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窗廣告、促銷簡訊、直播帶貨……營銷伎倆今年忒多

2021-01-20 環京津網

彈窗廣告、促銷簡訊、直播帶貨……

繁花亂眼 營銷伎倆今年忒多

第11個「雙11」如約而至,許多消費者還是會像往年一樣參與其中。感受購物狂歡的同時,他們也見證著商家營銷手段一次次玩出新花樣。

從滿屏飛舞的彈窗廣告,到瘋狂湧入的促銷簡訊,再到火爆登場的直播帶貨,伴隨這些而來的除了商品資訊外,還有不少煩惱困擾,甚至暗藏隱私洩露、網絡詐騙等風險。

廣告霸屏

彈窗泛濫如中毒 精準騷擾引反感

「雙11全球狂歡節,開搶啦!」打開電腦,屏幕正中央彈出的一則廣告讓消費者徐平有些猝不及防。一時間,徐平被洶湧而來的紅包弄得眼花繚亂,「仔細看了半天,也沒找到關閉的地方,只能被迫點開,結果就被帶到電商平臺的購物頁面。」

在徐平看來,彈窗廣告幾乎成了「雙11」的標配。「平時也會有,一到『雙11』更是泛濫到極點,鋪天蓋地都是,還很難關掉,感覺電腦已經不是自己做主,而是像中了病毒似的,進入一種『失控』的狀態。」

更讓徐平反感的是,這些廣告往往還是「精準騷擾」。就像網上有人說的,「這世上最了解你的或許不是家人,而是彈窗廣告。」徐平發現,彈窗廣告中除了搶紅包以外,有不少是關於掃地機器人的商品推送,「前些天我無意中在網上搜過,然後就算被盯上了,屏幕右下角不停冒出『牛皮癬』一樣的廣告,打開瀏覽器也會時不時跳出相關商品的連結,擋都擋不住。」

對消費者鄭芸而言,「雙11」的彈窗廣告還意味著無處不在的陷阱。「相比起那些烏七八糟的畫面來說,一些噱頭十足的宣傳威脅更大。」前不久,鄭芸就曾因好奇,點開一則「恭喜您已獲得現金大禮包」的彈窗廣告。來到相應頁面,她被告知需要先完成註冊,綁定手機號和銀行卡號,並邀請好友參加團購方可領取,「不知不覺中,就會被套走好多個人信息。」

事實上,因彈窗廣告引發的詐騙案例時有發生。此前,微信公眾號「南京網警巡查執法」就曾發文,稱有市民因輕信彈窗廣告中「充值遊戲幣有優惠」的內容,被騙1萬多元。網警提醒,一些惡意的彈窗廣告可能隱藏著巨大「陷阱」。網頁隨處可見「日賺100至300元」、「掃碼就有禮」、「您已獲得某某大禮包」等彈窗,用戶如果打開這類彈窗,則面臨著上當受騙、身份信息遭洩露甚至被病毒入侵的風險。

對此,《廣告法》第四十四條明確規定:利用網際網路發布、發送廣告,不得影響用戶正常使用網絡。在網際網路頁面以彈出等形式發布的廣告,應當顯著標明關閉標誌,確保一鍵關閉。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也曾會同相關部門研究起草《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要求網絡運營者不得以改善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定向推送信息、研發新產品等為由,以默認授權、功能捆綁等形式強迫、誤導個人信息主體同意其收集個人信息。

簡訊瘋狂

系統發送成本低促銷信息擾安寧

「正價商品低至5折!減價商品再享額外7折!」「滿400立減120,五大品牌聯合雙11齊獻禮!」「這次雙11開場你不得不搶!」……

對於不少消費者來說,即便躲得過彈窗廣告的騷擾,也很難逃過促銷簡訊的轟炸。

「特別是這幾年,『雙11』的促銷簡訊越來越瘋狂。」望著手機裡彈出的一條條簡訊,消費者孫陽無奈吐槽。進入十月份以來,自己手機上的各類促銷簡訊就開始多了起來。「尤其是從十月底到現在,幾乎每天都能收到幾十條促銷消息,有些是商家自己發的,有些是電商平臺發的,各種產品都有。」對於促銷簡訊的來源,孫陽坦言大部分都是曾經網購過的商家,也有個別是線下實體店發送來的。

在某茶葉店,服務員表示自家店只會在會員生日或節假日,向會員發布促銷簡訊。「辦會員卡的時候,基本都會留下顧客的電話和姓名。如果有活動或折扣,我們是希望顧客知道的。『雙11』到處都在搞活動,發簡訊是一種引流手段。」該服務員同時透露,即使不是店鋪會員,如今行業內也有一些商家,通過購買網絡服務的形式搞促銷。

