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官員懶政現新變化 如何煮沸為官「溫吞水」?

2021-01-11 人民論壇網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沒想到「蝸牛獎」火了。

年初,泰州市委市政府新設立「蝸牛獎」,明確將給那些推進重點項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職能不到位、解決群眾關切問題不及時的責任人發放「蝸牛獎」。

作為促進黨政機關和幹部提升工作效能的硬措施,「蝸牛獎」直接瞄準懶政、庸政、怠政。

早在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就在國務院常務會上談及庸政、懶政問題。「我在基層調研時注意到,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為官不為』的現象,一些政府官員抱著『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了事。」李克強說,「說得難聽點兒,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這樣的庸政、懶政同樣是腐敗,是對國家和人民極大的不負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健全督查問責機制,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決不允許佔著位子不幹事。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幹部願幹事、敢幹事、能幹成事。

「十三五」規劃建議也提出,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調動各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態度好,不辦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黨建部主任王長江觀察到懶政有了新的變化,「過去沒人幹活,在辦公室打撲克,現在什麼程序都做到了,就是事情辦不成。」比如以前招商引資,地方官員拉項目落戶很熱情,請企業吃飯,給企業優惠政策。現在很多官員公事公辦,來了客客氣氣接待,「最後項目沒引進,就回答『我也沒辦法』」。

王長江分析了基層官員心態的變化,他說,一方面,改革進入深水區,很多幹部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出現恐慌。另一方面與反腐有關。

全國政協委員、清大築境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許進也認同這個觀點,反腐重拳之下,官場氣氛一時肅然。他認為,許多官員在遵守中央規定不吃不拿的同時,抱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自保邏輯,認為事情做得多、動靜大,必然要把自己推向公眾的眼前,生怕重蹈覆轍,被「揪出來」,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而烏紗不保,因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敢作為。

讓許進擔憂的是,現階段這種不作為的心態具有傳染性,很容易呈現出「集體感染」的政治生態反應。

「過去唯GDP,即使多1個百分點,都與官員的命運和前途息息相關。」王長江說,現在不唯GDP了,也沒有建立正面導向制度,「很多官員沒動力不作為,也造成懶政」。

統計發現,全國31個省(區、市)針對懶政開展了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整治活動。多地還在省級層面下發了專門針對懶政、官員不作為的治理文件。

2015年5月,北京市開展「為官不為」「為官亂為」問題專項治理。到10月底,16個區縣共查找工作層面的問題3000餘條,其中「為官不為」問題佔90%以上。

今天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徐輝指出,去年下半年,國務院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和簡政放權等重大政策舉措實施落實情況,部署開展了第二次大督查。

督查結果公布後,24個省(區、市)共有249人因庸政懶政不作為典型問題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其中涉及廳局級幹部41人,縣處級幹部139人。與第一次問責7省59名幹部相比,第二次問責面更廣,問責幹部人數更多,因此廣受社會關注。

從督查結果公布情況看,資金沉澱、土地閒置、項目拖延、棚改遲滯等庸政懶政不作為問題相當突出,耽誤了經濟發展,影響了民生改善。

新常態下,如何把幹部隊伍「溫吞水」煮沸,是很多地方面臨的艱巨任務。

「政府官員不作為表面是一種現象,實際上是深層次的改革需要推進。」王長江認為,可以在制度上設計,讓更多老百姓參與進來,對官員進行評價。要讓老百姓看得見,政府保證公開透明,真正建立治理懶政的制度,這才是服務型政府。

全國政協常委、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劉繼賢說,目前,領導機關職能交叉、邊界不清,特別是對領導幹部的個人職責往往原則性要求多,具體規定少,責任不夠明確,權責不夠匹配,對職責沒有硬性規定,導致難以有效追究為官不為者的責任,助長了不良風氣。

他認為,要正確處理依法行政和「為官不為」的關係,以依法行政為根本,構建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責任體系,從權責劃分上壓縮推諉扯皮空間、預防不作為現象的發生。

當然,對泰州來說,「蝸牛獎」只是一個手段,建立一個更加科學的幹部考核獎懲方法才是當下之急。這個標準的方向是:看「成績」更看「成本」,看「速度」更看「質量」,看「金杯銀杯」更看「群眾口碑」。

