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 飢餓作為隱喻

2021-01-15 床底觀音

午睡時想起上海。上海就像失戀。你可以很多次地想念它。但是沒有機會了,再回到它的身邊。它逐漸變成一些揉碎的夢境。我曾想過將回憶事無巨細地捕捉下來,之後就放棄了這種想法——大部分出門的時候,我都會帶上自己的小相機。它幫我記錄了很多時光,我不用再動腦子。但有些回憶仍然會溢出這個範圍,比如那些我沒有舉起相機的時候,或者那些走過的路。或者只是一起走過的人和沈默的間途。我的記路能力很好。一些不起眼的小路,因為同去的人不一樣,記憶如挑釁一般令我不安。我最近時常想著,我這樣的人如果早出生十年,完全可以按照文藝偶像的方式生活。也許我的書會出現在地攤上。我這種廉價感動的文藝愛好者。那種前網際網路的生活節奏,閱讀仍然可以是重要的消遣,那麼我就可以只是寫日記,就能賺來稿費。網際網路的確讓每個人變得都差不多,但都必須到灰頭土臉的下場。我知道這不僅是網際網路的過錯,但藉由網際網路,資本開始聚集,像電影裡那種巨大的有意識的泥團怪獸(參見《蜘蛛俠》的沙人、《世界殭屍大戰》和《無敵破壞王2》的邪惡Wreck-It Ralph),但沒人能操縱它。那些看似成功的商人,只是在這團巨獸調轉方向的時候使出全身力氣令其稍稍偏向自己期許的方向,他們不該吹噓自己的僥倖成功。聽郭德綱早年的相聲,和看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有類似的感受,你會覺得這個城市很空,大街上輕易沒什麼人。我們用敏銳的觀察,點燃一把火炬,在黑暗中鑿出一個洞,用智慧和心去描述它,讓它充滿。我不是在懷念過去,我說的是一種比喻意義上的事實,這其中不摻雜感情要素。我只是覺得那個時代,有些人可以利用戲謔將這些僵硬的東西鑿開——如果說這個世界是一塊山洞。而如今年輕人面對的世界,已經被前人鑿開。年輕人拿著縱使比前人更為鋒利的斧,也只能無濟於事地對著空氣空揮。況且科學和信息像是破山而出之後,洩入的光,扼殺了黑暗中所有的神秘和恐懼。我們睜開眼睛,便看到這個世界滿目瘡痍的樣子。我知道人們只是看到了一面,便開始咄咄逼人起來。男人,女人,都盡力地去維護自己希望加入的那個更大的存在,狐假虎威地作勢爭吵。我忽然想到,因為不需要支付房租,我可以更頻繁地離職,而不用擔心什麼。應該多瞎搞,或者隨便弄點什麼事情。不寫了。沒什麼值得努力去贏得。現在我生活在熱帶,不是寒冷天氣,沒有必須要賺取的。在寒帶的人勞作並存儲糧食。不是這裡。沒有孤獨與飢餓。沒有渴望。任意揮灑自己性誘惑力的女孩,藉由網絡的安全,變成暴君。我只是感到困擾,這究竟是YES還是NO。原則太多了,總有人可以不按遊戲規則獲得想要的東西。網際網路上的人三六九等,尋找男女朋友,尋找固定性伴侶,尋找約會和酒宴,尋找臣服與跪拜的同好者。我無法說明自己,這也是一種code。沒辦法和說法語的人解釋為什麼說漢語,不說法語。微博在經歷一場戰爭,我忽然想回到豆瓣,或者回到那個離每個人都足夠遠的啟蒙時期。我媽碎了一個碗,我爸碎了一個碗。都是我從NITORI買回來的。疫情期間我用雙肩包把它們從徐家匯天橋搬回來。心裡想著要在此地好好生活,一種開荒似的堅決,在西藏南路要當個魯賓遜。我在ONE工作時候拿的馬克杯也被我砸碎了。小李給我的日本玻璃杯可能也會在未來哪天被打碎。我的手機app還在給我發上海的諮詢。也有簡訊。美團外賣讓我嘗嘗新開的店,大眾點評說有一家正骨。我今年最開心的事就是松江,就是離市裡太遠了。坦白說我在上海朋友也不多,老是很麻煩就遠離人群了,就像社會性自殺一樣。有時候覺得還要起來上班,坐九號線,看麥田裡的樹。變化太大了,不好消化。因為在家辦公,總覺得生活還是那個狀態。也寫過我愛這個世界這種句子。後來知道是一種仿寫練習,這個世界可以愛的部分不多。回到家之後我的耳朵不搔癢了。後來知道,原來在上海的時候我一直戴著AirPods Pro,耳朵總是奇癢無比。現在聽音樂改為功放。(耳在日語讀起來是「mimi」,粵語讀著像「蟻」。我覺得都比「爾」好聽,是這個字本來該讀作的音。)生活也是這樣,我感到飢餓。每日飽腹,只是偶爾感到全然的孤獨,利用自瀆的方式讓自己精疲力竭,這種方式包含隱患和透支,是真正的飲鴆止渴。沒有自己的空間,門外總有需要回答的提問與呼喊。遊戲與足量的娛樂之後,句子和詩也在我腦中消失。

相關焦點

  • 「揚武將軍」的隱喻
    因此,兩漢將軍號,尤其是雜號,大多有其固定隱喻。 如鎮守帝國南部邊境者通常稱「伏波」,渡海遠徵者多稱「樓船」。 三國漢季皇綱崩毀,禮樂徵伐自諸侯出,故雜號將軍的命名構造、除美號類(如建忠、建義、建德),更多表現為「殺賊」。
  • 李滄東《燃燒》少兒不宜,細思恐極的隱喻和謎團全為你破解
    ——劇透解析線——片中的主題和諷刺影片的人物都是邊緣人,即使有錢的ben,依然是社會的邊緣人物,他們三人不去關心主流社會的價值觀,不去談及時事天氣,他們都在細緻經營著自己內心的飢餓。海美在片中提出了一個議題,「little hungry」(小飢餓)和「great hungry」(大飢餓)。
