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萬敏 金融科技快速迭代,監管科技也在火速升級。
2020年12月31日,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官網顯示,上海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組對外公示上海市第二批5個創新應用。2020年12月25日,人民銀行北京營管部對外公示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第三批應用。上海市第二批創新應用聚焦於多方安全計算、音視頻、圖像識別等新興前沿技術,創新智慧金融產品與服務,而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第三批應用主要聚焦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API等前沿技術,涵蓋汽車、電力等多個行業應用場景。
至此,自北京在2020年1月公布第一批試點項目啟動以來,全國範圍內共有約70個金融科技創新應用對外公示,北京、上海、深圳、雄安新區、重慶、蘇州、杭州、廣州、成都等9個地區,銀行、清算支付公司、金融科技企業等主體廣泛參與。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70個已公示的項目中,涉及供應鏈金融、產業金融的項目已不少於10個,但此前幾乎均未明確行業「試驗」對象。而在人民銀行北京營管部最新公布的第三批項目名單中,汽車、電力作為重要的行業場景出現了。
供應鏈融資數位化落地場景
覆蓋汽車行業的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項目來自民生銀行和北京逸風金科軟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逸風」),據其披露的項目說明書,將主要以東風商務車有限公司、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為核心企業,發展其汽車配件上下遊產業鏈,對產業鏈上企業進行數位化升級,提供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治理水平,便於為更多中小實體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電力行業的項目則來自平安銀行北京分行和北京融和雲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合雲鏈」),該項目將綜合運用區塊鏈、人工智慧、電子籤名等技術構建國家電投供應鏈金融平臺,將核心國企(國家電投控股機構)上遊供應商(產業鏈屬中小微企業)的應收帳款轉化數字債權憑證,並支持其在平臺上進行流轉、拆分。
艾瑞諮詢在其發布的《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中指出,銀行作為供應鏈金融的關鍵參與方,通過提供保理、融資與借貸等各類金融服務助力中小企業發展,現階段供應鏈金融主要面臨的問題有:核心企業信用只能傳遞至一級供應商,其他供應商無法利用核心企業信用進行供應鏈融資,造成應收帳款融資滲透率較低;企業間系統不互通形成信息孤島(四流難合一),增加資方(銀行為主)獲取信息成本,風控難度提升,融資難度增加;貿易信息主要依靠紙質單據傳遞,容易出現出現倉單、票據造假等情況;單憑合同約束,融資企業的資金使用及還款情況不可控,會出現融資企業貸款資金被挪為他用、故意拖欠及違約等情況。
對於銀行來說,採用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破解企業「信息孤島」,降低信息獲取成本,正在成為新的產業金融發力點。
民生銀行和北京逸風在項目說明書中表示,基於物聯網、機器視覺等技術,在獲得企業授權的前提下,合法合規地全方位採集企業生產經營相關的物聯網信息(包括車間生產視頻、倉儲物流視頻、水電能耗、溫溼度情況等),同時通過5G技術傳輸平臺,從與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和生產過程執行管理系統(MES)中採集的企業生產經營信息進行交叉驗真,提升民生銀行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真實性的識別能力和效率。
平安銀行北分和融合雲鏈的項目說明書中主要提及了光學字符識別(OCR)技術、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等,稱與傳統供應鏈金融相比,通過區塊鏈技術搭建可信聯盟鏈,將企業貿易背景資料、數字債權憑證等上鏈存證,有效保障數字債權憑證逐級流轉的真實性。業務效率方面。「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中,合同、發票等貿易背景資料,均需要在線手工錄入並核驗。本項目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自動識別貿易背景關鍵信息並形成分析報告,進行真實性比對,顯著提高了審核的準確率與業務處理效率。」