泰州出臺規定,明確對14種「在崗不作為」的情形、6種「履職不擔當」的情形進行問責處理。探索建立不宜提拔重用幹部「負面清單」,將選人用人標準細化、實化、具體化,向全社會公示市委「重用什麼幹部、不用什麼幹部」。2014年以來,有7人不符合用人標準被暫緩使用。

在泰州出臺的規定中,對表現不好的黨員幹部進行懲戒性交流或者安排新崗位時,因創新觸碰「邊界」也可免於責任追究,為幹部甩開膀子幹事,邁開步子創業「撐腰壯膽」。2014年以來,泰州共有58個部門被督查扣分,有100多人被問責。

「要嘗試對敢想敢做的,尤其是年輕的領導幹部,實行試錯保護。」許進說,對待腐敗零容忍,但工作開展中出現的錯誤,如不涉及法律和原則問題,要儘可能地寬容,甚至為其承擔一定責任,以糾正「多幹多錯,少幹少錯」的觀念,切不可將工作犯錯與作風腐敗混為一談,打擊官員的積極性。

「幹部出現一次不作為、慢作為的行為,對照黨紀黨規,是不是就要問責到『讓他下』的程度?」藍紹敏說,「與其這樣,還不如多擰耳朵、扯袖子,多出出汗、紅紅臉,使我們的幹部及早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督促其整改到位。」

如今,「蝸牛獎」就像泰州黨政機關幹部頭上的「緊箍咒」。

「適應新常態下的新隊伍,應該說成效非常明顯。」藍紹敏說,「我們精神狀態不斷上升,新隊伍不是新人,而是新思路下換腦筋、換舉措、換作風。幹部的整個作風明顯上去了,幹部的創業精神也起來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沒想到「蝸牛獎」火了。

年初,泰州市委市政府新設立「蝸牛獎」,明確將給那些推進重點項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職能不到位、解決群眾關切問題不及時的責任人發放「蝸牛獎」。

作為促進黨政機關和幹部提升工作效能的硬措施,「蝸牛獎」直接瞄準懶政、庸政、怠政。

早在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就在國務院常務會上談及庸政、懶政問題。「我在基層調研時注意到,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為官不為』的現象,一些政府官員抱著『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了事。」李克強說,「說得難聽點兒,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這樣的庸政、懶政同樣是腐敗,是對國家和人民極大的不負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健全督查問責機制,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決不允許佔著位子不幹事。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幹部願幹事、敢幹事、能幹成事。

「十三五」規劃建議也提出,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調動各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態度好,不辦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黨建部主任王長江觀察到懶政有了新的變化,「過去沒人幹活,在辦公室打撲克,現在什麼程序都做到了,就是事情辦不成。」比如以前招商引資,地方官員拉項目落戶很熱情,請企業吃飯,給企業優惠政策。現在很多官員公事公辦,來了客客氣氣接待,「最後項目沒引進,就回答『我也沒辦法』」。

王長江分析了基層官員心態的變化,他說,一方面,改革進入深水區,很多幹部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出現恐慌。另一方面與反腐有關。

全國政協委員、清大築境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許進也認同這個觀點,反腐重拳之下,官場氣氛一時肅然。他認為,許多官員在遵守中央規定不吃不拿的同時,抱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自保邏輯,認為事情做得多、動靜大,必然要把自己推向公眾的眼前,生怕重蹈覆轍,被「揪出來」,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而烏紗不保,因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敢作為。

讓許進擔憂的是,現階段這種不作為的心態具有傳染性,很容易呈現出「集體感染」的政治生態反應。

「過去唯GDP,即使多1個百分點,都與官員的命運和前途息息相關。」王長江說,現在不唯GDP了,也沒有建立正面導向制度,「很多官員沒動力不作為,也造成懶政」。

統計發現,全國31個省(區、市)針對懶政開展了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整治活動。多地還在省級層面下發了專門針對懶政、官員不作為的治理文件。

2015年5月,北京市開展「為官不為」「為官亂為」問題專項治理。到10月底,16個區縣共查找工作層面的問題3000餘條,其中「為官不為」問題佔90%以上。

今天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徐輝指出,去年下半年,國務院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和簡政放權等重大政策舉措實施落實情況,部署開展了第二次大督查。

