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受過的傷害,父母會給你道歉嗎?成年兒子同母親的真實對峙

2021-01-09 騰訊網

隨著心理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的種種問題。一些人試著自我排解,而另一些人則嘗試跟原生家庭和解。

跟原生家庭和解這事兒,容易嗎?

難,太難了。很多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的人,一跟父母交鋒,就會瞬間變回小孩,爭吵、暴怒,種種情緒掩飾都掩飾不住,簡直跟火山爆發一樣。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在她的著作《原生家庭》中說:從原生家庭的傷害中走出來,令人獲得成長的最佳方式是直接跟父母對峙。通過跟父母當面對峙,成年後的兒女能重新界定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價值

也許不少人在心裡想過跟父母面對面傾訴童年的痛苦和陰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這麼做。紀錄片《不好說特想聽》是一檔,讓互相不理解的父母兒女面對面坐下來聊聊的節目。節目的主要宗旨是讓父母理解兒女所從事的職業。

節目組一共邀請了四對親子,其中第四對母子意外地在節目中展現了相當真實的兒子同母親的正面交鋒。

母親名叫邢蘭榮,今年55歲,是一位建築預算員。兒子小名天天,27歲,是時尚公關,一份通過跟人打交道,以拿到時尚品牌資源的職業。

在跟母親交流前,天天做了很多心理建設。他最厲害的一點,就是全程都對母親輕言細語,沒有暴怒和衝動。

無論是蘇珊博士還是其他心理學家,都建議成年兒女在跟父母探討原生家庭問題時,保持冷靜、溫和而堅定的態度。畢竟跟父母對峙的目的不是為了指責父母,而是為了跟過去和解。

天天是北京人,工作雖然非主流,但他很拼。由於從事著一份經營關係的職業,他說,自己幾乎處於7天24小時待命狀態。客戶家洗手液、消毒液沒了,一個電話他就得立馬出門買來給客戶送過去。有一次客戶在飯局上跟他說,籤合同可以,一杯白酒1萬,籤多大的單,就看你喝多少量。結果天天當天就喝到胃出血去了醫院。

這些,他從沒跟母親提過。

天天努力嘗試跟母親解釋自己的工作。他是一個很沒安全感的人。他對媽媽說,自己這麼拼,第一是因為媽媽的期待,她希望兒子能靠自己的力量,買車買房。

在北京買房,光靠上班很難。雖然天天家裡給了他一套房子單住,但他時時刻刻想憑自己的本事買車買房。在這套父母暫借他居住的房子裡,母親能憑指紋打開大門,並且在屋子的臥室、廚房、客廳都安裝了攝像頭。

有時候他在洗澡,媽媽也會毫無顧忌地推門進來。天天沒事的時候喜歡在過道裡站著,因為只有那裡沒有攝像頭。

在成年兒女房間安裝攝像頭,天天媽媽非常理直氣壯,她說:成年後我就不管他了,只是想了解一下自己兒子在幹什麼,作為一個母親,有錯嗎?

另一個令天天必須努力賺錢的原因是母親一直在跟他算錢。天天的媽媽從18歲起,就跟兒子說:你成人了,從此咱倆就是借貸關係,借錢可以,但是得還。

按照天天的說法,在經濟上媽媽並沒給他支持,他也不敢對母親提出要求。媽媽會嫌棄他浪費錢。他因為工作原因買了一個較貴的電腦,就被母親諷刺為:「有錢沒地方花了。」

天天的媽媽明顯是一位比較自我的母親,在她眼裡,兒子任性、不成熟,令她不放心。一方面她切斷了給兒子的經濟支持,另一方面又理直氣壯地監控成年兒子的生活,她認為這是她作為母親的天然權利。

這對僅僅是這對母子第一層面的親子對峙。

天天將自己的困難和對母親的感受娓娓道來,邢女士對此的反應是:我沒有錯,我是為你好。她認為跟兒子「親母子明算帳」是為了促使兒子獨立。隨時隨地監控兒子是關心兒子的體現。

她的表情甚至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天天的一長串感受,每每換來的是邢女士簡單一句:說,繼續說。你仿佛能感受到她的不屑:就這?

隨後天天開始回憶童年,在爺爺奶奶去世的時候,天天就覺得自己的家沒了。

原來天天從出生到小學一直跟著爺爺奶奶過,媽媽一周會去看他一次。

邢女士追問道:「媽媽的家不是家嗎?」天天回答:「在我的認知裡,不是。」

天天說到這裡眼圈泛紅,他問:你有送過我上過學嗎?

母親:沒有

天天:你有在我上學的時候給過我2塊錢嗎?

