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理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的種種問題。一些人試著自我排解,而另一些人則嘗試跟原生家庭和解。
跟原生家庭和解這事兒,容易嗎?
難,太難了。很多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的人,一跟父母交鋒,就會瞬間變回小孩,爭吵、暴怒,種種情緒掩飾都掩飾不住,簡直跟火山爆發一樣。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在她的著作《原生家庭》中說:從原生家庭的傷害中走出來,令人獲得成長的最佳方式是直接跟父母對峙。通過跟父母當面對峙,成年後的兒女能重新界定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價值。
也許不少人在心裡想過跟父母面對面傾訴童年的痛苦和陰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這麼做。紀錄片《不好說特想聽》是一檔,讓互相不理解的父母兒女面對面坐下來聊聊的節目。節目的主要宗旨是讓父母理解兒女所從事的職業。
節目組一共邀請了四對親子,其中第四對母子意外地在節目中展現了相當真實的兒子同母親的正面交鋒。
母親名叫邢蘭榮,今年55歲,是一位建築預算員。兒子小名天天,27歲,是時尚公關,一份通過跟人打交道,以拿到時尚品牌資源的職業。
在跟母親交流前,天天做了很多心理建設。他最厲害的一點,就是全程都對母親輕言細語,沒有暴怒和衝動。
無論是蘇珊博士還是其他心理學家,都建議成年兒女在跟父母探討原生家庭問題時,保持冷靜、溫和而堅定的態度。畢竟跟父母對峙的目的不是為了指責父母,而是為了跟過去和解。
天天是北京人,工作雖然非主流,但他很拼。由於從事著一份經營關係的職業,他說,自己幾乎處於7天24小時待命狀態。客戶家洗手液、消毒液沒了,一個電話他就得立馬出門買來給客戶送過去。有一次客戶在飯局上跟他說,籤合同可以,一杯白酒1萬,籤多大的單,就看你喝多少量。結果天天當天就喝到胃出血去了醫院。
這些,他從沒跟母親提過。
天天努力嘗試跟母親解釋自己的工作。他是一個很沒安全感的人。他對媽媽說,自己這麼拼,第一是因為媽媽的期待,她希望兒子能靠自己的力量,買車買房。
在北京買房,光靠上班很難。雖然天天家裡給了他一套房子單住,但他時時刻刻想憑自己的本事買車買房。在這套父母暫借他居住的房子裡,母親能憑指紋打開大門,並且在屋子的臥室、廚房、客廳都安裝了攝像頭。
有時候他在洗澡,媽媽也會毫無顧忌地推門進來。天天沒事的時候喜歡在過道裡站著,因為只有那裡沒有攝像頭。
在成年兒女房間安裝攝像頭,天天媽媽非常理直氣壯,她說:成年後我就不管他了,只是想了解一下自己兒子在幹什麼,作為一個母親,有錯嗎?
另一個令天天必須努力賺錢的原因是母親一直在跟他算錢。天天的媽媽從18歲起,就跟兒子說:你成人了,從此咱倆就是借貸關係,借錢可以,但是得還。
按照天天的說法,在經濟上媽媽並沒給他支持,他也不敢對母親提出要求。媽媽會嫌棄他浪費錢。他因為工作原因買了一個較貴的電腦,就被母親諷刺為:「有錢沒地方花了。」
天天的媽媽明顯是一位比較自我的母親,在她眼裡,兒子任性、不成熟,令她不放心。一方面她切斷了給兒子的經濟支持,另一方面又理直氣壯地監控成年兒子的生活,她認為這是她作為母親的天然權利。
這對僅僅是這對母子第一層面的親子對峙。
天天將自己的困難和對母親的感受娓娓道來,邢女士對此的反應是:我沒有錯,我是為你好。她認為跟兒子「親母子明算帳」是為了促使兒子獨立。隨時隨地監控兒子是關心兒子的體現。
她的表情甚至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天天的一長串感受,每每換來的是邢女士簡單一句:說,繼續說。你仿佛能感受到她的不屑:就這?
隨後天天開始回憶童年,在爺爺奶奶去世的時候,天天就覺得自己的家沒了。
原來天天從出生到小學一直跟著爺爺奶奶過,媽媽一周會去看他一次。
邢女士追問道:「媽媽的家不是家嗎?」天天回答:「在我的認知裡,不是。」
天天說到這裡眼圈泛紅,他問:你有送過我上過學嗎?
母親:沒有
天天:你有在我上學的時候給過我2塊錢嗎?
母親:有過。(深思片刻)
天天:極少。
天天:我小的時候,你們每天都在打架。
母親:這不是都是正常家庭出來的嗎?
