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重慶】以愛之名,他們為生命續航

2021-01-15 澎湃新聞

當悲痛來臨,他們用善良與慈悲,醞釀出新生與希望。對生命的珍惜,是讓生命以愛的形式延續。

「挽救別人的生命,也是延長自己的生命。」每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榮獲2020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的龔光榮、李洪玉的回答樸實而動人。

從兒子捐獻遺體到夫婦二人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再到帶動周邊180餘名群眾加入遺體捐獻志願者的行列,他們用愛為生命續航的故事。

2020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龔光榮、李洪玉 羅嘉 攝

緣起,平凡家庭蘊藏不凡大愛

龔光榮生於1958年,小時候心裡就種下報效祖國的種子。16歲那年,他初中畢業報名參軍,由於是家中獨子,當時政策不允許,遂成為他一生的遺憾。

1985年,兒子龔莜植出生,再次燃起龔光榮的「參軍夢」。2004年12月,龔莜植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光榮入伍。

龔莜植 江津區委宣傳部供圖

2006年,龔莜植捧著「優秀士兵」的獎狀光榮退伍。一時間,他「替父從軍」報效國家的故事在鄉鄰之間傳為美談。

就在一家人享受幸福生活時,不幸卻悄然來臨。2011年8月,龔莜植不幸罹患淋巴細胞白血病。為給兒子治病,龔光榮不僅賣掉江津城區的住房,還欠下巨額債務。

輾轉醫治一年多的龔莜植自知治癒無望,向父母提出一個特殊要求:「爸爸,我生病一年多,得到社會各界的捐助,我無以為報,就把器官和遺體捐了吧。」母親李洪玉當即崩潰大哭,不同意兒子的請求。

龔莜植不幸罹患淋巴細胞白血病 江津區委宣傳部供圖

一邊是兒子的堅持,一邊是妻子的強烈反對,讓龔光榮陷入兩難境地。

「我當過兵,接受過國家的培養,把我的器官捐給更多需要的人不好嗎?」異常「頑固」的父母,讓龔莜植說出這輩子最狠心的一句話:「你就當我死在戰場上吧!」

龔筱植的堅持最終擊敗了母親的反對。夫婦二人忍痛答應兒子的請求,第二天就聯繫了市紅十字會登記遺體捐獻。

2012年9月7日,27歲的龔筱植生命永遠定格。按照兒子遺願,龔光榮夫婦向重慶醫科大學捐獻了兒子的遺體及眼角膜。

4天後,重慶醫科大學發來感謝信:龔筱植的眼角膜被成功移植,幫助兩名眼疾患者重見光明。那一刻,龔光榮夫婦兩淚水奪眶而出,「我們感覺兒子以另一種方式活著,他還看著這個世界!」

龔筱植眼角膜成功移植榮譽證書 江津區委宣傳部供圖

遺體捐獻後,龔筱植的名字被刻在南岸區江南殯儀館的紀念碑上。2013年清明節,走出悲痛的夫婦第一次在紀念碑上看到兒子的名字。

「既然我們無法在『地下』團聚,那就讓咱一家三口的名字在紀念碑上團聚吧!」當天,面對兒子龔筱植和紀念碑上數千名遺體捐獻志願者,夫婦二人作出了莊嚴承諾。2014年初,龔光榮、李洪玉前往江津區紅十字會,正式籤署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成為南華社區第一個籤訂遺體捐贈協議的家庭。

堅持,一言一行種下星星之火

「生活吻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這是失獨後龔光榮夫婦最真實寫照。

2012年底,因給兒子治病賣掉住房的龔光榮和妻子李洪玉,搬進位於德感街道南華社區的廉租房。

「雖然年齡大,但精神足、耐心好、熱心腸!」說起龔光榮,南華社區黨委書記白正中讚不絕口。他回憶,龔光榮剛搬到這裡時,南華社區還沒成立,龔光榮就發動群眾,組建義務巡邏隊,天天夜裡騎著摩託在小區義務巡邏。社區成立後,龔光榮當上居民小組長,對群眾更加熱心了——溝通協調矛盾糾紛、為居民救急救難、發動群眾支持政府工作。

儘管龔光榮為群眾嘔心瀝血,但他一家三口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的事被「曝光」後,他們的義舉並沒有得到親朋鄰裡的認可。面對鄉親們的質疑,執著的龔光榮暗暗發誓:一定要為兒子正名,為遺體捐獻公益事業正名!