  • 一隻飢餓的老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素顏微塵,ID:FM38636】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如果你被一隻飢餓的老虎追逐,結局會怎樣?有一個人在森林中漫遊的時候,突然遇見了一隻飢餓的老虎,老虎大吼一聲就撲了上來。
  • 《靈籠》第一季劇情思想內核隱喻解讀
    這篇文章就作為我對《靈籠》這部動漫第一季的總結收尾,去探討一下這部劇的思想內核到底是什麼,以及各種設定的現實隱喻等。本文會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去描述我對《靈籠》劇情思想理解的大概方向,這是因為目前已知的劇情其實並沒有將思想內核完全展現出來,我只能先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去還原劇情,再去解讀它;第二部分是關於《靈籠》這部劇的各種設定上的隱喻解讀;第三部分我會通過隱喻對《靈籠》的劇情做一個概括。
  • [書057]擇日預測類-《玉匣選擇同書》居家必備集各類佔卜代表作
    [書057]擇日預測類-《玉匣選擇同書》居家必備集各類佔卜代表作,全書涵蓋各類民俗吉兇日篇,相傳東晉道士許真人畢身心血所著,此書思想「貴中求和,近利遠害」為古代居家必備奇書,全書手抄古本,圖文並茂,共244頁。
  • 美國正在經歷一個「飢餓新年」
    由200多家「食品銀行」組成的「餵養美國」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有超過5000萬美國人面臨飢餓,其中包括1700萬兒童,相當於六分之一的美國人和四分之一的美國兒童在為吃上一口飯而掙扎。這組數據比2019年年底增加了近50%。《華盛頓郵報》近日也報導稱,「現在美國的飢餓人口可能比1998年有記錄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多」。
  • 《1942 飢餓中國》首發 記錄大饑荒史實
    發布現場  《1942飢餓中國》在京首發  昨日上午,《1942飢餓中國》新書首發式在中國出版集團舉辦,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領導、河南商報主創人員以及災荒的親歷者受邀出席。  《1942飢餓中國》由河南商報記者籌劃採寫。
  • 給孩子起名字,最重要的不是什麼八字五行,而是名字的隱喻
    我們看到名字後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就是因為這些名字背後的隱喻。而名字就像標籤,貼在孩子身上。當周圍的人用這樣的隱喻看待孩子時,孩子自然也會免不了的受其影響。對於叫狗剩的,人們可能肆無忌憚的欺負;對於叫建國的,人們可能會給予足夠的信任。人們在聽到名字的第一刻起,隱喻就開始發揮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態度。那什麼樣的名字是好名字呢?這就需要我們首先了解下隱喻。
  • 古代為什麼總是鬧饑荒,飢餓的年代,是一種怎樣的場景
    飢餓的感覺,幾乎是整個人類的共同記憶。 人類之所以一直以來都處在飢餓之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以上四種情況,就是古代造成飢餓的主要原因。
  • 徐天博等:隱喻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基於中英文財經新聞的比較分析
    徐天博等:隱喻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基於中英文財經新聞的比較分析 2020-08-15 0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律與文學:經典文學中的法律隱喻
    □ 法制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安傑以「法律與文學:經典文學中的法律隱喻」為主題的北京大學出版社第六屆法律圖書宣講會2020年1月6日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報告廳舉行。此次宣講會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和北京大學出版社主辦,邀請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朱蘇力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星圍繞主題展開對談。
