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改造國文教育,從廢除拼音開始

2021-01-09 澎湃新聞
【編者按】3月28日,由上海國學會(籌)、北京弘道書院發起,在浦東圖書館舉辦了「2016中國兩岸三地語文教育發展論壇」,旨在探討當前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兩岸三地十餘位專家學者並就當下語文教育的傳統基礎、發展方向、創新路徑等諸多議題達成本次論壇共識。

澎湃新聞邀請與會學者之一、弘道書院院長秋風撰稿,描述他心目中的語文教育。

3月28日,由上海國學會(籌)、北京弘道書院發起的「2016中國兩岸三地語文教育發展論壇」在上海浦東圖書館舉行。網絡資料

差不多每個中國人都學過一門課,而且,大多數人,學了好多年也沒學好,「語文」是也。

大家肯定也聽到「漢語」一詞,比如有個面向全球的「漢語水平考試」,報考的人越來越多;大學中文系、歷史系會有「古代漢語」課程。

我想說,「語文」、「漢語」這兩個詞都不恰當,不足以準確描述我們所指稱的讓國人可以相互交流、文化得以傳承的那個符號表達系統;甚至可以說,它們在政治上是嚴重不正確的。

不是語,而是文

語文、漢語兩個詞,首先錯在「語」字上。

人生而群居,必相互言語,以溝通交流。無言語,不可能有群體。但並不是每一人的群體都有文字。人類歷史上相當多族群並無文字。只有少數族群,其文明持續發育、成熟,而有文字。而人類文字之出現,實有兩大路徑,從而形成兩大文字構造系統:一種是中國式的,另一種是非中國式的。

所謂非中國式文字,即拼音文字。此種文字只為記錄語音,當年胡適等人倡導白話文所說之「我手寫我口」,很好地描述了此類文字形成之基本機制如亞里斯多德所說:「口語是心靈的經驗的符號,而文字則是口語的符號。」德希達稱這種文字系統是語音中心主義,自此,語音控制文字,語變,則文變——胡適等人卻據以討論中國語言文字,實荒唐至極。

至於中國式文字形成路徑,許慎《說文解字》之序說得很清楚: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重點是「觀」,而不是言語。聖人「觀」人與萬物,而取其「象」,書為「文」,由此而有文字。在此,文字不是為了記錄言語之音,而是直接取象於事、物,而成一獨特的形體。每個文、字當然有其讀音,但文字何以是此形而非彼形,與讀音沒有多大關係。

在此,文字與語音相對分離。在中國,自古至今,語音與文字書寫體系都有相當大變化,但不是文字隨著語音變,而是兩者分別獨立變化。文字演變史上最為重要的環節是,秦漢隸書之出現,曲筆變直筆,此後,字形基本未變。但兩千多年來,每個字的語音,都有極大變化,廣府話可能有秦語遺風,客家話源於唐語,兩者與明清官話、今天的普通話,差別很大,但是,這一點絲毫不妨礙大家共識聖賢經典。

中國文化因此而得以保持連續而不斷。今天我們誦讀《詩經》、《論語》、《史記》、唐詩,當年的作者們肯定聽不懂。但儘管讀音不同,我們對那些文字意思的理解,不會偏離先人太大。相對獨立於語音的文字符號體系,讓思想觀念超越了時間的約束。

文字也超越了地域的約束。即便到今天,不同地區的人們的口語,也即方言,差異極大,古代更是如此。但這又怎麼樣呢?中國各地說著不同方言的人們,只要識字,讀過典籍,對其即可有完全相同的理解,從而擁有共同的信念和價值,也就在同一文化中。

二十世紀,不知道是誰,發明了「語文」這個詞。其中有「文」,但放在「語」之後。這是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心智錯亂之結果。從十九世紀末,中國精英們覺得百事不如人,語言文字亦然,歐美拼音文字是高級的,一直到今天,還有人這樣看。於是,有中國文字拼音化運動,今天很多文人熱烈追捧的周有光同志就斷言,從表形到表意再到表音,是文字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語言文字發展的大方向是書同字母,也就是拉丁化;漢字在這方面是落伍的,是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大包袱;為此,周有光同志積極參與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立志讓中國人與世界文字發展的大潮流接軌。周有光一直是官定拼音化語言學家。

語言學研究範式也轉向語音中心。傳統小學一直是文字學,《說文解字》最為典型。清人固然發展了音韻學,目的仍然是識字。現代所謂先進的語言學則照抄歐美,人人爭造拼音文字系統,又發明所謂語法,其對中國文化之傳承、弘揚,貽害無窮。