督查結果公布後,24個省(區、市)共有249人因庸政懶政不作為典型問題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其中涉及廳局級幹部41人,縣處級幹部139人。與第一次問責7省59名幹部相比,第二次問責面更廣,問責幹部人數更多,因此廣受社會關注。

從督查結果公布情況看,資金沉澱、土地閒置、項目拖延、棚改遲滯等庸政懶政不作為問題相當突出,耽誤了經濟發展,影響了民生改善。

新常態下,如何把幹部隊伍「溫吞水」煮沸,是很多地方面臨的艱巨任務。

「政府官員不作為表面是一種現象,實際上是深層次的改革需要推進。」王長江認為,可以在制度上設計,讓更多老百姓參與進來,對官員進行評價。要讓老百姓看得見,政府保證公開透明,真正建立治理懶政的制度,這才是服務型政府。

全國政協常委、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劉繼賢說,目前,領導機關職能交叉、邊界不清,特別是對領導幹部的個人職責往往原則性要求多,具體規定少,責任不夠明確,權責不夠匹配,對職責沒有硬性規定,導致難以有效追究為官不為者的責任,助長了不良風氣。

他認為,要正確處理依法行政和「為官不為」的關係,以依法行政為根本,構建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責任體系,從權責劃分上壓縮推諉扯皮空間、預防不作為現象的發生。

當然,對泰州來說,「蝸牛獎」只是一個手段,建立一個更加科學的幹部考核獎懲方法才是當下之急。這個標準的方向是:看「成績」更看「成本」,看「速度」更看「質量」,看「金杯銀杯」更看「群眾口碑」。

泰州出臺規定,明確對14種「在崗不作為」的情形、6種「履職不擔當」的情形進行問責處理。探索建立不宜提拔重用幹部「負面清單」,將選人用人標準細化、實化、具體化,向全社會公示市委「重用什麼幹部、不用什麼幹部」。2014年以來,有7人不符合用人標準被暫緩使用。

在泰州出臺的規定中,對表現不好的黨員幹部進行懲戒性交流或者安排新崗位時,因創新觸碰「邊界」也可免於責任追究,為幹部甩開膀子幹事,邁開步子創業「撐腰壯膽」。2014年以來,泰州共有58個部門被督查扣分,有100多人被問責。

「要嘗試對敢想敢做的,尤其是年輕的領導幹部,實行試錯保護。」許進說,對待腐敗零容忍,但工作開展中出現的錯誤,如不涉及法律和原則問題,要儘可能地寬容,甚至為其承擔一定責任,以糾正「多幹多錯,少幹少錯」的觀念,切不可將工作犯錯與作風腐敗混為一談,打擊官員的積極性。

「幹部出現一次不作為、慢作為的行為,對照黨紀黨規,是不是就要問責到『讓他下』的程度?」藍紹敏說,「與其這樣,還不如多擰耳朵、扯袖子,多出出汗、紅紅臉,使我們的幹部及早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督促其整改到位。」

如今,「蝸牛獎」就像泰州黨政機關幹部頭上的「緊箍咒」。

「適應新常態下的新隊伍,應該說成效非常明顯。」藍紹敏說,「我們精神狀態不斷上升,新隊伍不是新人,而是新思路下換腦筋、換舉措、換作風。幹部的整個作風明顯上去了,幹部的創業精神也起來了。」

