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大橋
八百裡洞庭浩浩蕩蕩,流貫古今。沅江城,就座落在洞庭湖腹地。「三分水面三分洲,三分垸田一分丘」,形象地說明了沅江河湖縱橫、出行基本靠船的艱難交通狀況。
胡長庚,1963年出生在黃茅洲鎮,他從小就深深地感受了交通的不便。1981年,他考上了益陽供銷學校,這100公裡的路程卻讓他感到水路難,難於上青天。那時,他上學要過兩道天塹,一道是澧水,一道是沅水。澧水要過勝天渡口,常常一堵就是三四個小時;再把下一個白沙渡口過了,一個白天就沒了,有時甚至因為趕不上過渡,只能在當地逗留一晚。
那時,站在輪渡船寬闊的甲板上,胡長庚就痴痴地夢想,要是能修一座大橋就好了,連上沅水、澧水,那沅江人民該有多幸福啊!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做這樣一個夢就等於是做一個白日夢,胡長庚不得不把它掐頭去尾,藏進心底。
但夢想之光總會透過裂縫閃爍出來它的迷人光彩。胡長庚學校畢業後,回到了家鄉,輾轉在草尾、四季紅、陽羅洲等鄉鎮從事基層管理工作,越是深入基層,他越是深刻感受到交通受阻成為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切膚之痛。對橋的呼喚,在他心裡不斷長出,橫亙成峰。
1998年,洞庭湖區第一座特大橋梁——白沙大橋建設突然被提上議事日程,身為沅江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的胡長庚被任命為白沙大橋項目的副總經理,他欣喜若狂,自己的夢想終於接近現實了!他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投入到白沙大橋的籌建中,有部分專家認為洞庭湖建白沙大橋建橋不現實,胡長庚代表沅江市交通系統據理力爭,而翹首期盼多年的沅江市委、市政府也鄭重承諾,即使砸鍋賣鐵,也要全力協助完成大橋建設。
1998年10月28日,在沅水白沙渡口上遊3公裡一處叫做木魚腦的地方,白沙大橋終於破土動工。動工這天,洞庭湖兩岸人山人海,人們奔走相告,紛紛來到這裡看洞庭湖第一座特大橋梁的開工儀式。自此以後,白沙大橋兩岸天天就有人來觀看大橋的建設進度,一心期盼著大橋早日建成。
2002年4月28日,洞庭湖區第一座特大型橋梁建成通車。當一百多臺各種不同類型的車輛緩緩駛過白沙大橋,站在橋頭的胡長庚激動萬分,不禁淚水長流,當年夢想著的大橋終於在自己的手中建起來了,洞庭湖區的人民群眾終於告別了依靠輪渡和船舶出行的日子,走上了康莊大道,胡長庚心頭如釋重負,對家鄉對父老他終於有了一個令人滿意的交代。
即使時隔十多年,胡長庚還能無比清晰地記得白沙大橋的長度——1577.04米,對大橋的特點如數家珍。胡長庚說:建設白沙大橋不但是自己個人的榮耀,也是整個家族的榮耀。當年的大橋建設過程中,他年近八十的老父親坐了十多個小時的車來到施工現場,只為了看一看洞庭湖上第一座大橋,看一看兒子負責管理建設的這座橋的模樣。
茅草街大橋
赤山大橋
黃茅洲大橋
保民大橋
南洞庭大橋
白沙大橋的落成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洞庭湖地區大橋建設的歷史。隨後的十多年裡,僅沅江市就相繼建成了茅草街大橋、赤山大橋、黃茅洲大橋、保民大橋和南洞庭湖特大橋等七座橋梁。這些橋梁如同一道道彩虹,跨越萬古天塹,把大湖兩岸的人們牢牢地聯繫在一起,不僅增強了洞庭湖地區抗洪搶險能力,而且帶動了沅江交通運輸從水運向陸路運輸的轉變。洞庭湖地區豐富的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運輸到各大城市的餐桌、超市,各類型運輸車輛規模急速增加,經濟建設飛速發展。
「水宿仍餘照,人煙復此亭。驛邊沙舊白,湖外草新青」,當年杜甫詩中洞庭湖的那份清新與嘉美還在,但因了橋的飛架,更多了飄逸靈動、廣鶩宏闊。洞庭湖上各座造型各異、美侖美奐的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年輝煌發展的一個精彩縮影。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進步,洞庭湖上將會湧現更多更美的大橋,河湖交織的洞庭,將由此駛上快車道,在蓬勃發展的時代大潮中,飛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