龔光榮夫妻 江津區委宣傳部供圖

一個大膽的想法開始在龔光榮心裡形成——何不藉此機會,把遺體器官捐獻這件事推廣起來?

2014年夏天,夫婦兩帶著資料到姐姐家宣傳,沒想到剛開口,姐姐全家都「黑了臉」,直接把他們趕出家門。

對鄰居宣傳遺體捐獻,那就更難了。往往剛開口,鄰居們就覺得提「遺體」這個詞晦氣。很長一段時間,龔光榮夫婦在鄰居們眼中都是「掃把星」,大家遠遠看見他就繞道走。

儘管飽受打擊,龔光榮卻並沒有氣餒。「我就是死,也要把這件事幹到底!」為讓更多群眾了解遺體捐獻公益事業,只有初中文化的龔光榮,多次前往江津紅區十字會拿資料、向工作人員請教,積極補習專業知識。

在全面掌握相關知識、流程後,他又將群眾眼中「犯忌諱」的語句編成「言子兒」,或作為茶餘飯後的閒聊,或跑到小區院壩、濱江路等人群集中的地方集中宣講,降低大家對遺體捐獻的「敏感度」。李洪玉也不閒著,經常帶著一家三口的捐贈志願書,挨家挨戶給婦女同胞做工作,講述兒子捐獻遺體的動人故事。

就這樣,在夫婦二人不懈努力下,鄉親們的態度從質疑到逐漸接受再到主動參與。2014年,滕明德、周中全、陳安明、何高峰4位鄰居成為龔光榮動員的首批遺體捐獻志願者。他們中,最年長者57歲,最年幼者僅30歲。而當初趕他們出家門的姊妹連同嶽母等共6個親人全都自願登記,並參與到遺體捐獻宣傳中來。

匯廣博之愛為生命續航

從事遺體捐獻宣傳公益事業6年來,龔光榮夫婦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他們的行為也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江津最美志願者、感動重慶月度人物、重慶十大最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在他們狹小的房間,一本本精美的榮譽證書被收納在一個箱子裡。

但夫婦二人真正壓箱底的「寶貝」,不是分量最重的獎盃,而是薄薄的一本遺體捐獻志願者花名冊。上面寫著經他們動員、自願捐獻遺體的180餘位志願者的名字。

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 江津區委宣傳部供圖

6年間,在龔光榮夫婦大愛的感召下,「花名冊」上名字的數量猛增了四十多倍。僅2016年1月22日,龔光榮所在的社區,就有45位居民集體籤署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這場捐贈,至今保持著全市最大規模集體(社區)捐贈遺體器官的記錄。

江津區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邱東介紹,自龔光榮夫婦先進事跡被媒體廣泛關注報導後, 在江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數據顯示,2014年至今,江津共有1123人進行了器官和遺體捐獻登記。

2020年12月24日

《我的新期待》 第三季

暖心開啟

2021年已至

你想對它說些什麼呢?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小程序

寫下你的留言、建議

你的每個真摯的聲音

都將可能成為市委、市政府

相關部門科學決策的依據

防控小貼士

洗手二字記心間!