不是漢語,而是國文

至於漢語一詞則有雙重錯誤:不僅錯在「語「字,也錯在」漢「字。

語音只是風俗,文字關乎政治。歐洲在政治上持續分裂,根源之一在其語音中心主義的符號表達體系的內在缺陷。早期現代,歐洲各地國王擺脫羅馬教會控制,確立自己權威,乃紛紛依照本地的語音發明文字,歐洲一下子出現幾十種文字。文字塑造法律、政治、思想、國民心智,這幾十種文字瓦解了統一的歐洲,然後是頻繁的戰爭。戰後歐洲再度謀求政治統一,費了半天勁,歐盟成立了,但今天,隨時有解體之虞。

中國何其幸運!聖賢觀乎天文而製作文字,此文字不關語音,故能超越地域、民族。堯舜禹以此文字締造華夏,華夏形成於黃河中遊、下遊、渭河、淮河流域的多族群之聚合,而大家都能接受這套文字,因為它對大家是公平的。由此,華夏政治體聯結的紐帶是文字,而非言語。

華夏-中國由此內置了政治體擴展之文字-文教機制,四千餘年來,華夏文明與周邊各族群以複雜方式雙向互動,一個又一個族群加入中國。他們當然都有自己的語言,而在進入中國過程中,當然要接受華夏文字及此文字所表達之政教,王權、皇權就體現為這套文字所書寫的經典和律令。這個過程進展得相當順利,因為,文字不關乎語言,接受華夏文字,仍可保持自家語言,不論是華語之方言,還是完全不同的語言。中國作為政治體始終是和而不同的。

過去幾千年中,中國這個超大規模的文明與政治共同體的語言文字體系之基本形態是「一套文字,多種語言」。文字是維護政治統一的力量,語言是保持文化多樣的載體。統一的文字塑造國民,多樣的語言維繫風俗。這與中國文明其他面相之一、多兼容,相輔相成:一個天,多個神;一個文教,多種神教,等等。正是一、多相容之中道,才成就中國之超大規模,也才讓中國文明始終保持活力。和而不同,在中國,絕非虛言。

總而言之,相對獨立於口頭語音的文字符號系統是中國文明與政治體保持連續、且持續擴展、從而成就今日超大規模之根本力量。

所以,「漢語「一詞中的「漢」、「語」二字,全錯。如果中國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政治國家就是漢族的國家,當然可用「漢語」之名。但自古以來,中國的民族就相當繁多,這套文字本來也不只是漢族使用,而為皇權治下之所有民族所通用,是中國這個國家之內通用的交流符號體系,是國家之文,今日之漢族有什麼資格獨佔這套文字體系之名?

另一方面,現在把這套語言文字體系稱為「漢語」,也就將其降格為「多」中之一,那麼在語言文字體系中,維護中國政治一統的文字之「一」是什麼?今天在民族劃分中有「漢族」,人們、尤其是對民族問題敏感的人們,很容易把「漢」語理解為「漢族」之語,那其他民族為什麼要學漢族之語?

從這個意義說,「漢語」一詞是嚴重政治不正確的。政治統一的基底是文字統一,標榜通用文字為漢語,不利於維護國家之政治統一。

順便說一句,不少歷史研究者描述周邊族群進入中國的過程,常使用「漢化」一詞。此屬於嚴重的用詞不當,在今天不當,放在古代,也不準確。周邊某個族群在政治上歸入中國,其成員當然接受華夏之文,精英參加國家的選舉,從而成為統一中國的國民。但他們仍可保留自己的語言,從而可以始終保留自己的信仰、生產、生活習慣,怎麼能說是「漢化」?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自古以來,中國通用之符號體系,以文字為根本,而非以語音為中心,那就應該在其稱謂中突出「文」。事實上,民國時期、一直到今日臺灣,對應於大陸語文之課程,就叫「國文」課。這是一個很好的名,「國」突出了政治維度,「文」凸顯了文字中心之特徵。在全球範圍內,則目前相當常見的「華文」或「中文」,是比較好的稱謂,也即英文Chinese,關鍵是我們要翻譯正確:是中文,而不是漢語。

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於國家推廣普通話,筆者也持保留態度。推廣普通話的動機很多,語言學上的依據恐怕正是對西方語言學理論的生吞活剝,以語為本,讓全國人用同一語音說話。

問題是,有這個必要嗎?自古以來,中國政治的統一依靠文字,文字可以溝通多樣的語言。當然,在文字的引導下,語音也會變化,尤其是在精英群體中。語音總是趨近,但這是自然的變化,緩慢的變化。引入在政治統一和文化多樣之間保持平衡。

