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一芳
「粉紅力」,誕生於一場「70後」、「80後」與「90後」的網絡激戰。2009年3月,網絡上流傳一則「70後」的帖子,暗諷「90後」群體人心渙散、信仰缺失,隨即引發了一場「三後」間的口水戰。在激戰中,「90後」就「70後」、「80後」所自持的「紅色一代」稱謂,打出「粉紅力」概念,寓意「90後」群體雖然稚嫩,但終將厚積薄發、勇挑重擔,「粉紅」變「暴紅」,成為國家建設的中流砥柱。「粉紅力」提出後,迅速得到了「90後」群體的廣泛認同和熱烈響應,成為其集體性標誌。
「粉紅力」:90後的集體性標誌
「粉紅力」一詞有何魅力,為何能受到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90後」們的如此青睞?提起粉紅,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單純和稚嫩,一如新生兒的肌膚,象徵著希望和美好的生命力。粉紅,還是一種具有無限潛能的顏色,根據維基百科記載,粉紅是由紅白兩色調和而成,因調配比例不同,粉紅便有了數百種深淺濃淡不一的種類,倘若再加以不同比例的藍,更能變化出無限可能的粉紅;粉紅,又是一種溫情脈脈的顏色,「桃李春風一杯酒」、「會桃李之芳園,敘天倫之樂事」等膾炙人口的詩詞,蘊藏著多少只可意會的柔情和不可言傳的愜意;粉紅,更是一種大膽另類的顏色,時常會與離經叛道的龐克聯繫在一起,實事上,龐克是一種推翻創新、不拘泥於舊制的革命精神,而非刻意搞怪、叛逆的行為。
由此,便不難理解「90後」為什麼選擇「粉紅力」來做代言。它不僅一反「90後」在人們心中頹廢、冷漠的「灰色」形象,而且很好地契合了「90後」所要宣揚的幾個主導理念:
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承—「90後」雖然被一些人認為「非主流」,但多項調查顯示,「90後」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仍然持認同態度,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依然是「90後」的基本情懷,故粉紅雖粉,紅意猶在;
對多元價值觀的追求——受時代的薰陶,「90後」的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獨立,判斷事物的標準更加多元,在他們眼裡,世界猶如魔幻般的粉紅具有無限可能;
對情感交往的重視——在成長過程中備受呵護的「90後」,敏感地察覺到了社會發展背後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異化,他們力圖一掃籠罩已久的陰霾,以粉紅的溫情重新裝點人們的情感世界;
對傳統的意欲變革與突破——和前代青年一樣,「90後」以批判的精神和近乎叛逆的行為對傳統提出了挑戰,他們對社會的影響也將由「奇裝異服」、「另類舉止」、「異形文字」等表層文化,逐漸深入到價值理念等內核,成為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後繼力量,「粉紅」勢必變「暴紅」。
「粉紅力」:90後的正面宣言
「粉紅力」的提出是「90後」面對社會的普遍質疑所作出的一次正面回應。一段時間以來,一場針對「90後」的以道德拷問和能力質疑為核心的言論泛濫於各大媒體和網絡,使「90後」飽受非議,甚至被汙名和標籤化。「90後」的遭遇令我們想起了曾經也成為「眾矢之的」的「80後」。這不免讓我們產生疑問,是現在的青年過於叛逆,還是社會與青年之間總存在著矛盾和隔閡?究其原因,除了青年自身的不足和媒體過多的負面報導之外,還有更深刻的社會背景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時代的加速變遷,使代際差異即代溝的存在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縱觀國際社會,從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整個世界都對青年一代感到無端的困惑,他們我行我素,玩世不恭,讓社會感到難以控制。為了解釋這種現象,代溝的研究應運而生。代溝是指在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下,不同代人在價值標準與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代溝的產生不單純是倫理方面的原因,如兩代人之間缺乏感情溝通或所受到的教育不同,而是根源於代際間物質生活條件的差異在精神領域的折射。特別是當變革速度加快時,這種差異就更加明顯,年齡間隔也越來越短,以致即便是同樣出生在改革開放後的「80後」和「90後」,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代際差異。
另一方面,成人社會對青年的「年齡歧視」使代溝往往演變成為代際間的對抗和衝突。受幾千年來的父權主義制度和文化的影響,現代社會仍然是一個由成人所掌控的社會。在成人社會裡,青年永遠被看作不成熟的人,他們處於社會的邊緣,沒有發言權,是「被統治者」。這種現象被稱為「年齡的種族歧視」。如曾經「大造其反」的「80後」,如今之所以變得「老實」,甚至開始批判起「90後」,是因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把握社會權力,不再是社會的「邊緣人」。由是,我們不難看到這樣一個極不合理的社會反差:一方面是由日益先進的社會環境所孕育起來的、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都過分早熟的新生代,他們迫切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並參與社會的決策管理過程。另一方面,社會卻保持一種傾向,即把佔有社會勞動力人口多數、富於獨立創造能力、具有強烈的自我觀念和參與欲的青年拒於社會決策管理大門之外。這種不合理的反差給青年帶來的結果是困惑和不滿,他們試圖通過構築自己的價值體系,創造自己的亞文化,採取種種「另類」行為,來釋放自己的能量和不滿,並在成人社會裡贏得部分領地。
因此,不管是曾經的「80後」還是現在的「90後」,他們之所以以各種各樣「另類」行為和主張來挑戰社會,這是他們為突顯自己的價值和對成人社會的「年齡歧視」表示不滿而進行的「儀式的抵抗」。就「90後」而言,如果說「火星文」的出現,意味著他們開始尋求群體認同和形成自己的亞文化,那麼「粉紅力」的出現,則標誌著他們已經形成群體觀念和群體意識,並試圖藉助強大的網絡,重掌話語權,重塑群體形象,對成人社會施加影響。因此,與曾經只能「被動挨罵」的「80後」不同,「90後」已經開始懂得如何變被動為主動。「粉紅力」的提出,不僅是他們對成人社會的質疑所作出的主動回擊,也是他們向成人社會發出的自我肯定、自我激勵、自我號召的正面宣言。
儘管代際差異難以避免,青年總是顯得叛逆不羈、不合主流,但社會發展的經驗也提醒我們,差異存在的同時也蘊含著變革與發展的可能。青年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他們汲取了時代的精華,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原有社會體系和價值體系的不合理之處,具有極大的潛能。面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社會也該認真反思和調整對青年的態度和政策,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非議和責難,充分挖掘青年身上的閃光點,以平等的對話和開放的政策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引導,大力倡導代際平等,這樣才能很好地消除代際之間、青年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