北京一家產業鏈數字改造服務商人士對記者表示,汽車和電力行業已經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工業生產鏈,產業基礎設施完善,數位化改造難度相對較低,銀行選擇這兩個行業試點金融科技創新項目,有利於較快的鋪開技術,上規模。
據項目說明書,民生銀行和北京逸風的項目預計涉及東風商用車、廈門金龍聯合汽車上下遊供應商1000家企業客戶。平安銀行北分和融合雲鏈的項目預計試運行期間可服務於400家核心企業以及800家供應商,累計交易規模(憑證籤發、轉讓以及融資規模)約50億元。
線上線下投入仍需融合
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12月31日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新年致辭》中透露,銀行已累計完成對6萬多億元貸款的延期還本付息,累計發放3萬多億元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3000餘萬戶經營主體,實現1.5萬億元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目標。
在支持小微信貸方面,供應鏈金融是銀行重要的發力方向,也受到了政策鼓勵。2020年9月22日,央行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務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外匯局出臺了《關於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其中提出,金融機構應切實應用科技手段提高風險控制水平,與核心企業及倉儲、物流、運輸等環節的管理系統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及時核驗存貨、倉單、訂單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金融機構、核心企業、倉儲及物流企業、科技平臺應聚焦主業,立足於各自專業優勢和市場定位,加強共享與合作,深化信息協同效應和科技賦能,推動供應鏈金融場景化和生態化,提高線上化和數位化水平。
一位第三方金融科技企業人士表示,當下零售消費信貸已經紅海競爭,且受到政策收緊的影響,未來發展空間有限。對企業端的金融服務數位化進程還處在起步階段,與網際網路平臺相比,銀行服務企業的經驗更充分,也更有優勢,應抓住時機打造服務企業、產業的數位化金融能力。
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在2020年12月舉辦的第六屆金融年會論壇環節上表示,普惠型小微貸款要實現科技驅動的前提是有更多的數據作為支撐,依託於產業的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只有在產業逐漸的數位化中體現更多的數據,小微貸款金融才能取得長足的進展,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挖掘產業中的數據,金融機構已呈現多管齊下的態勢。
人民銀行北京營管部公布的第三批金融科技創新試點中,除上述兩個項目外,還有光大銀行的「光信通」區塊鏈產業金融服務項目,稱其將利用大數據及知識圖譜技術搭建風控模型,對鏈上企業信息(如訂單、運單、銷售量、財務等業務數據,以及稅務、工商、司法等政務數據)進行多維度交叉驗證,增強風控模型輸出結果的準確性。這一項目預期規模可服務50戶優質核心企業,籤發「光信通」額度500億元,發放融資200億元。
農業銀行的「鏈捷貸」產品項目,通過對接核心企業ERP系統、電商平臺和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e帳通)等,將行內外數據進行聯合建模,提高企業信用風險防控效率和精度,提升農業銀行整體的風控能力。預期規模到2021年末,「鏈捷貸」合作核心企業達500家,融資上下遊企業達到15000家,融資餘額不低於300億家。
在這些項目說明書中出現的物聯網、知識圖譜、聯盟鏈、邊緣計算、聯合建模等技術,將幫助銀行一方面擴展產業、企業的數據來源,並在保證數據安全、隱私的前提下提高銀行核驗信息的能力與效率。但正如銀行所強調的,在信息上鏈之前,依然離不開人工審核數據真實性的環節。
「基於應收帳款等進行融資,可能存在虛假交易、重複融資風險,例如企業與供應商互相串通、偽造交易憑據,虛構應收帳款進行融資。防範措施:嚴格交易真實性審核,防範虛增虛構應收帳款及重複抵押質押行為。企業在進行應收帳款融資時需要提交相關合同憑證及支付憑證至銀行融資系統中,銀行派專人核實交易信息是否屬實,同時通過區塊鏈對企業行為進行存證,一旦發現虛假交易行為,將列入黑名單。在融資環節,登錄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完成債權信息登記,並由專人進行核查,確保融資擔保的有效性。」多家銀行的項目說明書中,對相關風險點的提示都有類似說明。
艾瑞諮詢的上述報告提出,整體來看,僅供應鏈金融這一場景,2025年鏈上流轉資產價值即可達到約7.1萬億元。區塊鏈構建的可信網際網路將在銀行的諸多業務中發揮重要價值,尤其對於企業借貸與融資場景,通過打破傳統授信模式瓶頸以及創新業務模式,進而釋放較大技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