現在國家推廣普通話的結果是,多樣豐富的地方文化快速流失,比如,隨著普通話替代方言,各地戲曲觀眾匱乏。最近政府好像在倡導戲曲,問題是,年輕人根本不說方言,依託方言的戲曲哪裡還有聽眾。

文字相同而口語多樣,這是中國文明最為偉大的地方,數量超多的人既可共同生活,又保持生活方式的多樣。丟失了這個傳統,中國文明必將喪失多樣和生機,也就不成其為中國。

廢除拼音,識字讀文章

如果中國文明和政治的核心是文字,如果確立國文、中文等名,那麼,相關教育也需要根本改造,也即,我們需要更化語言文字體系,恢復文字學,重構國文教育體系,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項事情要做:

第一,廢除拼音。

現代中國語言學誤入語音主義歧途,誤導語文教學,顛覆了中國人學習自身語言文字的次序,導致學習效果低落。

自古以來,學從識字始,此即六藝之「書」。還記得在農村,大人送孩子上學,叫做認幾個字。形容一個人有文化會說,此人讀書識字。古代,孩子只要利用冬季農閒時間,跟著私塾先生讀讀寫寫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千家詩等啟蒙讀物,即可識字,應付日常生活、商業之需。史家普遍承認,唐宋以來中國的識字率在全世界是相當之高的。

現代中國語言學家們崇拜拼音文字,自作聰明地發明了漢語拼音體系。孩子學習,先學字母,然後通過拼音學字、甚至學句子。問題是,中國人的主要表達歸根到底是文字書寫。因而在識字之後,拼音即全無用處,試問在拼音已推廣了幾十年後,有誰用拼音給女朋友寫信,有誰用拼音記帳?孩子花費寶貴時間學習拼音,未來沒任何用處,這段時間的付出,完全是浪費。

有人說,學拼音有助於識字。這不可能成立。中國文字不是字母文字,拼音和識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拼音旨在讀其音,識字旨在識其形。所以人們一直說「識字」。學拼音不可能有助於識字,好比學化學無助於學物理。事實上,古代,孩子兩三個冬季,識讀千千百等啟蒙讀物,資質聰明者,即可認識兩千多字,資質低下者,也可認識一兩千字;而今天,整個小學六年,孩子只認識三千個字,其效率之低下,讓人驚嘆。有這六年時間,古人早就讀完四書、史記、漢書了。

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了文明自覺,可以預料,中國文字絕不可能拼音化了。事實上,隨著世界的圖像化,也許,中文及其造字之道才是文字發展之方向。

現在,完全應當在文化政策上宣布,廢除拼音,這是一個因為無知而人為製造的贅疣。

與此相應,語言學需要一場反革命,走出語音中心主義的歧途,回歸中文,回歸文章,回歸中國表達方式。

第二,國文教育從識字始。

走出語音中心主義歧途,國文教育可上正軌。既然叫國文,整個教學就應以文為主,首先是文字,其次是文章。

在教育體系中廢除拼音,語言學家愛玩就繼續玩唄,但請從語文教學中摒除拼音,不要再浪費孩子時間。孩子上學之始,不必學拼音,直接識字。很多比較簡單的文字,孩子一看其形,就能知其意,且能讀出其音。挑選一些甲骨文、金文給孩子看,講解中國字的創造機理,也是很有趣味的事情。這樣開始教學,孩子的學習效率一定可以大幅度提高。

不光是學拼音,所謂語法教學,也是浪費學生時間。對拼音文字來說,語法確實重要,時態、語態、語序等等因素,都會影響語義。但中文根本不是「語」的記錄,要語法有什麼用?古人不學語法,沒說錯過話。相反,今天的學生學了好幾年語法,也稀裡糊塗,絲毫無助於其表達。

第三,以背誦、閱讀文章為中心。

識字的目的是看文章,寫文章。國文教育應以文章為中心。

首先輔導孩子廣泛閱讀中國經籍、文史經典,以及翻譯出色的外國名著。並且要重視背誦,背誦經典中精彩的篇章、段落。隨著識字水平提高,逐漸加大誦讀難度。

重視文章寫作訓練。文是適合書面表達的,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教育成功的首要標誌是寫一手好字,寫一手好文章。有幾人寫得出好文章?這不能怪孩子,教學體系錯了。要讓孩子多寫,尤其是要有文體意識,多寫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各類文字,比如寫作對聯、祝壽文、求職信、辭職信、求婚信等等。

