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是孔子最優秀的學生,個人道德素養非常高。有一次,顏回自信滿滿,希望去衛國指正國君的錯誤,用自己的道德規範國君的言行。孔子適時對弟子提出規勸:不要去,你還沒有悟透什麼是真正的道德,隨便指手畫腳,必定要倒黴!
孔子意味深長地對弟子顏回說: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災人。災人者,人必反災之。若殆為人災夫!
解釋:
有的人,對自己的道德過於自信,其實他並不能透徹理解真正的道德。本身也沒什麼名氣,大家都不認識他。
這樣的人,如果非要用自認為正確的一套,去強行規範別人、指正別人,必定成為一個討厭鬼。
對於這種倒黴鬼,被指正、冒犯的人必然反過來讓他倒黴。你願意做這個倒黴鬼嗎?
闡述:
1.道德說起道德,人們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老子《道德經》。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是《道經》,下卷是《德經》。因此道與德,在古代的含義是分開講的。
2.道道,是天地宇宙之間的真理,最初的那個東西。這個東西說不清,道不明,因此「道可道,非常道」,能說出來的道,早已不是道。什麼是道?老子說了四個字:「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不是現代的自然科學、自然界那個「自然」,而是「本來如此」的意思。道,效法的法門就是「本來如此」。佛家有稱之為「法爾如是」。
3.德德,是道的運用。古人云:「德者得也。」德,就是對道有了一定的心得認識,並且運用到工作生活當中。換句話,道是體,德是用。按照佛家說法,道,就是原始的那個真「我」,德,就是「一切有為法」。
德,也是成果。古人說:「事到有功方稱德。」如果空談「德」,而不去埋頭苦幹,那就是虛的,不是德。老子說「上德不德」,高層次的「德」,不是表面有德,而強調內在,強調實實在在做點事。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不是真知。你說你有德?是不是真有德,我們看的是行動、是結果。
4.蕩道德最怕的是什麼?孔子說了四個字:「德之所蕩。」最怕你蕩悠悠,超出了道德的範圍。任何事都有一個底線、一個範圍標準。如果超出了這個標準,那麼好事就會變成壞事。
一個人熱心是好事,如果太過於熱心超出了界限,必然會讓人厭煩。愛護小孩是好事,如果過於溺愛,嬌生慣養,小孩必定難以健康成長。年輕人有衝勁兒,追求建功立業是好事,如果過於在乎功名利祿,甚至出賣自己的健康和良知,那就於人於己都大大不利。知識豐富是好事,然而如果讀書太多,按照諸葛亮的說法「青春作賦,皓首窮經」,說起道理頭頭是道,讓他辦事百無一用,那就是讀書讀傻了,也不值得推崇。
因此,道德最怕的,就是「德之所蕩」:強調、推崇道德超出一切、超出界限。今天,我們對中國古代「道德」的含義有了簡單了解,對道、德、德之所蕩分別進行了闡述,希望大家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