母親:有過。(深思片刻)

天天:極少。

天天:我小的時候,你們每天都在打架。

母親:這不是都是正常家庭出來的嗎?

天天:正常家庭的孩子會吵架吵得孩子出門找人幫助嗎?

母親:誰都年輕過。

……

隨著天天提問的深入,母親對兒子提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我愛你嗎?

天天回答:我覺得你是以愛的名義道德綁架。你們希望的是我按照你們的活法去活。你們忽略了我的感受。我在外面戴著面具活,回家還要戴著面具活,因為我要偽裝成我媽想要的樣子。

說到這裡,邢女士突然起身離開,她到樓梯間抹眼淚去了。

天天的童年母親並沒有過多的參與。她跟兒子的聯結並不深。但她依然不認為這有什麼關係。在兒子跟她一來一往交鋒中,她始終保持了防禦的姿態。無論是坐姿還是語言,都透露出她對兒子不滿的否定。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到,母親心理戒備很強,從提及爺爺奶奶開始,兒子的問話就令她極不舒服,她的每一句話都在竭力否認自己有錯。

這是母子倆面對面時的肢體語言。母親身體後仰,以強行俯視的姿勢看兒子,顯示了她心理上的優越感。兒子仰頭嘆氣,像是想得到一個來自上方的肯定。

邢女士對天天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

道德綁架實錘,當這個母親感到內疚的時候,她的選擇是讓兒子也不舒服,讓兒子也內疚。這是她的反擊。

注意邢女士去樓梯間後的站姿,她的雙手交叉放在身前,暗示她的戒備心升級了。雖然兒子有關母親道德綁架的指責令她有一瞬間「破了心防」,但她又一次升級了自己的心理防線。

重新回到演播廳坐下的邢女士話變得多了起來。

她開始傾訴兒子是她的全部。她說自己每天為兒子烙肉餅,每天盼著兒子回來。

天天說,他羨慕那些北漂,因為他們累了可以回家,而他無處可逃。

母親卻抓住這一點趁機教育兒子,北漂能吃苦,而北京孩子大多不能,所以北京的孩子大多沒有北漂的成就大。

天天的每一個關於感受的傾訴,都被邢女士擋了回來。她反覆對兒子說:翻篇吧!糾結這些有意義嗎?

這位母親就像一堵無形的高牆,兒子根本撼動不了。他說出的每一句話,都煙消雲散,落地無聲,連一句回音都沒有。

這次輪到天天崩潰了。他暫時走開了。

邢女士的表情卻奇異地輕鬆起來。她在心理上重新回到了舒服自在的狀態,甚至有心情跟工作人員說:你們都是年輕人,給我支個招,我該怎麼對他。

再次面對面坐下來,兩人的肢體語言又變了。

邢女士繼續維持著優勢的坐姿,而天天卻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小學生。

母親訴說小的時候兒子摔跤了,自己堅持不扶他,就是為了讓他學會要堅強,因為他是男孩子,所以從小她就培養他有跌撞感,學會對抗挫折。

隨著母親關於育兒經驗的講述,她越來越得意,臉上漸漸露出笑容,天天卻徹底垮了下去,整個人縮成一團。

最後天天問了母親一個問題:你覺得我快樂嗎?

母親回答:我覺得你挺快樂的,你是一個雙重人格的人。我比任何人都了解你。

終於,兒子徹底崩潰,再也沒有回到演播廳。

這是一次完全失敗的親子對峙。

於母親,她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哪怕兒子在面前哭,她也絲毫不認為自己有錯。

兒子童年的陰影,不過雲淡風輕四個字「情非得已」。

她的每一個舉動都有著充分的理由:打擊兒子是為了讓他堅強,監控兒子是出於關心。兒子平安長大,沒有缺衣少穿,還在糾結過往的細節,是不夠大氣。

母親在觀眾面前活生生演繹了一把什麼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你就站在我面前,可我卻看不見你。」她看不見兒子的痛苦,她的世界只能裝得下自己。

而對於天天,這卻不是一場無用功。他表現得很棒,把自己的感受都說了出來,並沒有過多指責母親,雖然他有充分的理由那麼做。

他現在應該能接受母親絕不可能接納自己的感受這個事實。

我們為什麼要明知徒勞依然要跟父母對峙?