第四,整本研讀典籍。

目前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課本迷信」,以課本實施教學,而課本的根本缺陷是支離破碎。孩子讀了十幾年書,從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書,從而根本不會思考,對自家文化只有一些毫不相干的零碎知識,而無從完整地認知其大體,更不要說全體。結果,從小學到高中,孩子幾乎天天學語文,卻不會讀書,寫不出通順的文章,也沒有多少中國人的文化精神。

應當破除課本迷信,尤其在語文、歷史等人文科目,應當逐漸淡化教材,轉而讓孩子系統研讀經典,尤其是到初中、高中階段,孩子的心智已經發育,應輔導孩子系統誦讀關乎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古今典籍,比如《詩經》、《論語》、《楚辭》、《史記》、《文選》,以及重要的現代名著。

現代名著的選擇不應局限於狹義的文學,可讓學生閱讀一些思想學術政治類著作。今人心智普遍幼稚,就是因為語文教學過於文學化;歷史、地理教育只傳授了零碎的知識,而不能給學生提供理解歷史和其生活世界之見識。現代教育總喜歡低估孩子智力,可少年不讀大人書,如何成為大人?

總之,認識到文之大義,重建文之教育體系,中國教育才能承擔起延綿而弘大中國教育之重任。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弘道書院院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開明書店共出版教科書117種,其中中學教材91種,佔其總量的78%,而國文類教材以其極具特色的高質量編排在當時贏得了大批支持者,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國文教材的內容編制及其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的國文學習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在國文教學中,教材的重要性毋庸贅言。我國的國文教育研究,從一開始就有著重視教材問題的傳統。
  • 民國時有一段時間呼籲廢除漢字,那最後漢字是怎麼保留下來?
    有很多民國的知名人物一度要求要徹底廢除漢字,大有恨不得把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都付之一炬的急迫感。 ,面對如此境遇,他們苦思冥想,最後才提出了廢除漢字的主張。於是就有了漢字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等理由,提出要把中文給改革了,這樣一來國人學習中文就不困難了。
  • 越南漢字兩千年興衰史,曾以漢人自居,最終在幾十年前廢除漢字
    但是現在的越南人對這些傳統的漢字很陌生,許多人並不懂這些漢字的真實含義,而且越來越多的羅馬拼音對聯書法正在取得漢字。而這一些都是源於60多年前的越南的那場廢除漢字推廣國語字運動。現代越南人寫漢字書法越南千年郡縣,漢字成為通用文字越南不使用漢字的歷史只有短短的數十年,在越南數千年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使用漢字。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的我們小時候學習漢字,最開始學的就是「a、o、e」的漢語拼音,在學習拼音後才開始學認漢字。當我們學會拼音後,即便遇上不認識的字,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也可以通過查字典自己學習。古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現在漢語拼音,人們學認漢字,只能跟著老師後面認讀學習。可漢字千千萬,老師能教的也很有限,當你看到不認識的字又沒有人教的時候,立馬抓瞎。
  • 專家學者要廢除漢字,此人寫兩篇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民國時期,面對當時中國落後的面貌,特別是文盲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使得許多專家學者認為,相比於外國的字母組合,中國的漢字在聽說讀寫方面顯得格外複雜,不利於教育的推廣和降低文盲率。因此,他們認為中國應該廢除漢字,換用簡單易學的拉丁字母,通過字母的組合取代漢字的作用。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然而,擁有如此底蘊的母語,作為中國人應該由衷的感到高興才對,為何卻曾有人提出過要將漢字廢除呢?實際上,這樣的提議並非只是少數人提出的,甚至還差點成功實現!而之所以會有廢除漢字的聲音出現,竟然是因為漢字的底蘊太過深厚了!
  • 葉聖陶:中學國文教師
    原標題:葉聖陶:中學國文教師 國文課程標準對於實施方法規定得很詳細所謂實施方法,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習國文的方法。現在的國文教師,能夠依照實施方法教學的固然很多,可是不很顧到實施方法的也不是沒有。這裡談幾種教師,請讀者就自己的經驗想想,是不是遇到過這樣的教師。 有些國文教師以為教學國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講明,而講明就是把紙面的文句翻譯成口頭的語言。從這種認識出發,就覺得文言是最可講的教材。
  • 拼音是最基礎的教育,如何教孩子寫拼音?
    問題既不是晨晨不乖,不專心聽老師講課,也不是晨晨和同學打架,不團結同學,而且乖巧的晨晨怎麼努力都寫不好拼音。老師私底下找了晨晨媽媽很多次,她拿出晨晨的作業本,很無奈:「你看,每次都是寫著寫著就飄了。」媽媽也很矛盾,一方面,她不想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她想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項樂趣。
  • 拼音歷史悠久,二年級語文下冊生字注音表格,網友:趕緊列印學習
    「a o e i u ü,媽媽騎馬,馬慢,媽媽罵馬 」,這些讓我們舌頭打結嘴巴扭曲五官猙獰的拼音繞口令,我們或多或少都學過。語文的四門基本功是什麼呢?小胡脫口而出:「說學逗唱。」「起開,是聽說讀寫。」這四樣 ,每一樣都離不開拼音,但拼音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 拼音從a、o、e開始教 滬小一新生將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