天天:正常家庭的孩子會吵架吵得孩子出門找人幫助嗎?
母親:誰都年輕過。
……
隨著天天提問的深入,母親對兒子提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我愛你嗎?
天天回答:我覺得你是以愛的名義道德綁架。你們希望的是我按照你們的活法去活。你們忽略了我的感受。我在外面戴著面具活,回家還要戴著面具活,因為我要偽裝成我媽想要的樣子。
說到這裡,邢女士突然起身離開,她到樓梯間抹眼淚去了。
天天的童年母親並沒有過多的參與。她跟兒子的聯結並不深。但她依然不認為這有什麼關係。在兒子跟她一來一往交鋒中,她始終保持了防禦的姿態。無論是坐姿還是語言,都透露出她對兒子不滿的否定。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到,母親心理戒備很強,從提及爺爺奶奶開始,兒子的問話就令她極不舒服,她的每一句話都在竭力否認自己有錯。
這是母子倆面對面時的肢體語言。母親身體後仰,以強行俯視的姿勢看兒子,顯示了她心理上的優越感。兒子仰頭嘆氣,像是想得到一個來自上方的肯定。
邢女士對天天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
道德綁架實錘,當這個母親感到內疚的時候,她的選擇是讓兒子也不舒服,讓兒子也內疚。這是她的反擊。
注意邢女士去樓梯間後的站姿,她的雙手交叉放在身前,暗示她的戒備心升級了。雖然兒子有關母親道德綁架的指責令她有一瞬間「破了心防」,但她又一次升級了自己的心理防線。
重新回到演播廳坐下的邢女士話變得多了起來。
她開始傾訴兒子是她的全部。她說自己每天為兒子烙肉餅,每天盼著兒子回來。
天天說,他羨慕那些北漂,因為他們累了可以回家,而他無處可逃。
母親卻抓住這一點趁機教育兒子,北漂能吃苦,而北京孩子大多不能,所以北京的孩子大多沒有北漂的成就大。
天天的每一個關於感受的傾訴,都被邢女士擋了回來。她反覆對兒子說:翻篇吧!糾結這些有意義嗎?
這位母親就像一堵無形的高牆,兒子根本撼動不了。他說出的每一句話,都煙消雲散,落地無聲,連一句回音都沒有。
這次輪到天天崩潰了。他暫時走開了。
邢女士的表情卻奇異地輕鬆起來。她在心理上重新回到了舒服自在的狀態,甚至有心情跟工作人員說:你們都是年輕人,給我支個招,我該怎麼對他。
再次面對面坐下來,兩人的肢體語言又變了。
邢女士繼續維持著優勢的坐姿,而天天卻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小學生。
母親訴說小的時候兒子摔跤了,自己堅持不扶他,就是為了讓他學會要堅強,因為他是男孩子,所以從小她就培養他有跌撞感,學會對抗挫折。
隨著母親關於育兒經驗的講述,她越來越得意,臉上漸漸露出笑容,天天卻徹底垮了下去,整個人縮成一團。
最後天天問了母親一個問題:你覺得我快樂嗎?
母親回答:我覺得你挺快樂的,你是一個雙重人格的人。我比任何人都了解你。
終於,兒子徹底崩潰,再也沒有回到演播廳。
這是一次完全失敗的親子對峙。
於母親,她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哪怕兒子在面前哭,她也絲毫不認為自己有錯。
兒子童年的陰影,不過雲淡風輕四個字「情非得已」。
她的每一個舉動都有著充分的理由:打擊兒子是為了讓他堅強,監控兒子是出於關心。兒子平安長大,沒有缺衣少穿,還在糾結過往的細節,是不夠大氣。
母親在觀眾面前活生生演繹了一把什麼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你就站在我面前,可我卻看不見你。」她看不見兒子的痛苦,她的世界只能裝得下自己。
而對於天天,這卻不是一場無用功。他表現得很棒,把自己的感受都說了出來,並沒有過多指責母親,雖然他有充分的理由那麼做。
他現在應該能接受母親絕不可能接納自己的感受這個事實。
我們為什麼要明知徒勞依然要跟父母對峙?
因為我們都害怕面對有關父母的真相。我們都害怕承認自己渴望從父母身上得到的那些東西,以前得不到,現在依然得不到。除了對峙以外,我們就只能生活在恐懼裡。如果你不去主動採取積極的措施,你的無助感和無能感便會愈發強烈,自尊心也會受到損害。
促使人們採取對峙手段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
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
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而一旦你做了,你就面對了自己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而這將足以令你與父母間的力量平衡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