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孔子對顏回的一番規勸,闡明了中國古代「道德」的含義

2021-01-09 簡詩歌
孔子至聖先師

顏回是孔子最優秀的學生,個人道德素養非常高。有一次,顏回自信滿滿,希望去衛國指正國君的錯誤,用自己的道德規範國君的言行。孔子適時對弟子提出規勸:不要去,你還沒有悟透什麼是真正的道德,隨便指手畫腳,必定要倒黴!

孔子與顏回

孔子意味深長地對弟子顏回說: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災人。災人者,人必反災之。若殆為人災夫!

孔門弟子

解釋:

有的人,對自己的道德過於自信,其實他並不能透徹理解真正的道德。本身也沒什麼名氣,大家都不認識他。

這樣的人,如果非要用自認為正確的一套,去強行規範別人、指正別人,必定成為一個討厭鬼。

對於這種倒黴鬼,被指正、冒犯的人必然反過來讓他倒黴。你願意做這個倒黴鬼嗎?

孔子像

闡述:

1.道德說起道德,人們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老子《道德經》。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是《道經》,下卷是《德經》。因此道與德,在古代的含義是分開講的。

2.道道,是天地宇宙之間的真理,最初的那個東西。這個東西說不清,道不明,因此「道可道,非常道」,能說出來的道,早已不是道。什麼是道?老子說了四個字:「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不是現代的自然科學、自然界那個「自然」,而是「本來如此」的意思。道,效法的法門就是「本來如此」。佛家有稱之為「法爾如是」。

孔門七十二賢

3.德德,是道的運用。古人云:「德者得也。」德,就是對道有了一定的心得認識,並且運用到工作生活當中。換句話,道是體,德是用。按照佛家說法,道,就是原始的那個真「我」,德,就是「一切有為法」。

德,也是成果。古人說:「事到有功方稱德。」如果空談「德」,而不去埋頭苦幹,那就是虛的,不是德。老子說「上德不德」,高層次的「德」,不是表面有德,而強調內在,強調實實在在做點事。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不是真知。你說你有德?是不是真有德,我們看的是行動、是結果。

儒家孔子

4.蕩道德最怕的是什麼?孔子說了四個字:「德之所蕩。」最怕你蕩悠悠,超出了道德的範圍。任何事都有一個底線、一個範圍標準。如果超出了這個標準,那麼好事就會變成壞事。

一個人熱心是好事,如果太過於熱心超出了界限,必然會讓人厭煩。愛護小孩是好事,如果過於溺愛,嬌生慣養,小孩必定難以健康成長。年輕人有衝勁兒,追求建功立業是好事,如果過於在乎功名利祿,甚至出賣自己的健康和良知,那就於人於己都大大不利。知識豐富是好事,然而如果讀書太多,按照諸葛亮的說法「青春作賦,皓首窮經」,說起道理頭頭是道,讓他辦事百無一用,那就是讀書讀傻了,也不值得推崇。

君子行道

因此,道德最怕的,就是「德之所蕩」:強調、推崇道德超出一切、超出界限。今天,我們對中國古代「道德」的含義有了簡單了解,對道、德、德之所蕩分別進行了闡述,希望大家有所感悟。