    原標題:拼音從「a、o、e」開始教本市小一新生將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附教材預覽)  還有一個多月,小一新生們即將開啟正式的校園生活。日前,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語文教材在淘寶上熱銷。記者從市教委獲悉,上海的小學新生今年確實將告別滬教版教材,使用全國統一編寫的這套新語文教材。
  • 該不該讓娃提前學拼音?掌握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教育孩子更有底氣
    在古時候,還尚且沒有拼音這件事,直到共和國成立後,逐步普及教育後,才開始制定「漢語拼音方案」。執筆:王筱銘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作為父母,總想著孩子能夠比別人先走一步,贏在人生起跑線上,於是有不少父母,會早早地開始娃的教育問題,例如學拼音這件事。
  • 納雍縣沙包鎮教育發展簡史(上)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三十二年,開辦學堂。民國四年(1915年),大定縣馬場周漢之先生在沙包教私塾,除教《四書》《五經》外,還兼教《國文》和《算術》,這是沙包新學的開始。沙包的國立學校是從民國七年(1918年)三月開辦,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其間斷斷續續,正常開課時間不到十年,各村寨常見的還是私塾。這個時期能入學的也還是富家子弟。
  • 大師主張廢除中國6000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在近代,不少大師卻主張廢除寶貴的漢字,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簡單點說,當時的許多大師,包括魯迅、錢玄同、劉半農蔡元培等人都曾支持過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表形,重點抓語音,放棄漢字複雜(當時依然流行繁體字)的結構。至於背後的原因,便是為了洗去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以新文化取而代之。
  • 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漢字難度過高,一些專家學者主張廢除漢字漢語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而文言文更是最難學的語言中,最難學的「語言」,相信許多人在上學時期,都有過被文言文為難的痛苦。而因為漢字太難,曾有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並徹底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許多能人志士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偉大的嘗試,其中就包括漢字領域。相比於現在通行於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在民國時期所使用的繁體字,不僅結構複雜,並且傳授書寫相當困難,不利於向廣大下層民眾推廣使用。
  • 專家聯名要求廢除幾千年的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當時的國人們不斷反思是不是由於舊的傳統文化,才導致中國如此的落後,腐敗,才導致當時的中國人人可欺,出於愛國的目的,國內開始了掃除舊文化的浪潮,而舊文化的一切都離不開漢字,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廢除中國幾千年的漢字。當時章太炎老先生的弟子錢玄同甚至這樣說道:「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說起漢語拼音產生的過程還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最早給漢字注音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來中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語、方便傳教就開始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
  • 怎麼打上生字拼音的聲調
    其實,如果您安裝了Office XP,用它的組件Word 2002,您會發現拼音的輸入變得非常簡單。我們以「中國電腦教育報」注音為例來說明:1、輸入「中國電腦教育報」。2、通過有關字體字號命令,將內容按輸出需要排版。3、選中上面輸入的「中國電腦教育報」(Word 2002注音每次可以選中50個漢字)文字信息。
  • 九姑:司法所「四教育」促進社區矯正對象改造
    融媒體訊  為了更好地促進社區矯正對象的教育改造,今年以來,九姑司法所創新「四教育」強化社區矯正對象監管教育。
  • 蘇州教育 百年故事 | What?葉聖陶老先生在蘇州有一片農場?
    原標題:蘇州教育 百年故事 | What?葉聖陶老先生在蘇州有一片農場?1915年經郭紹虞介紹,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小學教國文,1917年初,又應同學吳賓若、王伯祥之邀,到甪直鎮的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開始了他對教育的探索——「我真正意義上的教師生活是從甪直開始的」。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就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因此,中國人開始反思落後的原因,很多人對幾十年來的中西文化進行了對比,有些人則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落後是因為古老的傳統文化,而漢字是頑固的傳統文化的「元兇」,蔡元培、陳獨秀、魯迅、等人都紛紛表示贊同。 但有這樣一個人卻不怎麼認為,他就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鬼才趙元任。他用96個同音字寫下一篇奇文來反駁廢除漢字,且這96個字讀音都完全一樣。