到單位第一時間洗手;吃東西前先洗手;到過電梯間、食堂,回來記得洗手;外出回來,馬上洗手;接觸面部,特別是鼻孔與眼睛前,先洗手。

安全小貼士

燒炭取暖危險多,密閉環境易中毒。取暖爐上不蓋物,兒童不要單獨留。電探用時勿摺疊,電源睡前要斷絕。水袋取暖須防護,開水灌注先查漏。

原標題:《【感動重慶】以愛之名,他們為生命續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感動重慶丨2020,他們溫暖這座城
    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老兵向朝善、致力於遺體器官捐獻推廣的失獨夫妻龔光榮李洪玉、踐行生命之諾的「感恩女孩」焦祖惠、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光榮戶付體碧、不畏艱險執行維和任務的重慶女警廖潔、西遷來渝援建兒童醫院紮根重慶64年的醫學專家鄭惠連、紮根火熱軍營的時代青年覃家緩、用生命熱情溫暖群眾的扶貧幹部胡華平、堅守山鄉27年的鄉村教師母志琴、退休不退勁的平安守護者李繼儒榮獲2020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 2019年第三期感動重慶月度人物揭曉,一起來聆聽他們的感人故事
    5月24日,2019年第三期「最美巴渝·感動重慶月度人物」揭曉。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現場獲悉,自強不息書寫美好人生的「超人媽媽」肖霞、日復一日堅持街邊磨刀服務群眾的老兵羅澤南、總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武警戰士張偉波、衝向火海用生命換取一方平安的老社長王龍才等10人入選。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感人故事。
  • 105名「中國好人」名單發布 重慶5人上榜
    人民網重慶4月29日電 (王嫚)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好人。   他們,用善舉詮釋「好人」;他們,以大愛傳遞真情,至善至愛。   29日,重慶第一實驗中學校的禮堂裡,座無虛席,掌聲雷動。
  • 「逐夢他鄉重工人」·尋找感動的重工校友系列報導|張馨月:在重慶...
    編者按:他們的夢想,或大或小,卻始終如一。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卻一直心繫母校。他們的年齡,老少不一,卻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們都來自同一個地方—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我們用文字記錄夢想,用鏡頭定格感動。
  • 5款旗艦機續航測試排名:小米10排第1,續航時間比第二名多36分鐘
    而這次主要目的是測試,因此會將所有屏幕刷新率調整為60Hz。在第一輪測試運行1小時48分鐘後,此時iPhone11ProMax剩餘電量為76%、一加8Pro剩餘電量為74%、三星S20+剩餘電量為71%、一加8剩餘電量為73%、小米10剩餘電量為75%。這5款旗艦機雖然電池容量都不一樣,但目前剩餘電量差距並不是很大。第二輪測試則是運行3小時56分,此時各款手機剩餘電量差距已經拉開。小米10剩餘電量最多,是唯一一款電量超過50%的旗艦機。
  • 為百姓架起生命通道
    醫院及時組織40名專家多次會診,於2007年2月8日成功實施分離手術,且免去所需費用20餘萬元。陳思利夫婦為感謝「新橋」,將孩子取名為「陳新」、「陳橋」。貴州省痙攣型腦癱兒童周鑫,因貧困得不到救治,新橋醫院聞訊將其接來精心救治,使其能下地走路。負責救治周鑫的教授趙聰敏,被評為「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 28和33,這對有關生命的數字感動無數人
    28名志願者,一次性籤下33例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書,其中年紀最小的是20歲,年紀最大的是62歲。28和33,這2個看似普通的數字,沒有音樂,沒有掌聲,沒有隆重儀式的捐獻現場,卻令人感動流淚。放下簽字筆,一位女志願者躲過眾人的目光,偷偷拭去眼角的淚花。「這不是害怕或後悔,而是大家踴躍捐獻器官的舉動太感人了。」
  • 愛讓生命之路延長
    多年來,李東亮先後發起成立了4個公益組織,吸納2萬多名志願者,在感恩中奉獻和傳遞愛心,延伸了生命道路的寬度,創造了公益人生的輝煌,也收穫了中國好人、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諸多榮譽。  有人問:「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你?」「愛。」李東亮的回答簡短而有力。
  • 6款手機電池續航測試排名:iPhone12mini險些墊底,第1名是小米10
    第三輪測試運行多款軟體,此時iPhone12mini和Real X50Pro剩餘電量分別為18%和19%,前者再次墊底。剩餘電量最多的還是一加Nord,第二名是小米10。如今懸念最大的懸念就是在測試結束後,小米10和一加到底誰是第一名。當第四輪測試結束後,此時iPhone12mini、Pixel4A、RealMe X50Pro電量都已經消耗完。