相關焦點

  •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告訴你,你的眼睛也許會欺騙你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偷吃米飯的顏回,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食汙」的故事
    顏回十三歲入孔門,是孔子眾多門生中最得意的一個,他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仍然怡然自樂,「不遷怒,不貳過」。從我們讀得的文字中,孔子對顏回的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具有君子所有的美德。但似乎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矛盾,即使德如孔子、品如顏回者也不能例外。
  •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揭示2個人生的真理,避免走彎路!
    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門生,孔子頗為欣賞顏回,經常誇讚顏回的德行。「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諸如此類的句子,在只有一萬餘字的《論語》之中,多達十多處。顏回在歷史上被稱為「復聖」,有「不二過」的德行。
  •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更容易避禍求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人行走於世間,無論你本事多大、手段多強,都不能逆天而行。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道德經》中的「天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學習《道德經》,就是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
  • 你不知道的魯南民間故事,孔子弟子顏回的傳說
    顏回被後人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他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顏回的故事。孔子弟子三千,成名七十二。
  • 元曲中的故事:窮也顏回,趣也顏回,隱士才是顏回
    宋方壺的這首《山坡羊·道情》瑟是元曲中難得的,要說朝堂有紫羅袍共黃金帶,要說情感有茅齋野花開,要說志向有陋巷簞瓢亦樂哉,這是中國歷來仁人志士們所推崇的一種生活理念,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種理念的源頭,正是陋巷簞瓢的第一人,即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是也。顏回這個人窮是窮,有人說窮人多半沒情趣,顏回是個例外。
  • 顏回是誰,他和孔子的關係是什麼,故事兩則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儒家思想教育家,他旗下的弟子遍布在各個國家,其中比較有名的便是顏回。顏回尊稱顏子,大家應該都對他是非常熟悉的了,十四歲的時候就拜孔子為師,也是最受孔子喜愛的學生。歷代文人學士都對顏子推崇有加,而顏子也沒有辜負孔子的期望。
  • 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外圓內方、外柔內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圓形無稜無角,完整無缺,故圓有完整、圓滿之意。所謂外圓,指做事應圓融變通,相時度勢,相機而動,周全和美。而方形四邊平直,不曲不歪,不偏不倚,故方有方正、穩定不移之意。所謂內方,指為人要持端正之心,沉穩而不善變,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 逆境識顏回,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河南的淮陽,是真的嗎?
    逆境識顏回,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河南的淮陽,是真的嗎?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一眾弟子週遊各個國家,宣傳儒家思想。這年冬季,天氣十分的寒冷,一路奔波勞頓、伴隨飢餓的孔子,就病倒在陳國(今河南淮陽)的郊外的車子上。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在我國被稱為「六經之首,大道之源」,是受「老子、孔子」等古老聖賢和歷代偉人、哲人推崇並為近現代國內外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和經濟學家、企業家等重視的蘊藏了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大智慧之書。對於我們普通人也是,其中的易經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 「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子的教學優秀率真的這麼低嗎?
    漆雕開塑像更有名的當屬孔子最喜愛的學生顏回,堅守善道,居陋巷而怡然自樂。他不幸早死,孔子悲痛不已。2.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即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此,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3.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
  • 孔子還原——讀李零先生的《喪家狗》
    這是李零讀《論語》的一個重要的特點,也可以說是他的追求,就是要將孔子還原為一個「思想者」。孔子對道德境界有嚴格的標準,他不認為自己是聖人,「聖」乃王者之道,孔子無權無勢,根本做不到。如「仁」,在《雍也第六》中他指出,「仁」和「聖」的區別,仁字和人字有關。
  • 老子說人生有3善,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成功的前提
    老子說人生有5善,是一種智慧,也是為人處世之道,更是成功秘訣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因為不和萬物爭鋒,所以不會招來怨尤。
  • 民間故事:顏回煮粥
    顏回,又叫顏淵,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被後世尊為復聖。《論語》中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的評述,即是讚美顏回的。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對於顏回可以說是最為喜愛和認可的,明確表示稱讚的話也是最多的。
  • 《論語》故事:顏回之死——如何是命?
    孔子在匡地時被誤認為是陽虎,遭到當地人的圍困,情況危急師生離散。後來危機化解,學生們都陸續回來了,唯獨不見顏回。孔子焦急地等待著,內心很是擔憂:「顏回該不會出事了吧!」當顏回拖著疲憊的身子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孔子才鬆了口氣:「回呀!你可回來了!我還以為你出事了!」
  • 《孔子家語》10大經典語錄,令人醍醐灌頂、終身受益!
    《孔子家語》簡介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紀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1、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出自《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木料經過墨線畫線,就能夠取直;人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就能成為聖人。2、少而不學,長無能也。
  •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古代君子的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是古代君子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它貫穿於整個儒家文化和倫理的發展過程中。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
  • 男人成大事的五大做人絕學,若能悟透,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
    以下以結合孔子《論語》中的學說,分享男人成大事的五大做人絕學!若能悟透,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男人想成大事,能力不是唯一,掌握這五大做人絕學,才能少走彎路。做人絕學一:男人,不可無志氣原典: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釋義:孔子說:「三軍的統帥可以被奪取,但男人的志氣卻不可被奪去。」
  • 儒家道德的一種解讀
    比方說,在泰戈爾1924年的中國之行中,就曾與梁漱溟先生有過一次交流,這絕對算是大師級別的對談。梁漱溟先生在一篇談《道德為人生藝術》的文章中,憶起與泰戈爾的一段談話,梁先生去的時候,泰戈爾正在和楊丙辰先生談論宗教問題,楊先生認為儒家為宗教,而泰戈爾則說不是。當徐志摩為泰戈爾介紹說梁漱溟是「孔子之徒」時,泰戈爾表示他很願意聽梁先生講一講儒家的道理。
  • 速看,宿州古代史上這三位著名人物,其中兩位是孔子的弟子!
    閔子騫閔子騫生於公元前536,卒於公元前487年,名損,字子騫,中國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閔子騫為人極孝。他少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偏愛自己親生二子,虐待閔子騫,子騫卻並不告知父親,避免影響父母間關係,孝賢天下,是儒家文化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