相關焦點

  • 如何煮沸為官「溫吞水」
    「我在基層調研時注意到,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為官不為』的現象,一些政府官員抱著『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了事。」李克強說,「說得難聽點兒,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這樣的庸政、懶政同樣是腐敗,是對國家和人民極大的不負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健全督查問責機制,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決不允許佔著位子不幹事。
  • 莫當「溫吞水」幹部
    【摘要】基層幹部隊伍中存在一些「溫吞水」幹部,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溫吞水」幹部主要表現為:「不急為」「不善為」和「不願為」,對人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 許耀桐:為政重在革除舊弊 為官貴在立行新規
    為政重在革除舊弊 為官貴在立行新規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許耀桐 樂東縣在縣委書記林北川同志的帶領下,各項重點建設風生水起,民眾愛黨為公安居樂業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為政要革除舊弊,為官要立行新規。樂東的革除舊弊和立行新規,成為踐行「三嚴三實」最好的載體和最美的展示。 造成一個地方的落後,可能有多種因素,諸如:自然條件的惡劣,經濟發展的遲滯,生活水平的低下,教育基礎的薄弱,等等。但是,最關鍵的還在於官員形象的醜陋、官場風氣的汙濁。原來的樂東,存在嚴重的「三無」。
  • 「溫吞水」幹部抗疫會誤大事,請走開!
    大疫面前,各級尤其是湖北省、市的組織人事部門應該儘快適應戰時機制,調整優化戰時選人用人理念,請「溫吞水」式幹部走開!當前戰「疫」的緊急環境、變化環境、風險環境,迫切要求決策執行者務必臨機決斷、當機立斷、見機果斷,做到認識問題快、判斷情況快、做出決斷快、推動見效快,真正把效率、效能、效果放在首要位置。一切猶豫不決、當斷不斷,慢條斯理、按部就班,不講效率、不求效果的「溫吞水」作風,與戰時決策推動機制完全背道而馳,任其演變,後果不堪設想。
  • 「科級天花板」:縣域治理視角下的基層官員晉升問題
    來源:在職幹部編輯整理  基層官員作為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關鍵一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層治理的成效取決於基層官員群體的行為,而其行為又跟晉升緊密相關。在基層治理中,官員群體的晉升情況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出現「科級天花板現象」?這會對基層治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本文將對這些問題予以回答。
  • 基層公務員晉升路:科員到正廳局級官員,大約需25年
    根據計算,從一個普通科員成長為一位正廳局級官員,大約需要25年。如果你不能在35歲升到正處,45歲升到正廳,那麼你的仕途很可能將從此止步。通常,如果一個官員能在3—4年內由副處晉升為正處,那麼他由正處升為副局、正局的空間就較大。在這個階段,「小步快跑」是升至較高級別的不二法門。上述北京市的調查顯示,在這一環節,高位者明顯比低位者「進步」快——而關鍵階段一兩年的時間差,則往往意味著這個官員是否能確保年齡不過線。按照最佳狀態,你會在35歲左右升至正處。
  • 古代官員晉升最有難度的兩道門檻:一為地方官升五品,二為京官升三品
    也就是說,大多數低級官員要想跨入五品、三品這兩道門檻十分困難。我們以唐代為例做個說明。 唐代有制度,除了諫議監察類職官外,凡六品以下官吏皆歸吏部和兵部銓選,五品以上官員則由中書省門下選授,皇帝親自任命。
  • 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銀行:溫吞中的新變化
    這兩年,各家銀行新產品雖然也不斷推陳出新,但跟百度阿里騰訊京東(BATJ)產品模式創新相比,銀行的創新很少涉及產品模式的根本變化,即便有也主要是傳統產品的流程再造,算是「新瓶裝舊酒」。在金融科技一統天下,甚至喊出移山填海口號的當下,這種「溫吞」的變化難免讓人覺得不過癮。但一整天的項目集中轟炸下來,還是有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觸。
  • 新變化新經驗|「戴標上崗」當好「執劍人」,聚力打通基層風氣建設...
    ,中隊便推選他為中隊的風氣監督員,日常履行中隊風氣監督職責。在最初被選為風氣監督員時,王平的心裡還是十分樂意擔負起這個職責的,可沒過多久,他的心裡便有些「七上八下」。原因是:雖然組織名義上賦予了他對中隊進行風氣監督的權利和義務,但一切都還只是簡簡單單地下發一紙聘書,對人員進行登記造冊,至於如何履職、如何執紀,卻沒有明確的規定,久而久之大家的心裡便少了一桿「秤」。
  • 謝百三:溫吞水模式? 再說"一年一波行情"