記者發現,在網上專門面向消費者投放促銷簡訊的服務的確不少。打開某電商平臺,只要輸入「促銷簡訊」四個字,就會出現定向精準促銷類的撥號系統。其中,一些軟體自稱可「全國三網通用」、「超市商場通知」、「確保送達」,可謂功能強大、「物美價廉」。甚至有些系統還「貼心」地標註出可以發布「雙11店鋪通知」的字樣。

而從發送成本來看,以一款累計評價2700多次的系統為例,其聲稱每次發送促銷簡訊通知的成本「低至四分」。

「頻發商業性信息,本質上侵害了用戶的安寧權。」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個人信息往往是通過網絡協議的方式轉移給了商家,甚至有條款允許在特殊的打折期間,可向用戶發送這種信息。對此法律已有明確規定,用戶可以選擇拒絕接收。

《廣告法》也明確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當事人同意或者請求,不得以電子信息方式向其發送廣告;對違反規定的,可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工信部發布的《通信簡訊息服務管理規定》中也提出:簡訊息服務提供者、簡訊息內容提供者未經用戶同意或者請求,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簡訊息;違者可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新寵登場

直播帶貨頻翻車 衝動消費隱患多

「所有女生!聽我的,買它!買它!」「3、2、1,賣完啦!」屏幕前,網絡主播表情誇張地揮舞著手中的商品。直播帶貨儼然成為營銷新寵,「口紅一哥」、「銷售一姐」們一次次刷新自己創下的紀錄,越來越多消費者成為各大平臺直播間的觀眾。

不過,翻車事件也在頻頻上演。前不久,「網紅」李佳琦就曾因推薦的商品不粘鍋現場粘鍋而備受質疑。視頻顯示,李佳琦的助理費力地將粘在鍋底的雞蛋翻面卻屢屢失敗,李佳琦試圖救場,卻同樣無法改變雞蛋牢牢粘在鍋底的局面。面對這樣的事實,李佳琦還是拼命喊出「它不粘哦,它是不會粘的」承諾,場面十分尷尬。

「說到底,這跟當年的電視購物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回想起自己跟隨直播購物的經歷,消費者林小雅懊悔不已,「經常一衝動就下單,買回來好多用不著的東西。特別是一些化妝品,用一下又覺得不適合,可是也沒辦法再退貨。」

更讓她鬱悶的是,網紅推薦的商品質量並非想像中那麼可靠,「之前看直播買過一款面膜,沒想到用了一次就出現皮膚過敏的問題,售後態度也很差,客服只會推卸責任,明星網紅們也沒有給過說法,還在繼續吆喝掙錢。」

對消費者趙爽來說,買到「三無產品」卻投訴無門的遭遇也讓她對直播購物倍感失望。「在直播間裡,主播一個勁兒地介紹睡衣質量有多好,還說當場下單可以享受額外優惠,可到手才知道是『三無產品』。」趙爽試圖找主播理論,結果對方毫無回應。由於是新興電商平臺,趙爽發現上面的退貨申請渠道並不暢通,「後來才知道還有人付了錢卻沒收到貨,物流信息也查不到,只能認栽。」

針對直播帶貨亂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11月1日發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加強「雙11」期間網絡視聽電子商務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電子商務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管理,節目中不得包含低俗、庸俗、媚俗的情節或鏡頭,嚴禁醜聞劣跡者發聲出鏡。網絡視聽電子商務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用語要文明、規範,不得誇大其辭,不得欺詐和誤導消費者。

而此前,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也共同宣布,於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全國聯合開展落實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專項行動,將對利用網絡、電商平臺、社交媒體、電視購物欄目等渠道實施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重拳出擊。

