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風俗和禁忌。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有些風俗禁忌已經消失了,但仍然有一些風俗禁忌被保存了下來。特別是在農村,還保留著很多的傳統習俗風俗和習慣。比如說大年初一不能幹活,這一天都要盡情地玩耍。因為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這天幹活代表著全年都是勞碌命。農曆七月十五不能隨便出遠門,因為這天是鬼節。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風俗就是: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在同一個村裡,某家老人去世了,周圍的鄰裡鄉親不用主人家上門通知,都會趕去參加葬禮,農村人叫做「燒香」,甚至別村的村民也會趕去參加葬禮。但是婚禮就不一樣了,必須要得到主人家的邀請後才可以拿著請帖去參加。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講究嗎?
紅白事在農村人的眼中非常重要,絲毫不能馬虎。白事不僅僅是一家人的事情,早已是全村人的大事。如果是年紀很大的老壽星去世,這叫壽終正寢,主人家也不會特別的悲痛,因此也合稱紅白喜事。白事的講究可多了。老人去世後,子女們忙著張羅後事,還要披麻戴孝去親戚家報喪,鄰裡鄉親是不用通知的,他們會不請自來。然後還有宴席,哭靈和下葬。主人家事情多,根本來不及挨家挨戶地去通知村民。
二是老人去世,身為親人心裡肯定不好受,也沒有心情去邀請。更重要的是,在農村人看來,邀請別人參加葬禮很不吉利。村民裡通過口耳相傳,和哀鳴聲就可以判斷出誰家有老人離世。這個時候村民都會不請自來,帶上紙錢去主人家弔唁。白事是全村的大事,死者為大,村民們都會盡份心意,就算是有矛盾的人家也會趕去參加。村民們住在村裡,低頭不見抬頭見,彼此基本都認識熟悉,上門弔唁是盡份自己的心意,另外讓主人家節哀順變。
喜事就不一樣了,喜事也有講究。喜事一般是兩家人的事情,和全村人關係不大,村民們沒有去的義務。況且年輕男女結為夫妻舉辦婚禮一般也是邀請親朋好友、親戚、同學和相鄰的鄰居。主人家要麼是電話通知要麼是親自上門送請帖,這樣顯得正式,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其他村民沒有得到邀請的話是不會參與的,因為這件事和他們沒多大關係。主人家沒邀請,貿然上門太失禮了,也很尷尬。
村民們平時都忙著做自己的事情,很難有機會聚在一起。村裡有紅事白事,村民們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增進感情,難能可貴,濃濃的鄉情顯得愈發珍貴。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除此之外,農村還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正是這些風俗習慣才構成了原汁原味的農村,勾起了我們腦海中深處的記憶和濃濃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