    謝百三:溫吞水模式?    但是今年這波行情,給人以平淡、溫和、溫吞水之感。因為有眾多的原因與往年大不相同了:     (1)「委託理財」被打掉了。往年通過委託理財渠道進來的銀行、企業資金至少在1500—2000億,有時高達3000億。但經去年11—12月的查處,誰敢再把資金打入股市、債市呢?這使本輪行情缺少了衝勁。
  • 如何煮沸「小城青年」這鍋溫吞水
    如何煮沸「小城青年」這鍋溫吞水?    他認為:「節目就是從年輕人的需求入手——真相親,在每次節目播出的時候,都會打上備選嘉賓的信息和郵箱,最後他們的郵箱都會塞滿郵件。」    「節目還有一個功能,能對他們的事業有幫助。」肖東坡笑著說,在個人介紹環節,有時還能順帶介紹自己的創業項目,相當於間接地給他們做免費廣告,「還能給他們提供很多額外的機會」。
  • 「水老鼠」是怎麼變成「水老虎」的?
    近日,河北省紀委通報了多起官員腐敗案件,其中,一名基層供水公司官員因涉嫌受賄、貪汙、挪用公款被查處,在其家中搜出現金上億元、黃金37公斤、房產手續68套,貪腐數額之巨令人觸目驚心。(11月13日新華網)    幾乎用不著多解釋,一個副處級的官員,短短數年間就斂的了這麼多的財物,就完全可以看出這一個何等貪婪的人?
  • 人民日報分析七名60後省部級正職官員成長路徑
    這批「60後」省部級高官,青年時期適逢80年代的思想解放,思想更加活躍,更加開放;他們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對中國的基層比較熟悉;他們學習研究能力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觀念的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對現代性的認同度較高。這些都是他們的優勢,也是新型治理風格的基礎。首先,他們會更加注重民生,更加親民務實。
  • 兩名「戲精」廳官「攜手」投案,這省官員今年已投案近400人
    」,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為改革發展排淤清障、集聚磅礴的正能量。 另一名「戲精」廳官同日投案 客家搜注意到,與羅應光同一天被宣布投案的另一名雲南廳官、曾擔任曲靖市委市委政法委書記的施洪甲也是一名「戲精」,他18年前就在雜誌撰文《基層幹部如何正作風》。統計發現,雲南省今年以來已有近400名官員主動投案。
  • 浙江作家焦慮自己是溫吞水
    浙江作家會溫吞水化  座談會上,浙江文學界精英一直在自問,為什麼浙江作家常處在溫吞水狀態,「燒不開」。浙江作協名譽主席葉文玲直截了當說,浙江的文學創作比之兄弟省份,「稍遜一籌」。  何志雲,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院長、文學評論家。19歲離開浙江,2005年回杭,在外闖蕩幾十年,他回浙江短短三年,已感受到「溫吞水」現狀的壓力。
  • 盤點「新」「舊」官場哲學五大爭鋒
    【新】「為官發財,應當兩道」 「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  公款姓公,一分一釐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八項規定的出臺落實和公務員15條禁令的重申厲行,中國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 進入新時代,基層檢察「變」在哪裡?「新」在何處?
    篳路藍縷,一路向前,中國已處於新的歷史方位。「無論形勢如何變化,依靠基層、建強基層這一條永遠不能丟。」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映射的正是我們黨一脈相承的清醒:抓基層打基礎。對於檢察機關而言,基層是事業根基。2020年是檢察機關基層建設年。進入新時代,基層檢察之「變」在哪裡?「新」在何處?基層檢察院如何適應黨和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就讓我們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尋找答案。
  • 繼續溫吞水:多頭主動在平倉 價格弱勢需等待
    2018年3月13日星期二   本來期望今天要反彈,但是然並卵,期待的現象並沒有發生,行情繼續溫吞水!  2018年3月13日杭州晴,今日中天螺紋價格3880元/噸,沙鋼螺紋價格3900元/噸,中天盤螺價格4040元/噸,今日螺紋庫存71.5萬噸,昨天出庫螺紋2.7萬噸!  實際情況還行的!而且大部分是實際的工地需求單!
  • 古代的一個縣有多少官員?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同時,縣也是古代各封建王朝政權在管理中由皇家任命官員的最基層的行政機構,突出表現為「皇權不下縣」。此外,一縣的最高掌權者稱「縣令」或「縣長」,而在新莽(王莽)政權時還曾將令、長改名為「宰」,即:縣宰。那麼,古代的「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縣」與「郡」之間的相互統屬關係是如何轉變的,一個縣有多少官員,一個縣的官員是如何管理百姓的,是不是管理幾十萬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