本報記者 宗媛媛 李松林 【編輯:蘇亦瑜】

相關焦點

  • 直播帶貨「翻車」 李雪琴們怎麼說
    11月2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在其官網發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監測發現今年「雙11」促銷活動期間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不合理規則兩個方面,並點名汪涵直播帶貨涉嫌刷單造假;李雪琴直播銷售數據「注水」;李佳琦直播間「買完不讓換」等明星直播帶貨亂象
  • 直播帶貨風涼了?
    當直播帶貨經濟席捲全國,越來越多的明星、網紅、企業家進入賣貨直播間,帶貨的品類日趨豐富,直播間越來越「熱鬧」,但一條條造假刷單的暗河孕育而生。當直播帶貨殺成一片紅海,流量紅利被瓜分殆盡。主播直播間的銷售額、觀看人數、成交量的水分越來越多,相關MCN機構也成為數據造假的主導者,造假成為行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 今年直播帶貨真就這麼火熱?網紅直播帶貨為何會如此火爆
    直播帶貨是目前很流行的賺錢方式: 1、現在直播帶貨不光是直播,還得拍攝視頻,只有你的視頻播放量高了,才能帶來更多的流量進行直播帶貨;
  • 「直播帶貨」賣保險 消費者還須擦亮眼
    「直播帶貨」有多火,不久前的「雙11」活動便給出了答案。今年以來,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保險機構開始加入網絡直播大潮,並成為保險行業營銷宣傳的新模式。不過,相關監管部門指出,保險業直播暗藏著巨大風險,金融「直播營銷」存在風險隱患,消費者須擦亮眼睛。
  • 退款率超70%,汪涵直播帶貨也「翻車」?籤約方回應
    (原標題:退款率超70%,汪涵直播帶貨也「翻車」?籤約方回應) 近日,有網友爆料商家花10萬請汪涵直播帶貨,退款率竟然高達76.4%,並表示參與直播的其他商家也出現了類似情況,但直播機構至今仍未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出現這麼高的退款率,汪涵直播帶貨也「翻車」?
  • 直播帶貨頻「翻車」,帶貨主播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如火如荼的直播電商行業為何接連發生帶貨翻車事件?帶貨主播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羅永浩直播銷售假冒偽劣羊毛衫涉及2萬多名消費者12月15日,羅永浩及交個朋友直播間分別在微博、公眾號等媒體平臺發布聲明,稱11月28日交個朋友直播間所銷售的「皮爾卡丹」羊毛衫為假冒偽劣產品。
  • 辛巴「燕窩門」持續發酵,直播帶貨頻頻翻車,消費者該怎麼辦?
    這一方面表現出當下直播帶貨中假冒偽劣產品的流通仍是常態,且數量不小;另一方面則體現出,直播帶貨的售後環節常常處於缺位狀態,消費者無法在正常的標準化流程中完成售後訴求的解決。而事實上,這並不是辛巴團隊第一次因產品問題出現翻車事故,今年7月,揚州電視臺曝光了辛巴徒弟「蛋蛋小盆友」帶貨的一款泰國乳膠枕,產地也並非泰國,而是青島。 類似的翻車事件在直播帶貨行業內還有許多,主要問題集中在售賣假貨、產品質量差、售後環節沒保障等。
  • 緊日子與直播帶貨,李佳琦和薇婭還能火多久?
    帶貨,是MCN機構賞賜給頭部主播的「飯」,線下的導購走到了線上。   網紅的個人IP ,就是商業價值。當一個人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自己的IP 時,那麼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能崛起。這也是為什麼在當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想當網紅。
  • 直播帶貨,監管必須強起來
    近年來,直播帶貨作為網際網路經濟發展的新業態,迅速發展成了一種重要的營銷和引流手段。特別是2020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傳統線下銷售模式受到衝擊,網絡直播帶貨獲得爆發性增長。在直播帶貨行業高速發展的當下,許多人紛紛加入,有影視明星、社會名人、普通農戶、企業商家等等,其專業素質參差不齊。一些主播在地方政府、企業商家的培訓支持下,積極為地方特產、各類商品「代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有一些渾水摸魚的主播群體,為獲得人氣和收益,搞虛假宣傳,虛構平臺數據,銷售假冒偽劣商品。
  • 「新」生「新」談,跨境電商「直播帶貨」
    若要論2020年跨境電商發展最快的趨勢,「直播帶貨」一定榜上有名。  在疫情影響的加速下,海外消費者購物習慣產生了質的變化,直播帶貨成為流量爆發渠道。  Glory團隊  跨境電商直播主播服務    直播帶貨已然成為跨境賣家在海外開疆拓土、打造品牌國際影響力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而網紅KOL,正在電商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