  • 282232……這位華政校友的生命密碼感動無數人!
    就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她為親人、朋友和社會做了最後的奉獻。蔡申給家裡買了好多日用品,她父親問:「你買這麼多幹嘛?」她說:「以後恐怕沒機會給你們買了。」她還教會了父親網上購物。她不願朋友同事來看她,她說:「大家都忙,不想麻煩你們。」
  • 為百姓架起生命通道-光明日報-光明網
    醫院及時組織40名專家多次會診,於2007年2月8日成功實施分離手術,且免去所需費用20餘萬元。陳思利夫婦為感謝「新橋」,將孩子取名為「陳新」、「陳橋」。    貴州省痙攣型腦癱兒童周鑫,因貧困得不到救治,新橋醫院聞訊將其接來精心救治,使其能下地走路。負責救治周鑫的教授趙聰敏,被評為「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 西甲勁旅將為疫情遇難者行默哀儀式:他們不是數字是生命
    近日,西甲勁旅瓦倫西亞俱樂部做出了一個令中國球迷十分感動的決定,那就是為疫情遇難者默哀。北京時間2月14日,據瓦倫西亞俱樂部官方微博報導,瓦倫西亞將在聯賽開始前舉行默哀儀式,來悼念在疫情中的遇難者。瓦倫西亞官方微博寫道:「他們不是數字,他們是生命。瓦倫西亞足球俱樂部決定在與馬德裡競技的聯賽賽前舉行一分鐘的默哀儀式,以悼念在與新冠疫情搏鬥中不幸去世的人們。
  • 讓生命以愛之名延續——雲南舉行活動緬懷人體器官捐獻者
    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新華社昆明4月3日電 題:讓生命以愛之名延續——雲南舉行活動緬懷人體器官捐獻者  新華社記者王研  「是你,讓我再次看到心臟跳舞」「是他,讓我聽到花朵盛開的聲音」……清明節即將來臨,瀝瀝細雨中,人們在石碑前肅穆地獻上一枝枝菊花。
  • 聚焦 寬仁新星|第4期 朱軼:做「生門」的守護者 用愛延續新生命
    他們在門診裡,在病房中,在手術臺上,在實驗室裡……上遊新聞帶你們走進這一群「寬仁新星」,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了解他們,看見他們,信賴他們……「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對於朱軼來說,似乎有著有更深刻的理解。作為一名重醫附二院的婦產科醫生,在小小的產房裡面,看盡世間百態,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有等待新生命的緊張,也有失去新生命的無奈。
  • 為醫護人員子女做線上公益家教,重慶大學800多名學生報名
    為醫護人員子女做線上公益家教,重慶大學800多名學生報名 「我不記得多久沒見到媽媽了」,5歲的涵涵低著頭計算時日,沒有看攝像頭這邊的志願者。身後的爸爸一邊幫涵涵計算日子,一邊替涵涵回答說「過年後就沒見過了」。
  • 重慶理工大學「校園記者風雲人物」系列報導②
    編者按:在重慶理工大學,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活躍在校園新聞第一線,聚焦學校建設與發展、教學科研管理改革與成果、校園文化與學生成長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宣傳報導,弘揚了主旋律,傳播了正能量,為學校新聞宣傳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們,就是重慶理工大學的學生記者。
  • 「中國好人」李東亮:愛讓生命之路延長
    「愛。」李東亮的回答簡短而有力。  「愛,讓我獲得新生」  李東亮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個農民家庭,8歲時,父親病故。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們兄妹拉扯成人並培養成才。1994年,李東亮應徵入伍。新兵連後,李東亮被分到瀋陽軍區某基地學習裝甲車駕駛,因表現優秀被留下當班長帶兵。
  • 數名危重患者被緊急轉運杭州,請為他們讓出生命通道
    據了解,有8名患者轉運到杭州治療,其中直升機轉運2人,救護車轉運6人。6月14日中午12點30分左右起,患者被陸續送上急救車。1點10分左右,7輛120急救車在警車開道下,從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駛出,開往杭州的浙大二院。其中6輛車轉運6位危重症燒傷和多發傷患者。該院麻醉科主任、醫務科主任等醫療保障團隊坐在最後一輛(第七輛)急救車,保障路途安全。
  • 致敬,爭分奪秒守護生命的你們!
    致敬,爭分奪秒守護生命的你們!,只為守護每一個生命他們負重逆行,只為換來歲月靜好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醫師醫路漫漫,醫師默默堅守仁心仁術,不負性命相託今年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為表彰先進,激勵醫務人員奮發進取,武警重慶總隊醫院隆重舉行「鑄強軍之魂,展醫者風採」故事會暨醫院第二屆醫師節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