎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矛盾,即使德如孔子、品如顏回者也不能例外。
  • 《論語》故事:顏回之死——如何是命?
    孔子哽咽著說道:「我能不傷心難過嗎?除了顏回,還有誰讓我這麼傷心啊?」顏回之死對孔子打擊很大。《論語》記載這是孔子最傷心的一次。孔子在顏回身上傾注了很大的心血。之所以讓顏回修訂《易》,就是為了讓顏回知道他的使命,保重身體,待孔子百年之後,顏回能接過這面文化大旗,繼續同這班弟子宣揚文武之道。可是顏回年紀輕輕就死了,怎麼能不讓人痛心呢?除此之外還有命運的問題。
  • 逆境識顏回,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河南的淮陽,是真的嗎?
    逆境識顏回,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河南的淮陽,是真的嗎?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一眾弟子週遊各個國家,宣傳儒家思想。這年冬季,天氣十分的寒冷,一路奔波勞頓、伴隨飢餓的孔子,就病倒在陳國(今河南淮陽)的郊外的車子上。
  • 為人處世:孔子對顏回的一番規勸,闡明了中國古代「道德」的含義
    孔子至聖先師顏回是孔子最優秀的學生,個人道德素養非常高。有一次,顏回自信滿滿,希望去衛國指正國君的錯誤,用自己的道德規範國君的言行。孔子與顏回孔子意味深長地對弟子顏回說: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 莊子為什麼要說顏回坐忘的故事?他是在蹭熱點嗎?
    但孔子喜歡他這種對道義的欲望很高、對生活欲望很低的人,整天就誇他,說他有崇高的道德風範,他總是能舉一反三踐行仁義,他不遷怒,不貳過,做事絕對不會遷怒別人,總是自己反思自己,做錯了事情,絕對不會犯第二次。孔子還稱讚顏回關於快樂的追求。顏回的快樂是道義上的快樂,所以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說顏回是個賢人。
  • 那個被孔子讚賞的風一樣的男子是誰?
    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賢者有七十二,那麼在「孔門七十二賢」中,孔子最欣賞的弟子是誰呢?關於這個問題,歷來有各種說法。有人說是顏回,因為他最是勤敏好學,且德行、智力在眾弟子中屬於上上等,是最能繼承孔夫子衣缽之人;有人說是子路,因為他率性真誠,一生追隨孔子,是忠實的專職司機和貼身保鏢;還有人說……我們不下結論,還是來聽聽下面的這個故事吧。
  • 孔子身陷絕境 沒想到趕來救他的 竟然是一個他經常罵的人!
    入了孔門後,一直追隨孔子,為孔子的宏道傳學作出很大的貢獻。這麼優秀的學生,為什麼孔子卻不大喜歡,還經常罵他呢?。那個年代和我們現在年代不同,那時人們對做生意的人是看不起的,有學問才會被人敬重。孔子就經常罵他,說他不聽話,不好好研究學問,經常跑來跑去做什麼生意!但孔子內心卻又想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的人對生意行情又預測的那麼準確,還賺了那麼多錢。
  • 孔子與莊子兩個人,誰的境界更高?這一個字拉開差距
    孔子與莊子兩個人,誰的境界更高?這一個字拉開差距歷史長河蜿蜒前流,偉人也有千千萬萬,那麼偉人當中,又該如何論高下呢?戰場,以成敗定英雄,定的是英雄,定的是誰棋高一著。然而,戰場往往不是一個人的勇猛,而是幾個人,或是一群人。那麼,同樣的兩個人,又該如何判定誰高誰下?
  • 孔子為什麼不算卦
    緯書拉大旗作虎皮,胡編亂造,當然不能信;王充《論衡》本來就把此事作為民間迷信批判的,王充都不信;楊萬裡的記載不知有何根據,他離孔子那麼遠,中間那麼多年沒人說,他哪裡知道的?所以還是不能信。唯一有點可信的是《孔子家語》的記載——那就應該屬於孔子偶然為之作為好奇或探索的了。  我為什麼很肯定地說孔子不算卦呢?
  • 電影《孔子》:皇帝的「舊裝」而已
    電影《孔子》一開始大肆宣傳,領銜主演周潤發先生說:「看孔子不掉淚,你還算是人嗎?」據說發哥(按年齡,我應該稱他「發弟」,此處從眾)這話是帶著笑容說的,可以算是「人」的幽默;不過這樣的「幽默」卻有明顯的霸氣。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但不貶對方;發哥自賣自誇,還要強迫別人誇他,否則便「不算人」,真是了不得。  也難怪,周潤發不是曾被封為「影帝」嗎?
  •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比劉向更早的孔子,就曾說過,「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孔子的這句話是說,按理說,人們應該相信眼睛看見的,但是,親眼看見的也不一定是真實可信的。孔子為何有如此感嘆呢?原來這與他的一次親身經歷有關。孔子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治國理想,曾率領一眾弟子周遊列國。說是列國,其實就是在現在的山東、河南兩省轉悠。最西到過河南洛陽,最南止於河南信陽(楚國負函)。
  • 成語故事:勞而無功
    譯文: 《管子·形勢篇》:「和不可交往的人交往,強做不可能做的事情,告訴別人聽不明白的話,這就叫做勞動而沒有效果。」 故事 春秋時期的孔子,名丘,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六 聞一知十
    孔子有兩個得意的學生,一個是端木賜,字「子貢」。另一個是顏回,字「子淵」。有一年,魯國受到鄰邦齊國的武力威脅。孔子的學生中有很多人想去遊說齊國,勸說齊國不要攻打魯國。最後孔子只同意了子貢的請求。子貢不但去了齊國,還到了南方的吳國,越國、和北方的晉國。子貢通過遊說外交,「挑唆」起了這幾個大國之間的混戰,齊國無力再攻打魯國,這樣,魯國就免去了一場浩劫。
  • 什麼是「命」,何為「天命」,孔子是如何看待「天命」的?
    孔子是如何看待「天命」的呢? 要窺究孔子的「天命觀」,就不得不走進《論語》這部典籍。「天」、「天命」、「命」的字眼在《論語》中是反覆多次出現的。在《論語》中,「天命」一詞出現過三次,孔子自己就兩次提到「天命」。「天」和「命」字單獨出現的次數就更多了,楊伯峻先生統計後,在《論語譯註》中說「天」、「命」出現的次數分別為18次和21次。
  • 孔子為什麼不算卦 -齊魯晚報數字報刊
    緯書拉大旗作虎皮,胡編亂造,當然不能信;王充《論衡》本來就把此事作為民間迷信批判的,王充都不信;楊萬裡的記載不知有何根據,他離孔子那麼遠,中間那麼多年沒人說,他哪裡知道的?所以還是不能信。唯一有點可信的是《孔子家語》的記載——那就應該屬於孔子偶然為之作為好奇或探索的了。  我為什麼很肯定地說孔子不算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