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朋友,特別是那些資歷較深、年事已高、身體多有不便的朋友,我們應給予細心周到的關心照顧,這樣,他們才會把我們看成堅信不疑、生死可託的密友。
朱啟鈐先生生於1871年,是中國現代市政建設的創始人之一。北洋政府時期,他任過交通部總長、內務部總長及代理國務院總理。1919年以後,在津滬一帶經營實業,經辦中興煤礦公司、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並在北京組織中國營造學社,從事古建築方面的研究。
解放前夕,朱啟鈐對共產黨不了解,半信半疑,因而由居住了幾十年的北京遷到上海。解放以後,朱啟鈐的外孫章文晉夫婦準備從北京去上海探親。
周恩來知道後,把他們叫去,並對他們說:「朱啟鈐是個實業家、建築學家,他可以為新中國服務。請你們轉告他,人民政府歡迎他回到北京來。」不久,朱啟鈐就回到了北京。
▲1961年在北京東四八條胡同朱啟鈐宅,左起為張穎、章以吳、鄧穎超、羅婉容、周恩來、章文晉、章梅。(圖片由張穎提供。張穎,長期在周總理身邊工作。解放後,曾先後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劇本》雜誌主編、黨組書記等職。1965年調外交部後,先後任新聞司、西歐司副司長,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政務參贊等。)
朱啟鈐回到北京後,周恩來對他關懷備至,首先在工作上發揮他的專長。周恩來安排他出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以後又安排他為北京市和全國政協委員。由於他對古建築素有研究,又讓他兼任古代修整所的顧問。
在學習上,周恩來對朱啟鈐也是非常關心。1957年的一個傍晚,周恩來去看望朱啟鈐,問他:「送給你的《參考消息》,收到了沒有?」朱啟鈐說:「他們每天都拿給我看,字太小,沒法看清楚。」周恩來說:「這是專治我們老年人的,叫我們看不見。」他當即指示秘書,以後給老人的文件一定要用大號字印刷。
▲周恩來總理到東四八條寓所看望朱啟鈐老人。
在生活上,周恩來對朱啟鈐更是體貼入微。朱啟鈐年事已高,眼花耳聾,周恩來到他家裡,他出於待客禮節和對總理的敬意,執意要家人上茶。而周恩來的隨行保衛人員為了執行當時的安全規定,向他家裡人擺手,示意不必送茶。但朱啟鈐沒有看清這些情形,仍在不斷催促「上茶」、「上茶」。
家裡人對此左右為難,而周恩來走過去,坦然自若地端起了茶杯,呷了一口,並且還吃了送上來的糖果。周恩來這一舉動,既解除了尷尬的局面,也領了朱老的情,使大家都為之感動。
在談話中,由於朱啟鈐耳聾,他經常聽不清周恩來的話或是聽錯了,周恩來總是反覆耐心地解釋。每當朱啟鈐打斷周恩來的話時,家裡人就向他擺手,示意不要打斷周恩來的話。周恩來看到後說:「不要阻止他,讓老先生說嘛!」周恩來總是這樣處處都體貼他。
周恩來對朱啟鈐的生老病死都加以認真關照。朱啟鈐在葬俗上思想比較守舊,擔心自己死後被火化。他對周恩來說:「國家不是說人民信仰自由嗎?我不願火葬。我死後,把我埋在北戴河,那裡有我繼室於夫人的墓地。我怕將來辦不到,所以才和你說,你幫我辦吧!」周恩來說:「我一定幫你辦到,你放心吧!」朱老先生聽到周恩來承諾,連連點頭,臉上露出欣慰的神色。
1964年,朱啟鈐先生因病住院。當時周恩來正出訪亞非各國,當中央統戰部將朱啟鈐的病情向周恩來作了匯報後,周恩來立即打回電報,請醫護人員盡力醫治。但因年老體衰,朱啟鈐於1964年2月26日病逝。臨終前,他還時時念叨遠行國外的周恩來。
細微之處見真情,朱啟鈐生前曾對家人說:「總理是我在國內外所遇到的少有的傑出政治家,也是治理我們國家的好領導。可惜我生不逢時,早生了30年,如果那時遇到這樣的好領導,我從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定能辦到。」
圓圓有話說
統戰工作是特殊的群眾工作
統戰工作通過做
「一根頭髮」的工作影響和帶動「一把頭髮」
既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也需要濃厚的人情味和藝術性
在我們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
黨的領導人堅持統一戰線立場
廣交深交黨外朋友爭取人心
關心照顧同盟者利益凝聚人心
說服教育黨外人士團結人心
高度重視、親自做好統戰工作
來源:西外統戰
原標題:《視人如己 體貼入微——周恩來與朱啟鈐的交往軼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