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4日訊 (記者 溫偉偉)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12月2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山東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
科技創新能力邁入全國前列
山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唐波介紹說,「十三五」期間,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32.51%,增長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44.46%,增長11.95個百分點;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今年有望突破1.4萬家,是2015年的3.5倍。省級科技資金增加到120億元以上,是2015年的4.4倍,帶動市縣投入140億元。
「十三五」以來,山東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投入,目前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已突破5.05億元,為培養科技人才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山東省源頭創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技術「領跑」領域不斷擴大,海洋、農業等領域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全國領先。
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2019年,啟動了「高端自主晶片」「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等12個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實施了505個項目,財政投入36.5億元,預計形成發明專利2724項,拉動投資286億元,實現新增產值1249億元,新增利潤232億元,新增稅收64億元。
此外在智慧交通、精細化工、燃料電池、碳纖維、重大新藥創製、醫療器械、地下工程重大災害防控、深地資源勘查開採、海洋藥物等20多個領域,山東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上均走在國內前列。2016年以來,山東省單位或個人牽頭獲國家科技獎5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成效顯著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立足「十強」產業發展技術需求,圍繞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業化,系統布局創新平臺,形成對產業發展的鏈式支撐。加強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實驗室、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四級金字塔型「1313」實驗室體系頂層設計。目前全省建有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239個,5個山東省實驗室(籌)即將完成掛牌,在推動源頭創新,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有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1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60家。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山東能源研究院三大院相繼掛牌成立。30家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加快推進,初步構建了「1+30+N」的「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體系。
在全國率先構建了以黃三角國家農高區為龍頭、2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18個省級農高區為重點、12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為依託,覆蓋全省涉農縣(市、區)的農業科技園區四級體系。2020年上半年,我省13個國家級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合計9355.6億元,同比增長1.3%。
科技強企方陣初具規模
遵循科技企業成長規律,按照不同階段成長特點,精準制定扶持政策,構建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體系。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省擁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25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419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42家,分別居全國第三位、第二位,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在孵企業超過2.5萬家,為培育高企提供源頭力量。
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工程,建立科創板上市企業培育庫,進行「一對一」專業化服務輔導,支持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今年已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8203家,較2019年增加8685家。
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
深入實施引進頂尖人才團隊「一事一議」,完善即來即報機制,累計引進國際頂尖創新創業人才7人。認真落實《關於做好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意見》《關於實施「人才興魯」行動打造新時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出臺加強科技幹部人才隊伍建設若干措施、集聚院士智力資源10條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創新12條舉措、外國人來山東工作便利化服務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推出一批健全科技創新市場導向、科研誠信建設和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等方面的制度創新成果,構建起全方位、全周期、全類別人才發展支撐體系。
截至目前,山東省共有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9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8人,224位專家(其中院士50人)組建了山東省科技創新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