因為我們都害怕面對有關父母的真相。我們都害怕承認自己渴望從父母身上得到的那些東西,以前得不到,現在依然得不到。除了對峙以外,我們就只能生活在恐懼裡。如果你不去主動採取積極的措施,你的無助感和無能感便會愈發強烈,自尊心也會受到損害。

促使人們採取對峙手段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

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

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而一旦你做了,你就面對了自己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而這將足以令你與父母間的力量平衡發生變化。

相關焦點

  • 童年受過的傷,會是一種成就
    我們每一個人成長起來,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傷害,我們正因為直面慘澹,直面傷害,才讓我們一直努力著。人生實苦,童年的傷害,成年的無助,都是人生道路上的石子,或許我們不畏縮不退讓,也許能夠認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據統計75%的孩子都遭受過或大或小的童年逆境,都存在著童年的傷疤,不管是在校園裡還是在家庭生活中。
  • 被父母傷害過的孩子,如何走出童年陰影?
    傷害、無視、控制、不被愛,都會讓一個人在心裡形成一道傷疤。這道傷會像陰影一樣籠罩在一個人的內心裡。童年時期的孩子,即便有再多對養育者的不滿,都是不敢反抗的,只能默默承受著傷害,尤其是最親的人的傷害。有些傷害是有意識的,比如父母打孩子,罵孩子。有些傷害則是隱形的,父母沒有能力給你保護,長期在外打工,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他們覺得給你錢花就夠了。
  • 父母離婚,童年生活悲慘:原生家庭的傷害,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當孩子成為父母婚姻的受罪者,父母把自身的痛苦加附在孩子身上時,孩子就會形成一種負罪感,會背負著父母的不幸與自身的痛苦去成長,而這種傷害甚至會桎梏他們的一生。父母交惡,孩子會成為婚姻的犧牲品在2016年,王寶強與馬蓉的離婚案幾乎人盡皆知,而在這場風波中,兩人因離婚官司而撕破臉的在網上或私下對雙方進行各種傷害。
  • 話題:說說你受過的童年傷害,它得到了近10萬人的回覆
    曾經有這樣一個話題:#說說你受過的童年傷害#,它得到了近10萬人的回覆。 有人說: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吵架,甚至動手。童年的陰影導致我到現在為止都害怕經歷父母那樣的婚姻,害怕談戀愛。 有人說:我小時候,就是經常會被父母罵,他們從來沒有誇過我。現在我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總覺得自己缺乏安全感、自卑,心裡充斥著各種負面的情緒。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慢慢學會了察言觀色。我敏感到能夠感受到別人一丁點的、細微的情緒變化。
  • 我們童年都曾受過傷害,卻有了更好的人生!
    今天我們聽樊登老師為大家講解《我們童年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這本書,書的英文名叫《Super Normal》,直譯過來就是超級正常人。有個數據,童年沒有任何傷害,過得特別健康,這種人在全社會只佔到25%。超過75%的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童年逆境。
  • 童年被傷害的人,要怎樣才能走出這一生的痛苦?
    據陳喬恩說,這是因為在小的時候,母親就一直打她,甚至會打到出血,而這也導致即使到了現在,陳喬恩也不太敢和母親說話。 而我們著名的央視主持人董卿也有一段不敢回憶的童年,在董卿童年時,父親就非常嚴厲,不讓董卿照鏡子,不讓妻子做新衣服給董卿穿,甚至還要求董卿每天早上要到操場跑一千米。這些經歷給董卿的童年帶來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 張若昀自曝童年陰影: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到底該如何療愈?
    張若昀為人低調有內涵,很少有人能從他淡定自若的外表看出,這個孩子曾經在童年時候受過那麼多創傷: 父母離異,母親出國,父親再婚,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母親七八年才見一次面,而父親更像一個浪蕩在外的遊子很少有時間來關注自己的這個兒子……
  • 童年的傷,身體會記得
    這項研究結果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就算我們花費一輩子的時間去戰勝童年陰影,你的精神獲得了解放,你的身體仍然會記得當年所承受的傷害,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只要孩子足夠聰明堅強,依靠自己的意志便可以走向成功。 娜丁·伯克正是童年不良經歷的受害者。她的母親被確診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
  • 從星盤來看,你的童年是富足快樂的嗎?
    從星盤來看,你的童年是富足快樂的嗎?作者:Lunita佔星之旅星盤不僅是我們人生的說明書,反映著我們先天的個性、人生路線和發展趨勢,也透露著我們的原生家庭和童年模式。所以有人說童年和原生家庭是與生俱來的業力,透過星盤我們可以看到親子關係,以及你擁有怎樣的早年家庭,你對父母長輩的觀感,和家庭的互動是如何影響著內外的你以及你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科書,校園生活是第二任老師。所以我們的三觀和個性的形成離不開童年的影響。讓我們看看星盤上有哪些童年的訊息吧!
