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繼續:深圳公布第二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
開年之後,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繼續。
1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公示深圳市第二批4個創新應用,分別是:平安銀行申請的「平安好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工商銀行深圳分行申請的「基於人工智慧的出口電商跨境人民幣收款服務」;蘭州銀行申請的「基於人工智慧的中小微企業供應鏈融資服務」;深圳微眾信用科技、農業銀行深圳分行共同申請的「基於大數據的智能風控產品」。
本次公示創新應用聚焦於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涵蓋供應鏈金融、跨境人民幣收款等特色場景,旨在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效率、出口電商收款體驗。
聚焦供應鏈金融
此前,央行等國家八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從準確把握供應鏈金融的內涵和發展方向、穩步推進供應鏈金融規範發展和創新等方面,提出相關政策意見。此次公示的部分項目嘗試通過金融科技創新手段,提高中小微企業融資效率、提升應收帳款的標準化和透明度。
比如,平安銀行的「平安好鏈供應鏈金融服務」通過搭建平安好鏈平臺,為核心企業上遊供應商提供基於應收帳款的融資服務,實現應收帳款核心企業線上簽發、供應商線上簽收及流轉等功能。在嚴格防控供應鏈金融虛假交易和重複融資風險、提高供應鏈金融融資風險管控能力的同時,有效提高核心企業上遊供應商的融資效率。
同時,蘭州銀行的「基於人工智慧的中小微企業供應鏈融資服務」通過與核心企業系統對接,利用包括採購、倉儲、配送、結算等供應鏈各個環節產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信息,線上線下協同,為客戶打造訂單線上化、物流節點透明化、結算統一化等全方位運營服務,推進「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落地推廣,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獲得成本。
跨境人民幣收款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跨境電商成為推動中國外貿增長的新引擎。為貫徹落實我國十四五規劃「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布局,營造優良營商環境,推動跨境電商更好發展,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優化跨境人民幣收款服務,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同時,助力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工商銀行深圳分行的「基於人工智慧的出口電商跨境人民幣收款服務」,基於大數據、機器學習、NLP和OCR等技術,搭建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為國內出口電商提供集中式貿易背景審核、跨境結算和信息申報等服務,有效緩解國內中小出口電商跨境收款難等問題,促進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使用。
提升大數據融資風控水平
央行2021年工作會議指出,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科技創新、小微和民營企業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銀行提升信貸風控水平,同時增強小微企業融資的「可得率」「滿足率」。
深圳微眾信用科技、農業銀行深圳分行的「基於大數據的智能風控產品」通過構建智能風控系統,準確識別企業客戶的行業類型、資產屬性和生產經營特點,測算企業發展階段、經營情況、財務情況及經營穩定性。在小微企業經營性貸款的線下審批過程中,依託平臺實時輸出企業風險量化評估結果,提升銀行在小微企業信貸場景中的風控能力,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助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表示,深圳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組將在人民銀行總行的統籌指導下,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機製作用,打造創新和安全平衡的包容性監管環境,引導持牌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守正創新,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快更好推動深圳金融業數位化轉型。
(作者:辛繼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