  • 讀書筆記:生命的隱喻與醫學的罩門
    古代哲人喜歡用寓言為意象展現生命的隱喻,揭示醫學的罩門,人們熟悉的許多成語故事裡都富含著生命的哲理與醫學的洞識。譬如《左傳·成公十年》中的「病入膏肓」,膏肓之間是一個無法抵達的絕對空間,喻示醫學存在著永恆的盲點,無法抵達全知、全能、全善之境,一切試圖跨越這個不確定性的邊界抵達膏肓彼岸的人都是痴妄之徒。
  • 我的世界暮色蚊子打法 被攻擊會有飢餓DeBuff
    導 讀 我的世界暮色蚊子打法技巧 被攻擊會有飢餓DeBuff由九遊小編為大家帶來,遊戲中暮色沼澤裡會有很多蚊子
  • 雖有「飢餓遊戲」的即視感 但,《分歧者》還是差了點意思
    這部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三部曲設定的電影,被看作是同類型影片《飢餓遊戲》之後最強的科幻巨製。該片在北美上映後評價不一,票房並未再現《飢餓遊戲》曾經的輝煌。昨日,該片在廣州舉行試片,反響平平,劇情拖沓與故事偏弱成為最大詬病,各種《飢餓遊戲》式的即視感,常常讓人產生恍惚錯覺。擔當女主演的好萊塢新星謝琳·伍德蕾,雖然火力全開,上演全武行,但仍不及「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的驚豔感。
  • 《飢餓遊戲》終結篇昨上映 劇情節奏依然溫吞
          作為「哈利·波特」系列之後,在全球影響最大的青少年系列電影,由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后詹妮弗·勞倫斯主演的《飢餓遊戲》終於迎來了終結篇。此前,《飢餓遊戲3》分成上下兩部上映,觀眾吐槽上部劇情拖沓的同時,也寄希望於11月2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飢餓遊戲3:嘲笑鳥(下)》能「放大招」,帶來一個精彩刺激的大結局,但實際上,時長136分鐘的這部電影依然存在劇情溫吞、節奏拖沓的問題,只有寥寥幾場緊張激烈的動作戲,而是用大量的演講段落來表現一些政治諷刺,不過幸福美滿的大結局還是讓很多粉絲感到欣慰、感動。
  • 一場關於西方神話的寓言,深度解讀《潘神的迷宮》中的「隱喻」
    當奧菲利亞被害之後,她進入了魔幻世界,炫目燦爛的幻想世界與破敗殘酷的真實世界平行交織,隱喻著多層意義的內涵,諸多元素更賦予了這部電影豐富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認真體會與深思。他通過對這種含糊不清的身份的方法做了一個小隱喻,也就是讓奧菲利亞在與之交往中判斷他的善與惡。在這個層面上,影片創作者更是在視覺語言方面產生了許多前後呼應的隱喻。  奧菲利亞在尋找父母的歷程中,第一個任務就是去一個古樹洞中尋找鑰匙。其實,古樹洞 的造型和潘神的頭是一模一樣的。
  • 孩子競爭壓力大,出現「情緒飢餓」怎麼辦?用這3個方法來化解
    其實有時候家長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孩子又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很容易出現情緒飢餓的情況,如果家長再這樣下去,很可能就把孩子逼上了絕路。 一、什麼是情緒飢餓?孩子情緒飢餓會有哪些表現?
  • 孩子揪耳朵、抓頭髮才肯睡,媽媽苦惱不堪,其實是「另類飢餓」
    還有的睡覺前要揪耳朵,抓頭髮才肯睡覺,媽媽們被孩子們這些「怪毛病」搞得真是煩不勝煩,不讓弄孩子睡不好,慣著孩子又怕慣壞了,後來看到一篇報導才知道孩子睡前的這些「壞毛病」實際是孩子在向父母表達「另類飢餓」也就是「皮膚飢餓」。
  • 翻垃圾、攻擊人……溫順的奈良鹿因飢餓狂暴?日本動物組織:發情期...
    翻垃圾、攻擊人……溫順的奈良鹿因飢餓狂暴?這些梅花鹿每天也處於飢餓狀態,它們整個春季都沒有吃飽過。」飢餓的梅花鹿開始湧向城區,甚至撿垃圾吃據報導,這些處於飢餓狀態的梅花鹿開始走出公園,湧向城區尋找食物。有日本網友在推特上發了一些奈良梅花鹿上街找吃的的照片,並表示:「飢餓的奈良梅花鹿正在狂暴化。」
  • 1960年的校園:飢餓的回憶(組圖)
    當時我在北京機械學院上學,由於學生的糧食定量一減再減,副食供應也減少了,致使本來就吃不飽的肚子,經常處在半飢餓狀態之下。媽媽經常利用上下班走路的機會,從飯館的外邊,撿些菜葉帶回來做菜粥吃。那時,蔬菜也是憑副食本按人定量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