  • 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如何穿越那些你在成長中曾經受過的傷?
    很多時候,雖然我們的生理年齡已經成年,但是因為童年時期的創傷沒有解決,我們內心還住著一個身心發育不良的兒童。 當然,回顧原生家庭的各種問題以及童年依戀創傷不會是一個愉快的體驗,有時還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痛苦。但是,要超越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要從童年創傷中走出來,確實需要勇氣去正視,需要時間去梳理。
  • 深井效應:童年的傷,身體會記得
    在詢問病史的時候,迭戈的母親提供了一條重要信息:迭戈在四歲時,一個中年男人對他進行了性侵害。迭戈父親在知道兒子的遭遇後,不但沒有安慰遭遇重創的孩子,反而把一切責任都歸咎於兒子,經常衝他發火,而且開始變本加厲地酗酒。夫妻之間的關係也愈加糟糕,迭戈母親也有抑鬱症傾向。從那以後,迭戈就再也沒有長高過。
  • 心理學:童年受過創傷之人,大多有這3個「特徵」,藏不住的!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對於那些經歷過灰暗往事的人來說,童年對於他而言,簡直是一場噩夢,在這場夢中,那個弱小的自己受足了傷害,這類人在成年以後,以為能夠擺脫過去的陰影,迎來新生,但是一些經歷卻仿佛刻在骨頭裡,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 三角原生家庭: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
    中午和下午放學後,走上通往家門口的臺階時我都小心翼翼,膽戰心驚。我會躡手躡腳地,一級、一級走過前九級臺階,右腳踩在踏步平臺上,兩隻手扒著樓梯拐彎處的牆壁,小心翼翼地探出頭去,看大門上的玻璃還完好嗎?已經碎了嗎?探頭去看的瞬間,我心裡好害怕,害怕看到一地的碎玻璃渣,害怕看到四塊玻璃殘缺不全、支離破碎的無情樣子。
  • 童年受過的傷,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qingtuanzi
    本文已獲授權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01    當你回想童年的時候,有幸福的感覺嗎?    我的童年雖然也有很多快樂的回憶,但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每次不聽話的時候,媽媽歇斯底裡的怒吼,聽得最多的話就是「早知道就不要生你出來了」「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哪有像你這樣的?」。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看得很多人憤懣不平,我們接受不了的,不止劇中不斷壓榨女主的母親形象,還有這種嚴重違反我們常識的情況:本應呵護孩子的母親為何成了「吸血鬼」?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
  • 「啃老」兒子加重父母負擔,母親帶病照顧孫子去世後,終幡然醒悟
    激動時,孫曉陽也曾動手打過姚蘭蘭。後來姚蘭蘭的老闆出面向孫曉陽澄清了事實,搞清了真相,確實是談公事去了,姚蘭蘭並沒有外遇。搞清了真相的孫曉陽主動向妻子道歉,但沒有想到他的衝動之舉已經深深傷害了妻子,妻子的反應非常強烈,她說自己不能原諒孫曉陽所做的一切,向孫曉陽提出離婚:既然兩人已經沒有了基本的信任,不如離婚吧。
  • 罪犯的背後是不幸童年,家庭會傷人:這樣的童年,你為何還來人間
    小盧卡斯迷上了捕捉動物,如鴿子、小貓、小狗等,會讓它們在痛苦中離去,並樂在其中。一種可能,小盧卡斯經常接受母親暴力行為,便迫害另一個容易傷害的小動物來獲得支配權。在此過程,小盧卡斯會逐漸失去同理心和同情心,最終只會使用暴力來獲得支配權。另一種可能,缺愛的盧卡斯將自己內心封閉,造成人際社交障礙,通過欺負小動物的行為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 天天13歲身高快趕上錢楓:父母是小個子,我成年還能長高嗎?
    每個人在童年都做過長高夢,當我們長大成人後,還是希望自己能一夜長高。 那麼身高是天生註定的嗎?成年後還有沒有「拔地而起」的希望呢? 天天身高趕超錢楓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中的天天嗎?模特張亮的兒子,當年康妹兒看節目時,完全被他圈粉。
  • 被忽略的童年創傷,真的會伴隨一生嗎?
    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這條話題底下有1萬3千多條回答,超過3500萬瀏覽。原本很多人以為童年不良經歷是一個很嚴重的事,只有被虐待、毆打、霸凌、侮辱才算陰影。
  • 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童年的傷,你的身體會記得
    最近看過這樣一個話題:「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這條話題底下有1萬3千多條回答,超過3500萬瀏覽。 有可能是父母無意一句傷人的話:「你看看別人,怎麼就你不省心」、「你是姐姐,為什麼不能讓一下弟弟」、「我工作那麼忙,沒時間陪你」 也有可能是童年被無視的一個願望:比如即使考了第一名也沒有買的玩具;還有可能是掩蓋在每一句「我是為你好」之下的那些壓力:「我打你是為你了你好」、「我這麼辛苦也是為你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