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紫宸 1月17日,經濟觀察網記者從當日舉辦的「光伏行業2018年發展回顧與2019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獲悉,2018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超過43GW,同比下降18%,其中,集中式約23GW,更是同步下降31%。
對光伏產業而言,這是極不平凡的一年,「5·31」新政、平價上網,中美摩擦成為這一年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詞。尤其是,受「5·31」新政的影響,光伏行業在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市場表現形成了明顯的分野:全年,多晶矽產量超過25萬噸,同比增長超過3.3%,其中上半年多晶矽產量14.3萬噸。(增長約24%);全年矽片產量109.2GW,同比增長19.1%,其中,上半年矽片產量超過50GW(增長約39%);全年電池片產量87.2%,同比增長約21.1%,其中:上半年電池片產量約39GW(增長約22%)。
應用端的大幅下滑,也給企業的銷售結構帶來了顯著的改變:一線企業海外市場開拓的力度和業績上的佔比都在進一步上升,最典型的企業海外出庫比例超過80%。
對此,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總結說:「以5·31作為分界線,531之前的裝機量是5·31之後的2倍多。」此外,王勃華表示,2018年國內光伏市場的發電量升高的幅度很快,棄光率從兩位數以上降至3%左右。
此外,補貼缺口的問題,也成為影響行業效益的重要因素。「目前,光伏行業的市場需求與補貼拖欠表現出不協調的局面。」談及現時行業存在的矛盾時,王勃華如是說。
一家光伏龍頭企業在1月16日也向經濟觀察網表示,2018年對於他們來說的確是非常艱難的一年。這其中的艱難,不僅包括政策方面的挑戰,也包括市場下滑帶來的困頓,此外,過往補貼不能到位也成為近年光伏企業面臨的普遍現象。
不過,儘管如此,王勃華認為,光伏行業依然是一個「很爭氣」的行業:技術水平方面,國內在產業化技術目前已經屬於先進水平。在企業方面,光伏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有5家左右企業能夠進入全球前十位。在產業布局方面,中國在全球近20個國家或地區建廠,產品出口至全球近200個地區。從這些評價角度看,中國光伏行業是為數不多的、可同步參與國際競爭並在產業化方面取得領先優勢的產業。
從光伏市場的競爭格局變化看,王勃華介紹:國際上,產量在進一步向東南亞地區和中國大陸集中,國外知名企業持續處於經營劣勢;國內方面,多晶矽產能在進一步向西部地區轉移,2018年,包括新疆、內蒙、青海等西部地區的多晶矽產量在總產量的佔比,由2017年的41.4%提升至2018年的50%以上。
矽片環節產業集中度在進一步提升,呈現出協鑫、隆基、中環、晶科四巨頭格局。專業化電池廠商開始崛起,通威、愛旭、展宇、中來、陽光中科產量快速提升。組件方面,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繼續保持品牌優勢。
不過,光伏行業穩增長與行業整合之間的不協調問題依然存在,王勃華總結說:「光伏的產能存在著成長中的、階段性的過剩傾向,行業需要整合才能走向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