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程曉琳 蔡超麗
今年9歲的方方(化名)看上去跟別的小朋友沒什麼不同,但是近半年,媽媽發現他總在不經意間眨眼睛。
起初媽媽發現方方在寫作業的時候頻繁眨眼,以為是故意不想寫作業,就把他好好教育了一番。
後來發現方方在看電視的時候也會眨眼,媽媽又覺得可能是結膜炎,拿出了以前從醫院配來的滴眼液,滴了幾天,卻不見一點效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於是,媽媽帶方方去了社區眼科就診,醫生說方方的眼睛沒有問題。眼睛沒問題,那為什麼會不停眨眼?媽媽非常疑惑。
半個月後,方方眨眼的症狀越來越明顯,甚至還出現了清嗓子、搖頭、動嘴、聳鼻子等其他「小動作」,方方說這些奇怪的動作自己也控制不住。
因為這些突然的「小動作」,不僅使方方在課堂上不能集中精力,也讓旁邊的同學覺得受到了打擾,紛紛向老師告狀,甚至還在方方背後指指點點,這些都讓他悶悶不樂,成績也下降了很多。
方方媽媽終於意識到孩子得病了,於是帶著方方輾轉各家醫院,做了腦電圖、頭部CT、微量元素監測等檢查,都沒有發現明顯異常。
經他人介紹,媽媽帶著方方來到了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兒科,向邵徵洋教授尋求幫助。
經過仔細詢問病史及詳細查體後,方方被診斷為「抽動障礙」。
針對方方的病情和體質,邵徵洋教授為方方制定了個性化中藥治療方法,並輔以耳穴治療。
半個月後,方方症狀得到了明顯好轉,除了偶爾眨眼,其他的症狀如清嗓子、搖頭、聳鼻子等症狀都已消失,他又能在學校裡和同學們一起愉快地學習玩耍了。
抽動障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兒童抽動障礙是一種原因尚未明確的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
很多家長以為很少見,實際上近幾年發病率越來越高,每到節假日,兒科門診每天都有兒童抽動障礙的患兒來就診。該病平均發病年齡約為6.4歲,多在18歲之前發病,男孩發病率約為女孩的3-4倍,部分患兒會在青春期自愈,如果沒有自愈,症狀會持續到成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兒童抽動障礙以不自主、反覆、突發、快速的,重複、無節律性的一個或多個部位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為主要特徵,常常伴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強迫性動作及情緒行為異常。
由於這些症狀可以單獨出現,因此在患病早期往往不容易被發現,極易誤診為支氣管炎、哮喘、咽喉炎、結膜炎等。
在臨床上,兒童抽動障礙常分為運動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兩大類。運動性抽動如眨眼、斜視、噘嘴、搖頭、聳肩、縮頸、伸臂、甩臂、挺胸、彎腰、旋轉軀體等;發聲性抽動則表現為喉鳴音、吼叫聲,嚴重的轉變為刻板式咒罵、陳述汙穢詞語等。
抽動障礙有什麼危害?
隨著病情的發展,症狀不僅僅只表現為抽動,有些孩子會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種情緒和行為問題,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社會適應困難:某些患兒可能會出現短暫或長期的社會性缺陷,尤其長期複雜的運動性抽動、發聲抽動,可能會導致社交孤立等。
2、情緒問題:20%~30%的抽動障礙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也會出現低自尊、社會退縮等。
3、發育畸形:長期的抽動會使患兒抽動部位肌肉畸形或僵化,嚴重的甚至會影響骨骼的正常發育。
治療抽動障礙,中醫有優勢
抽動障礙在中醫古籍中屬於「抽搐」、「瘈瘲」、「慢驚風」等範疇。《內經》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古代醫家多從「肝風」立論。中醫認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與心脾密切相關。病機關鍵為風痰膠結,肝亢風動。病初病性多屬實,日久不愈易轉為虛證,病理產物以風痰為主。
該病與先天稟賦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調、飲食所傷、疾病影響等多種因素有關。
邵徵洋教授在臨證時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重視祛風化痰、消積、健脾之法,同時提倡外治之法,如針灸療法、穴位貼敷、小兒推拿等。
根據患兒的誘發因素、抽動情況、體質、生活習慣等進行個體化的辨證論治,以疏風、宣肺、平肝為總則,佐以健脾化痰、消食導滯、活血通絡等方法,配合行為心理、家庭教育等綜合治療體系,療效顯著。
抽動障礙的預後如何?
隨年齡增長和腦部發育逐漸完善,部分輕症患兒的症狀會逐漸減輕,但仍需在18歲青春期過後進行預後評估。
大部分患兒成年後能像健康人一樣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兒出現抽動症狀遷延,或因同時患其他精神障礙而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杭州市紅十會醫院邵徵洋教授有多年的兒童抽動障礙臨床診治經驗,認為本病藥物治療固然重要,日常調護也不可忽略。邵徵洋教授提醒家長,兒童抽動障礙與外界環境、家庭因素等有著密切的關係。
患兒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心理方面:緊張、焦慮的情緒可誘發或加重抽動症狀,家長要多理解患兒,態度溫和,避免過多指責,關注並疏導患兒的負面情緒,儘可能營造溫馨、自主的家庭氛圍,有利於病情的康復。
2、飲食方面:患兒應飲食清淡,均衡飲食,多吃富有營養且易於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類以及添加劑過多的小食品;少喝或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
3、生活習慣方面:適當控制患兒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久看電視、久玩手機等很容易誘發或加重眨眼、聳鼻等一系列的抽動症狀;避免觀看激烈的比賽、恐怖片等容易引起過度緊張的視頻影像;家長應鼓勵和引導患兒多進行室外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釋放壓力、提升自信。
福利:
全浙江最牛的專家號,「50+健康吧」社群免費送,活動火熱進行中,點擊圖片進入搶號界面~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