  • 明星直播帶貨是大勢所趨?張子楓直播帶貨費用報價檔期分享
    想必大家對「網紅直播帶貨」這一電商營銷模式已經非常熟悉,又或者自己也曾經在某一直播間購買過網紅推薦的產品。網紅直播帶貨打破了傳統的推銷模式,其中巨大的利益讓明星也開始入場直播領域。繼「網紅直播帶貨」模式後,今年亦逐漸興起了一股「明星直播帶貨」的浪潮。王祖藍、柳巖、郭富城等明星紛紛加入直播帶貨行列。
  • 「直播帶貨」「秒殺」用英語怎麼說?
    在直播經濟主宰的今天,「直播一哥」李佳琦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奇蹟,而「直播女王」薇婭竟然在直播間裡賣起了火箭。 那麼,小夥伴們,你們知道「直播帶貨」「秒殺」如何用英語表達嗎?
  • 繼汪涵後,羅永浩也要給人氣王 WPS 直播帶貨了!
    從目前看,直播帶貨無疑是2020年最火爆的營銷方式之一。除了李佳琦、薇婭等一眾大牌主播外,提到主播界的頂級段子手,不能不提的就是科技圈大佬羅永浩。從今年春天首次在抖音開播至今,羅永浩在一檔脫口秀節目裡宣稱靠直播帶貨"還清了做企業時4個億的債務",被人稱作是勵志典範。與此同時,WPS已經有32年的歷史,是一家非常有品牌積澱的技術性公司。
  • 熟讀六大要點,你就知道企業直播帶貨怎麼做了
    在2020年,各大企業入場直播帶貨,有的帶貨成績慘澹,有的帶貨成績斐然,但總的來說,企業直播帶貨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企業直播帶貨本質上是電商直播帶貨,而直播帶貨又被各行業看重,那麼企業應該如何做好直播帶貨呢?我們可以從以下6點來思考。
  • 直播成新農活 湖南殘疾農戶直播帶貨超80萬元
    紅網時刻5月27日訊(記者 李慧)5月27日下午,湖南省殘聯組織扶殘助農直播帶貨分享會,疫情期間直播帶貨的「網紅」諶建軍、肖守芳、胡金秀、吳添春,分享他們直播帶貨的經驗。湖南有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49.5萬人,其中未脫貧5.08萬人,大湘西地區是湖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這裡的殘疾農戶們直播很是踴躍。
  • 野蠻瘋長一年後,直播帶貨留下了什麼?
    今年的元旦夜,小米集團的創始人兼CEO雷軍以直播帶貨方式,賣出了小米在2021年的首個1.88億元,當晚整場直播累計觀看量超3849萬。同樣是在跨年的節點,分眾傳媒的創始人江南春、財經作家吳曉波、明星、主播、縣長鄉長紛紛現身直播賣貨,甚至在各種綜藝晚會現場,直播帶貨也依然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 深網|一場李雪琴親歷的直播帶貨造假現場:311萬觀眾真實數不到11萬
    該工作人員對《深網》表示,此次直播由平臺發起,承接的主辦方把直播效果維護交給了某傳媒公司,傳媒公司再把直播人氣和互動等需求,外包給一家刷單機構。上述工作人員向《深網》全程「直播」了昨晚該直播活動的工作記錄,以及刷量過程與直播間數據變化。李雪琴的遭遇只是當下直播帶貨刷量亂象的一個縮影。剛剛過去的雙十一,直播帶貨延續了過去一年的火爆景象。
  • 羅永浩挑戰帶貨一哥李佳琦 直播電商的風還能吹起豬麼
    羅永浩開始挑戰李佳琦了,「老螺號」是這麼說的「看了招商證券那份著名的調研報告之後,我決定做電商直播了。雖然我不適合賣口紅,但相信能在很多商品的品類裡做到帶貨一哥。」直播行業的橫空而出,解了電商的流量之渴。電商對流量的渴望好比嗜血的鯊魚,在直播火爆之後,鯊魚就跟了上來。二者完美的結合,就形成了有別於原來商家直營和平臺自營的第三種模式——直播者帶貨,也就是代理分銷模式。不過在這個模式中,似乎有些悖論。
  • 老羅這次抖音直播帶貨為什麼失敗了?
    老羅首次抖音直播真是讓我感到難過,隱隱覺得當年江湖傳言快手給了老羅一個億是真的,這次可是把抖音帶貨給破功了。抖音全站流量推動之下,相信看過的人都已經有了自己的評價了,反正要麼抖音不適合帶貨,要麼老羅不適合帶貨,或者兩個都不適合。
  • 李佳琦回應直播帶貨新規:主播應該對消費者負責,對團隊嚴格規範
    近日,監管部門出臺系列規範直播帶貨的意見和規定。這對於電商主播們是否有影響呢?11月27日,@李佳琦Austin 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他認為帶貨主播應該對消費者負責,對團隊嚴格規範。過去,因為不當言論、違規帶貨等原因被平臺封禁,轉身就換個小號原地復活的現象十分常見。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一位粉絲數1165萬的美妝博主在其個人主頁上直截了當寫著,「唯一小號:某某某」。「怕萬一大號被平臺封了,靠小號也能繼續帶貨。」一位粉絲說。而在各大短視頻等內容平臺上,有小號「馬甲」的主播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