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圭璋:孤寂地傳承香火
2002年東南大學百年校慶時開列的名人錄上出現過唐圭璋,由此方知道現在的儼然是一所理科名校的東大,民國年間也走出過唐圭璋這樣的國學大師。
1922年,當唐圭璋跨入東南大學中文系的時候詞曲專家吳梅恰恰從北大南下任教。與王國維並稱為曲學研究兩大巨擘的吳先生廣開詞學通論、曲學通論、詞選、專家詞等課程,精通簫笛崑曲的他每次講授還攜長笛一支,將詞牌曲譜一一吹唱,聲情並茂揮酒自如,這樣的大家風範令人傾心不已,唐圭璋自是幸運地遇到了一位名師。
唐圭璋生於20世紀之初,雖說白話文改革、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可那時的南京,傳統文化依然餘韻未絕,晚清的國學之風尚未消退。
前代的名家鴻儒大多健在,加上後來得國都之利,這裡的大學薈粹了不少飽學之士。濃鬱的人文氣息氤氳繚繞,年少的學子沐浴在那樣的書香裡,想來積澱下的都是沉到骨子裡的學問功底。所以,唐圭璋的同學中還有王季思盧前這些國學名家,自是不足為怪。
唐先生晚年在《我的學詞道路》裡曾經回憶那時求學的日子:吳梅先生在授課之餘還立「潛社」,以鼓勵學生潛心學術。春秋佳日,或有閒暇,師生將南京古蹟一一訪來,興之所至,更可「夜泊秦淮近酒家」",每到一處,都要填詞譜曲。
而1934年,吳先生起如社",約繆竹庵、林鐵尊、仇述庵、石雲軒、汪旭初諸先生參加,一時間詞家雲集南京,儼然為江寧派。"吳門三傑」之一的唐圭璋,雖還是書生年少卻已任教中央大學,此時也得以受邀入社,一起切磋研討。
六朝煙水,十裡秦淮,歷來都是文人墨客暢遊吟詠的勝地、從東晉到明清,南京的許多傳說逸事都來源於此,而古都的底蘊也和這息息相關。登臺城訪雞鳴寺的時候,常常會懷想那些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雅事,料想唐圭璋當年也曾在此和同好唱和,只是那應該是中國文人這些風雅之趣的尾聲了,秦淮一輪明月從此愈發地寂寞了。
二
1937年抗戰爆發,唐圭璋不得不離開南京,流離西南,此前,他已經完成了聲聞學界的《全宋詞初稿,以一人一手之功,鉤微探沉,由博返約,並融匯經、史、子、集等方面的知識,以及目錄學、版本學、金石、方志等多種學科,完成了當代詞箱校勤之學的盛舉。今天龍蟠路的南京圖書館古籍部,當年是他數年苦讀的地方。
他翻遍丁丙八千卷樓的藏書從《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石刻拓片、地方志、花木志中找到零落散佚的宋詞,將其整理匯集,實在是讓人嘆服。
唐圭璋的學術造詣多在考據箋注、彙編輯供這些硬功夫上。不過六朝故都氣韻是不自覺間就能滲入骨裡心裡的,尤其是在那個南京文化鼎盛的年代,在那些崑曲笛音尚未失傳的日子裡。對長短詞調情有獨鐘的他,雖然日後最負盛名的是深厚的學問而非才情,然只一冊薄薄的《唐宋詞簡釋》所評所釋,就足以顯示出以詞人之眼觀物,詞人之心感物的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